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要闻

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现状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0-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现状

  摘 要:中国少数民族新闻研究工作的开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中国新闻事业研究的新兴领域,以民族视角切入,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作出了贡献。但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少数民族新闻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在分析少数民族新闻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网络融合途径。希望在新的形势下,为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新闻事业也在不断更新发展。新媒体民族新闻的形式受到了少数民族地区 受众 的欢迎。然而,由于先天资源优势以及背景,汉语类新闻在各种语言类新闻中异军突起,发展势头远超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无法满足民族地区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目前,影响力较大的民族语言类新闻网站,还主要依托于传统的媒体形式。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代表的民族节目中心为例,其开办有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等五个少数民族语言网站等。

  少数民族语言类新闻客户端,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至今没有形成垄断级别的客户端,而目前已有的客户端,日均活跃量也非常低。随着微信的普及,民族类新闻公众号发展比较迅猛,成为民族语言类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然而,随着2017年微信管理的不断加强,民族类新闻微信公众号门槛提高,给运营工作带来了挑战。现阶段,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发展日趋弱势,失去了传播力和有效的传播价值。

  民族类新闻主要面对生存与互联网技术的双重挑战。传统的民族类新闻在时代发展下,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急需扎根新鲜土壤迅猛发展。目前,许多民族新闻媒体均开启了新媒体之路,逐步形成了民族新闻网站以及“两微一端”。但是,总体发展之路相对粗犷且层次低,与目前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和传统媒体产业升级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社会信息化发展使新媒体成为重要的新闻传播载体,民族新闻媒体只有坚持以实用为原则,树立服务意识,才能从本源上吸引少数民族的受众。民族新闻媒体网站除平时的日常工作以外,许多地区还自发承担起少数民族语言资讯服务工作。在一些拥有风景区的民族地区,会提供相关的旅游咨询;在以农牧畜牧业、养殖业为主的民族地区,会提供生产咨询和交易信息;还有不少地区会将国家最新的民族政策与语言读本全面贯彻落实。其行为原则都是要把一切先进,且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有效传递给民族地区群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少数民族的发展变化迅速传播给民族群体,以此来加强受众对少数民族事业的关心,动员其积极参与到民族事务管理中,从而推动民族事业全面发展。

  目前,许多地区的民族新闻媒体从业者,都是通过极强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危机意识自发地吸引民族受众群体,使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从而达到比较理想的传播效果。这样的方式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民族地区的受众认识新事物、新领域,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受众的青睐。

  在大数据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内容生产及传播方式也发生了相应变革。例如,不少地区的少数民族媒体就改变了现有内部机制与体制,完善了顶层设计,将内外流程打通甚至不断增加激励制度去吸引优秀的人才;对传统媒体采编发格局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从而建立起一套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贯穿于全业务的技术与保障制度体系作为长期稳定机制,以此来保证传统的民族新闻媒体在现代社会拥有新的生存空间。

  在长期稳定的发展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媒体业态大体相同并处于固定模式。然而,在现有主营业务管理体系下,个别地区已经开始发现问题并尽力解决,建立新的媒体机构,以此来加快民族地区新闻媒体的融合。例如:大多数广播电台设立了与广播频率平行的新媒体机构部门,负责全台的互联网站和“两微一端”等具体业务,但最终导致的结果往往是“两张皮”:就传统业务而言,仍旧是依托其原有的模式,没有进行突破;就是将原有的业务负责以传统广播内容通过整理在新媒体平台发布来完成。在这样的模式运作下,新媒体仍然附属于传统的广播业务,没有完成新的突破。虽然这种目前存在的模式,已经作为传统地区民族新闻媒体融入互联网的一种便捷模式,但其并不是长久之计。这样的模式运作并不真正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因而所吸引的受众群体非常有限。

  目前,少数民族新闻网络编辑从业人数较少,并且多集中于几家大的新闻单位且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因为行业的发展限制以及薪资问题,从业 人数 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同时,人才的匮乏也给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媒体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与传统的新闻工作者相比,对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应该更高。除了最基本的新闻从业人员所均具备的相关新闻专业素养以外,对于双语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要求熟练掌握民族语言与汉语。除了特别的语言要求以外,还需要民族新闻从业人员具备极高的党政敏感度,在素养方面,需要时刻关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业务方面,能够把握住对民族新闻传播的特殊性。这就要求其必须有相应的民族文化知识储备,熟知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其发展历史、特殊的民族习俗以及相关的宗教信仰禁忌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综合素质的高要求,也使得少数民族新闻从业人员的培养周期较长。

