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要闻

关于商业中的外来元素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9-0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关于商业中的外来元素

  昨天晚上看到一篇推文,来自公众号「知灼」的《苏州穿和服女孩:没收了我的衣服鞋袜 说是作案工具》,是近期的热点事件之一。作为商业评论自媒体,且并不了解真实原委,对这一事件本身我不做评述,各有原因,网上各种说辞都有,大家只要有自己的判断力看看就行。事件本身的发酵不就是因为怕任何一方会煽动到没有判断力的网民的心理么。

  有交集的是事件中涉及的商业项目,苏州的淮海街。这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个城市更新案例、特色街区、场景商业,曾写过一篇《不设垃圾桶的商业街一般不会差》,分享了该项目的一个运营细节。淮海街的建成本身有「该片区有众多日资企业」作为背景,也是就城市多元文化的传承和更新,因此本质上是因地制宜,形式上有了很强的辨识度,作为主题商业是一个很好的样本案例,因此从商业的多元化角度来看,还是希望其能够好好运营下去。

  但越来越多的出现,势必也会对我们商业项目在一些需要凭空打造场景元素的选择产生影响。我此前在《关于商业空间的主题场景化打造》一文中有写到:

  具象型主题场景用简单的话术来表达,常常会类比为“把一个***搬进了商场”,通过还原某一较为有辨识度的实体空间来获取消费者好奇和关注。这类场景比较考验其还原度、质感(例如复古街区砖墙的自然磨损形态等),是否能营造沉浸式的感受。日式街区、仿古街区、机场、集装箱、花园等都是较为常见的表现形式。

  其中就有提到日式街区,往后不知开发商在做主题场景时,是否会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将其剔除出选项。至少目前在市场活动领域,相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很难看到有日式元素的活动内容了。

  甚至是圣诞节,现在好多商业项目也都想尽办法如何既能与这个西方节日氛围取得一些交集,但同时又能很容易通过话术来撇清关系。从宏观层面来讲,我们一直在倡导多元化,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又让人忍俊不禁。

  个人认为商业项目之所以很难逃脱与圣诞节的羁绊,一方面来源于消费者本身有这方面的共情(找由头购物、娱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年底、跨年、但春节又没有到的这个时间节点,是商场一年中最重要的销售旺季之一。十几年前我在百货商场做的时候,那个时间段我们做的是“大减价”活动,以价格来撬动消费者情绪;而现在对于强调空间属性的购物中心而言,则更多期望通过场景来触动消费者心境,自然也无可厚非。过什么节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怎样的内容、画面能够更好地获取消费者青睐。

  我曾在2015年就写过一篇《5问名创优品有没有错》,其中关于品牌的日系元素,我有做过相应评论。

  如今品牌发展得还不错,在这个消费者认知已成型的阶段(大家也不会真拿名创优品去和日系出品来做比较)做出整改,对品牌而言可能是最为合适的时间节点。

  商业的多元化是看能融入什么,而不是成为或者冒充什么。融入这件事本身,是要有包容、自信又开放的心态,而成为或冒充,则是反其道而行。同时作为观者而言,不要把“融入”误读为“成为”,毕竟全球化依旧是大势,当我们到国外看到中式元素所产生的触动时(它可能来自于唐人街、可能来自于中文标识、可能来自于外国人用蹩脚的发音说了句“你好”),也可以以大国主人翁的心态为四方宾客带来一些好的记忆,当然前提是适时适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关于商业的新闻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