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要闻

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属于宏观经济政策吗)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9-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属于宏观经济政策吗)

 

来源:读特

《深圳产业政策40年》 南岭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年11月版

毋庸置疑,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奇迹,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联手创造的伟大成就。

失败者不能兑现诺言,成功者坚守承诺。很多人都明白别人应该怎么改进。很少的人明白他们自己应该怎么改进。

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一定程度上,正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这种制度杠杆和经济工具,达到培植、增进和拓展市场的目的,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转型。40年来,深圳从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一跃而成为闻名遐迩的国际化大都市,其间产业政策的流变与塑造,无疑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然而,多年以来,以产业政策视角,系统、深入研究深圳改革开放史和经济特区发展史的理论文献和学术著作并不多见,甚至还较为稀缺。南岭所著《深圳产业政策40年》,以40年的研究跨度、深邃的历史观照、中西比较的视野、翔实的数据和丰富的故事性,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恰逢其时地弥补了这一缺憾,借由产业政策这把钥匙解锁了深圳的成功秘笈。

作为一部经济史理论著作,《深圳产业政策40年》却极力避免了晦涩艰深的纯学术表达,而几乎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以及期间产业政策的缘起、效用与意义。深圳产业政策的发展历史,由无数丰富而生动的细节构成,每一项宏观政策背后都有很多具体而微的故事的支撑。这样带着温度和历史在场感的故事,让每一项看似高深的产业政策都蕴涵着朴素的真理,彰显着人文的品质,具备可亲可及可理解的属性。

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不负众望、先行先试,怀着极大的政治勇气,所推出的大量的产业政策都打着全国第一的烙印,引领风气之先,推动一时潮流,其中寄寓着杀出一条血路的拓荒牛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情怀。

从1980年代初的特殊政策与灵活措施,到两个关键性文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22条,再到新世纪以来转型中的十大产业政策……深圳产业政策40年的发展道路和基本逻辑一以贯之,即边缘革命与顶层设计的相互呼应和同声共气。自下而上的改革意愿汹涌澎湃,顶层设计层面的改革之手,在精准洞察民意和未来蓝图的基础上借力打力、摧枯拉朽,最终形诸宏观产业政策,揭开一个新时代的大幕。

在当今社会,谁不学习经济学,谁就不懂得怎样生活。

尽管产业政策属于政府宏观调控的范畴,但深圳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点,从来不是无限扩大政府之手的权限。恰恰相反,深圳产业政策的初衷,是增进和拓展市场的力量,致力于创造一个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生态体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换言之,深圳产业政策的底色是谦抑和克制的,对行政力量过度监管保持着强烈的自省意识。

南岭先生在《深圳产业政策40年》中专辟一章来讨论规制变革,充分肯定了深圳率先对审批制度和商事登记制度进行改革,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推动产业繁荣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国内外众多的产业政策研究者更多从市场角度谈论产业和政策,而本书对行政管制之于产业发展的关切、讨论和研议,则从另外一个常常被忽视的维度带给我们很多启发。这也从侧面再次证明,深圳产业政策的成功实践是适度的行政管制和宽松的自由市场环境造就的必然结果。

当下的深圳正处于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面向下一个40年,深圳的产业政策面临着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国家赋予深圳新的历史使命、外部环境的巨变等来自多个向度的建构与塑造。本书从大变局构想大趋势,从新开放格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改革监管规制、功能性政策、选择性政策、空间政策、需求管理政策、实验室经济政策等8个层面进行了富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前瞻,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深圳产业政策的创新发展廓清了方向。

(原标题《以产业政策视角解码深圳成功之道 》)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B2B不仅仅是建立一个网上的买卖者群体,它也为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提供了基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