  许多地区为了解决少数民族新闻媒体人才匮乏的问题,大力加强在校园内提前进行储备生源的专业培训,增加民族类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的实习机会,争取在校期间让其进行专业的工作实际训练,以极大缩短培养周期,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方向,为其细化学习内容提供帮助。此外,课程安排上也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与推进。除传统的新闻类教学大纲中均具有的语言教学和新闻教学外,还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开设了与时俱进的新媒体专业课程,这为敦促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水平以及业务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技术创新方面,与汉语相比,少数民族语言存在极大的发展限制,使其新媒体的发展缓慢且落后于汉语。这主要是由于文字信息处理上存在较大难度,少数民族语言不能像汉语言一样被轻松用于技术平台。与汉语言的信息处理相比,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处理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还没有成熟的标准与技术规范系统;语言资源十分困乏,这也给语料库开发与建设带来了极大障碍;甚至还没有建立起少数民族的多语种操作系统平台。无法与网络时代同步,给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新闻发展带来了极大阻力。解决这一问题的,需要国家相关机构、民族新闻相关部门、社会科研力量的共同帮助,进而不断提升民族语言在新媒体上的线 结语

  民族地区新闻事业媒体受传统发行渠道与传播方式的限制,主要的覆盖范围还是以本民族传统聚居地区为主。并且,以电视、报纸、杂志为主的传统媒体有较大的覆盖面积。这种传统媒体长期占据市场,会严重阻碍整体的良性发展形势。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早已使传播没有了地域限制。大多数地方民族语言媒体在新媒体平台的帮助下已经得到改善,与此同时,民族语言媒体机构也要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一些地方民族新闻媒体机构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尤为重要,急需新鲜血液的入驻,以此来激发活力。传统媒体的受众仅仅是指覆盖范围内的受众,但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背景下,覆盖范围俨然已经扩大至世界范围。这样的新形势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我们以更开阔的视野去探索如何延续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不可否认的是,移动互联网少数民族网络新闻媒体正处在急速膨胀的发展,现已渐渐获得受众的青睐和资本的眷顾,在未来有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但其发展过于依赖传统新闻媒体,甚至缺乏原创性。作为处在新闻改革大潮中的民族新闻媒体从业者更要抓住机会,在行业重新调整的阶段, 作好 准备,充分利用好民族特色这张“王牌”,积极探索民族文化之根,为少数民族网络新闻媒体传播事业探寻出一条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1]李世举.沟通?和谐?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杨业科(1981—),男,普米族,云南迪庆州人,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访与编辑。

  摘 要 以满族剪纸为代表的辽宁少数民族剪纸艺术,距今已有400多年的传承历史,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通过分析辽宁少数民族剪纸的缘起和传承方式,对辽宁少数民族剪纸艺术发展的推动因素做了详尽的阐述,希望对辽宁少数民族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辽宁少数民族剪纸产生于明代,最早使用的材料是各种薄片材料,如:树皮、皮革、鱼皮、麻布等.随着清朝入关,满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回族文化、蒙古族文化有机融合,满族剪纸艺术随着造纸业的发展而逐渐兴盛.代表性的满族剪纸,样式粗犷、朴实,内容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辽宁少数民族剪纸艺术发展到今天,不仅没有消亡,而是和现代社会、文化相结合,融入人们的学习、生活之中,因简便易学且具有的特殊美感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经过申遗成功,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得到肯定并受到国家、省、市政府的发展扶持,现在,辽宁剪纸艺术已经走出国门,成为辽宁对外交流的一张文化名片.

  辽宁少数民族剪纸起源于宗教信仰.萨满教作为辽宁最大的两个少数民族——满族、蒙古族的宗教信仰,在辽宁地区影响深远.萨满教信仰万物有灵,不仅崇拜天地,且对一切未知的自然现象、山川河流、动物、植物都视之有神,宗教神灵达170多个.

  少数民族敬拜的神灵,除了用抽象的语言、文字描述,更需要具体的图像,剪纸作为常见的艺术形式自然而然承担了这一使命,很多少数民族家中都供奉着剪纸形式的神像,以祈求儿孙满堂、平安幸福,等等.

  作为少数民族的重要文化活动,宗教活动与剪纸艺术的外在表象功能融为一体,并逐渐固定出具体的神灵形象,剪纸形成的神灵形象象征着某种超常力量,蕴含着少数民族先民朴素的文化心理观.

  关于祖先崇拜的剪纸图像各民族都非常多,剪纸内容可追溯到上古,如:女娲、神农、黄帝、炎帝、禹、蚩尤等先祖的故事传说,主要与祭祀祖先有关.

  辽宁各民族自古就有祭拜祖先的行为,对祖先的祭拜始于先民对同族长者的追思和怀念.随着家庭制度的完善,人们希望故去的先祖具有庇护家族成员、赐福儿孙后代逢凶化吉的神鬼能力,于是,每逢忌日和重要节日就有祭拜先祖的活动,以祈求先祖对家族的保佑和赐福.

  祭祖方面的剪纸传承主要存在满族.例如:满族崇尚白色,逢年过节常悬挂白色的挂笺,祭祖的挂笺剪纸早期也是白色的,粘贴在“祖宗板”上,一般多采取类似雷纹或涡旋纹的连续纹样,有驱鬼邪、迎吉祥、对后代祈福的作用.晚清文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做了详细的注解:“挂千(同挂笺)者,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飓,贴在门前,与桃符相辉映[1].”这里面说的挂千使用了红纸,意义也产生了延伸,与爆竹驱赶年兽的意义类同.而今挂笺中的“笺”字因与 “钱”字音相近,又预示着新的一年中财源会滚滚而来的美好意义.还有满族清明节扫墓,会在坟堆上插五彩颜色的“佛托”剪纸,意为摇钱树,象征家族人丁兴旺.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辽宁少数民族的剪纸艺术已经与节日、喜庆融为一体,少了剪纸就少了节日的味道.辽宁各民族在春节里,大多会在窗户、门楣、水缸、粮仓、墙壁上贴上“年年有余”“马到成功”“金玉满堂”“福”字等,还有十二生肖、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内容的剪纸,以祈求来年生活的富裕、平安,这些剪纸艺术既承载着人们朴实、美好的心愿,又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

  辽宁少数民族的节日剪纸富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满族剪纸中的动物神灵较多,常作为吉祥物贴在墙上,如:鹿、狗、鹰、龟等;挂旗剪纸更是满族独有的特色,旗是满族身份的象征,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不同的“旗”人节日悬挂不同颜色的旗用于庆祝节日,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蒙古族剪纸多以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像、纹样作为形象的标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情.回族剪纸图案的造型样式突出,用纸、用色更为大胆,同样主题的剪纸纹饰更为复杂,内容更加抽象.

  少数民族剪纸不是孤立存在的,跟民俗文化、生活环境紧密相连,只有从人们的现实生活入手去研究剪纸的发展变化,才能发现少数民族剪纸传承的线 辽宁少数民族剪纸的家庭传承

  艺术源于生活才能顺利地传承.辽宁少数民族剪纸发展与做游戏紧密关联,是单调生活的调剂品.满族的长辈带孙辈做游戏,经常会剪些小狗、小猫、小人、老虎并融入儿童故事,小孩子拿在手里玩耍,因为喜欢而逐渐学会自己剪纸.女孩子们还会比谁剪的好看、有创意.

  剪纸既是游戏的道具又承担着教育的功能,在长辈陪孩子剪纸人、过家家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尊老爱幼、勤劳勇敢、用智慧解决难题.剪纸同时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剪纸艺术在游戏中得到传承,同时传承的还有本民族的文化、习俗、信仰和生活方式.

  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劳动形式对各民族剪纸艺术家的创作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封建时代剪纸内容多表现狩猎、田间劳作,请神、祝福等;抗战时期的剪纸多表现人民的英勇无畏、奋勇杀敌;新中国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剪纸艺术内容多表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从此可以看出,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变,自然而然地推动了剪纸内容的发展.

  辽宁少数民族剪纸作为民间艺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祖辈传承,现今,在国家、学校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多以学校教育的形式广泛推广.剪纸是进行美育的有效方法,对于启迪学生的智力、解放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剪纸艺术受到重视,被编入中小学美术教材.

  近些年随着素质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的开展,优秀的民族艺术被不断挖掘,其历史和艺术价值逐渐显现.2011年教育部评选了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辽宁省共有15所中小学入选[2],2018年教育部评选了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辽宁省又有29所中小学入选,其中少数民族小学3所[3].在教育部的推动下,辽宁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与皮影、民族舞蹈、篆刻、民乐、书法、大鼓、戏曲、版画等艺术相继进入中小学课堂,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不再局限于本民族流传,通过学校教育的形式被广泛推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不再发生断代、失传现象,进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以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为例,侯桂芝、马凤云、黄连玉、汪秀霞等十余家剪纸艺术传承谱系仍在不断发展,并打破了原有的祖辈、师徒传承方式,率先将民族剪纸艺术带入中小学课堂.

  中国剪纸艺委会会员、锦州剪纸协会会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闾山满族剪纸传承人张波2005年创建了全国首家“闾山满族剪纸教育传承基地”,基地成立以来已经向4万余名师生传承闾山满族剪纸技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全国民间文化教育示范学校”,被教育部任命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学校”[4].还有本溪市实验小学、辽阳市第九初级中学、北镇市新区小学、西丰县东方红小学等也都是运行良好的辽宁少数民族剪纸传承基地.在中小学推广辽宁少数民族剪纸,不仅能启发少年儿童的艺术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同时也传承了中华各民族艰苦奋斗的故事,传承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每一项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都需要传承并发扬光大,辽宁少数民族剪纸文化艺术亦是如此.作为民族艺术的智慧结晶,辽宁少数民族剪纸的传承、发展过程与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出辽宁少数民族在思想和实践中达到的智慧高度.对于辽宁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国家和辽宁省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的支持,投资建设剪纸产业园,建立剪纸展览馆,举办各级各类剪纸竞赛与展览宣传等.

  辽宁少数民族剪纸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积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在辽宁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中影响范围最广、最具代表性.2006年5月20日,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确定,辽宁省锦州市的汪秀霞和赵志国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5].医巫闾山满族剪纸201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取材丰富,形象刻画简洁,纹样大气、古朴.表现技巧上不求精细,不追求复杂的细节,主要依靠恢宏的气度和朴拙神韵展现自身的艺术魅力.四百多年来,这种恢宏大气的剪纸艺术形式在医巫闾山周边的阜新市及北镇市、凌海市、义县等地世代传承.

  辽宁少数民族剪纸因城市、地区不同,风格也有很大差别.岫岩满族剪纸在三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满汉融合的特征,与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相比,其剪纸艺术造型更加精美,细腻.2008年6月,岫岩满族剪纸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作为中国剪纸的一个重要分支,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岫岩剪纸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全县共有6个满族剪纸传承基地,参与传承和受教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有千余名剪纸艺术家经常参与剪纸艺术创作.在参与人群中,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女娃,形成了科学的传承梯队.因岫岩剪纸具有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且参与人数众多,岫岩县于2011年被省民委、省文化厅命名为“辽宁省剪纸艺术之乡”.

  辽宁省建平剪纸以蒙古族萨满文化为主体,蒙汉文化的相结合使剪纸艺术造型粗犷、浪漫.建平县从事剪纸艺术创作的人数众多,优秀的剪纸作品更是精彩纷呈,目前,已有500余幅剪纸作品参加过省级以上的展出.1998年,建平县被辽宁省文化厅命名为“辽宁省民间艺术(剪纸)活动基地”.2005年,建平剪纸被辽宁省文化厅确定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名录.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建平剪纸与陕西等地剪纸作为“中国剪纸”联合申报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以来建平县更是加大了传统剪纸的发展力度,目前已形成了传统民俗系列、多层剪纸国画系列、人物肖像系列为代表的特色剪纸产品,并逐步走上了产学研一体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6].

  鞍山回族剪纸在选材上别具一格,不用大红纸,而是使用宣纸,先剪好形象,再根据形象画上颜色,剪纸作品根据艺术家的需要染色,艺术家的主观表现空间更大,剪纸作品的艺术性更强,被称为“回族煊彩剪纸”.目前,鞍山回族剪纸的选材已发展到闪光宣纸和闪光丝绸.由于鞍山回族剪纸造型生动,色彩丰富,立体感强,得到广泛的认可,2015年被评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

  截至目前,辽宁已有国家级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2006年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医巫闾山满族剪纸,2008年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本溪满族剪纸、新宾满族剪纸、岫岩满族剪纸、建平满族剪纸和庄河剪纸.省级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西丰满族剪纸、清原满族剪纸、瓦房店东岗剪纸、彰武民间剪纸和鞍山回族剪纸.国家的大力支持,让剪纸的艺术价值得到体现,让更多的人认识剪纸,喜欢剪纸,以往很多已经 后续无人 的剪纸遗产得以传承,进入良性的循环发展.

  近年来,国家对辽宁民族、民间剪纸的传承给予了有力扶持,审批资助了3个与剪纸相关的国家级人才培训项目.

  2015—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获批国家艺术基金“关东风情民间剪纸人才培养”项目和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项目,为东北三省的艺术院团、文化企事业单位、艺术院校、基层文化馆(站)培训优秀民间剪纸艺术创作人才,参与培训的人员共计30人,培训时间2个月,26门课程共计292课时.聘请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乌丙安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中国艺术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兰静等专家、教授授课,从剪纸创作样式研究、剪纸技法研究、满族民间剪纸艺术特色等不同角度对东北剪纸艺术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出版了《关东民间剪纸传承记事》《关东风情民间剪纸》《创意实践工坊一一剪纸衍生品设计工作室》等10本剪纸培训教材,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8].

  “关东风情民间剪纸人才培养”项目培训课程,打破了剪纸与其他艺术的壁垒,寻找出剪纸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新的生机.把剪纸与陶艺、壁饰、服饰、扎染、产品设计、皮具、装置艺术相结合,剪纸发展不再受材质限制,艺术形态发生了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变化.项目培训结束,选取了500余幅剪纸作品进行东北三省巡回展览,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对辽宁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沈阳师范大学在组织“关东风情民间剪纸人才培养”项目培训的同时,还举办了辽宁美术教师剪纸人才培训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理论研讨会、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培训高峰论坛等大型会议.

  2017年,大连艺术学院承办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满族民间手工艺创新人才培养》,对30名满族民间手工艺创新人才进行了集中分层次培养,培训共计90天,450课时.25位专家通过《满族剪纸风格特点与审美分析》《满族非遗研究与保护现状及对策》《满族民间手工艺产品创新开发》《满族民间手工艺产品创新设计》《民族审美与艺术设计方》《满族民间手工艺创新设计》等15个专题对学员进行专题培训.学员们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满族剪纸、满族刺绣、传统手工布艺、萨满轧染等非遗项目的传承实践学习[9].

  国家通过项目培训的形式,将有理想、有才华的青年剪纸艺术人才聚集在一起,共同进行学习、研究、创作,既为辽宁少数民族剪纸传承储备新生力量,也为提高辽宁剪纸艺术人才创作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008年本溪满族剪纸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本溪市立足自身特色,挖掘本溪以及辽宁剪纸产业发展的潜力,建立了以 “传承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剪纸文化创意产业园.

  本溪剪纸文化创意产业园,占地面积6 400 m2,园区包括剪纸作品展示区和剪纸产品生产区,内设剪纸博物馆和文化名人展馆2个公益性展馆.先后引进了56家企业,从剪纸教育培训、剪纸设计、剪纸生产到剪纸销售流通等环节,建成了完整的剪纸产业链条,让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真正走入市场.

  目前,本溪剪纸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剪纸艺术传承基地,先后被中国文联命名为全国剪纸艺术培训基地、中国剪纸艺术创意创作中心,被省民宗委列为全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基地.剪纸产业园建立以来连续举办了剪纸培训班13期,培训剪纸从业人员1 500余人,直接或间接带动400多人就业.2016年,本溪剪纸文化创意产业园被评选为中国中小企业创业100强,并发展成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10].产业园成立10年间,已储备12种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型剪纸设计,开发剪纸衍生品20款230多种文化产品,成功摸索出一条把民间剪纸变为艺术商品、让剪纸创作设计与市场完美对接的模式.现在,剪纸产业园的产品已经走出国门,成为辽宁对外交流的一张文化名片.

  辽宁少数民族剪纸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的承载和传承.辽宁少数民族剪纸既受塞外草原文化的影响,又具关内中原文化的内涵.在多种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剪纸样式繁多且个性鲜明.辽宁少数民族剪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当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辽宁民族剪纸通过与现代社会、文化相结合,以新的形式融入人们的学习、生活中,焕发出新的魅力.

  [1] 田薇.满族剪纸艺术——挂笺调查[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1):169-17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布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名单的通知[EB/O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布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名单的通知[EB/OL].

  [4] 张虹砚.他潜心闾山满族剪纸艺术数十年,获选“辽宁省剪纸艺术大师”[EB/OL].,2019-01-28.

  [5] 刘国武,刘责.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文化观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4-97.

  [8] 张鹏.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项目的突破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6(12):47-48.

  [9] 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会.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满族民间手工艺创新人才培养》结题汇报[EB/OL].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演变趋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L14BMZ002).

  作者简介 窦薛霖(1975-),男,辽宁鞍山人,鞍山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新闻事业发展现状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