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观察健全重大疫情防控体系的思考
抗击重大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自2003年“非典”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以问题为导向,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特别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依据《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及时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亟待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逐步完善。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切实抓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在区县,加强疾控体系建设,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39个区县疾控中心均设有P2实验室;在市级,实验设备配置中A类检测设备达标率95.88%,拥有生物安全等级BSL-3实验室和卫生检验、流行病学2个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具有13大类共1492项参数的检验检测能力。基本建成了以市疾控中心为龙头、以区县疾控中心为骨架、以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为基本单元的疾控网络。自“非典”以来,全市持续维持了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达99.65%以上,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降低了38.3%,人均期望寿命增加了4.2岁。
卫生应急体系日趋健全。推进市、区县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卫生健康、农业农村、交通、出入境检验检疫、气象等23个部门参与的部门应急协调机制,形成了统一规范的组织指挥体系;制定《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项预案》《重庆市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预案》等市级卫生应急预案25个,健全卫生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应急装备等一系列卫生应急制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卫生应急预案和管理制度体系;加生应急队伍建设,建立了国家(重庆)紧急医学救援队、国家(重庆)突发中毒事件处置队,基本建成了覆盖传染病、中毒事件处置等多个类别,“市—区县—单位”卫生应急队伍。先后在应对人禽流感、H1N1、H7N9流感、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重大传染病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体系逐步建立。建立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网络,覆盖所有区县级以上的综合性卫生机构,能够有效发现不能明确诊断的肺炎个案病例和聚集疫情;建立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制度和机制,市和区县两级疾控机构每月定期开展一次日常风险评估,并对特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大型活动等不定期开展专题风险评估;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风险评估结果。在今年新冠肺炎的前期监测工作中,在发现了全市首例病例。
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制定《重庆市区域中心卫生应急物资储库建设方案(试行)》,在万州、涪陵、黔江、永川区建立了4个区域中心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明确各中心辐射范围、物资储备品目数量、库房场地要求等;出台《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标准(试行)》,规定了各级卫生计生行政机关、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等单位应急物资储备的种类、品目和数量,将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纳入了年度目标考核。在重庆医股公司和重庆桐君阁公司建立了价值5000万元的市级医药储备。
突发急性传染病救治能力得到加强。市级层面,整合了原市传染病医院和原市胸科医院,新组建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改扩建业务用房面积6.5万平方米,设置固定床位达800张,改造升级负压病房22间,其中包含2间重症监护室;区县层面,加强区县级综合医院传染病院区建设,传染病院区业务用房达10万平方米,设置床位1600张,基本满足传染病患者的救治需求。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重庆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双组长”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提高了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了感染率和病亡率,有力有序有效疫情防控工作。但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主要暴露出4个问题:
时效不强。国家重大疫情防控预案体系从2006年开始制定建立,以《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为核心,上位有《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下位有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一系列子预案和具体工作方案。重庆市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于2007年制定了全市的应急预案,多年来,由于全市的应急管理体系、部门机构多次调整,预案体系一直没有修订,与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严重脱节。比如,应急预案规定一级响应由市政府应急办报市政府应急委批准后启动,由于市政府应急办撤销,程序主体已经消失,不利于工作的及时开展。1月24日下午15时53分,重庆正式启动一级响应,在全国排第9。
预判不够。应急预案重点防范输入性疫情,如鼠疫、甲型H1N1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疫情等。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以及一些常规的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非典、新冠肺炎这种本土的和内生性的超强度、超大规模疫情,风险预估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对正常医疗秩序的全面冲击、没有充分考虑对经济社会可能造成的全面影响。此次疫情造成不少医护人员感染,导致医疗机构全面瘫痪,造成武汉“封城”,并且直接给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按下了“暂停键”。
结合不紧。应急预案强调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划分,对疫情级别划分不细,防控重大疫情特征不明显,在医疗秩序保护、疑似患者甄别与分流、全社会紧急动员、特定物资保障等方面,没有设置特定程序和保障措施。从武汉来看,此次疫情无差别的感染大多数人群,造成恐慌性就医、医疗机构交叉感染、医疗秩序崩溃,进而对全社会造成重大影响。
措施不细。应急预案规定政府、部门、社会需要采取应急响应措施,但一级至四级响应没有明显界限,措施分级不明确、责任落实不明确。各地一级响应启动后,有的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力,造成严重的聚体性疫情,影响全市防控大局。
重大疫情防控不同于一般突发事件,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全社会、全人群的影响。因此,建议及时修订现有应急预案,强化“四个机制”,完善防控体系。
建立预案定期修订机制。法律法规是应急预案的根本依据,也是重大疫情处置的根本准绳,必须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加快法律法规修订。国家层面,加快修订《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市级层面,及时出台《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疫情防控过程中组织体制、处置程序、职责责任、保障机制等内容,用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和强化。推动制定重大疫情防控的地方法规,明确疫情防控组织体制、处置程序、职责责任、保障机制等;及时修订《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及支撑子预案和工作方案,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完善分级分类标准,采取“限时逐级拉响警示铃声”的联控方案,防止被动等待“命令”,提高疫情防控针对性和实效性。
建立重大疫情研判机制。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充分的准备。应急预案修订要运用极限思维,充分设想各种情况,可以考虑人类疫情与动物疫情叠加、重大疫情与重大自然灾害叠加等情况,充分研判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充分考虑人员和物资等方面,做到有备无患。
建立医疗秩序保护机制。重大疫情防控是战时状态,医疗卫生机构是主战场,医护人员是战场上的“一线战士”。应急预案要明确规定一些强有力的管制措施,确保在重大疫情发生时,医疗机构安全得到有力保护,医护人员有生力量得到有效保存,疑似患者得到及时分流、有效救治,确保医疗秩序稳定,不发生系统性崩溃,不影响经济社会大局。
建立社会全面动员机制。重大疫情防控不仅是卫生健康部门的事情,更需要党委政府牵头负责,各相关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应急预案要明确规定社会各界的责任义务,深化群防群控,强化属地责任,整合政府、社会、个人等力量,细化政府、部门、企业、个人等责任,明确规定应急避难场所启动与使用、社会场所的征用、宣传机制的发动、社区居民的动员等等,将卫生健康系统“单打独斗”,转变为全社会合力防治,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
- 标签:疫情观察与思考论文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
战疫观察健全重大疫情防控体系的思考
抗击重大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
-
前三名!泰国头条新闻和@曼谷杂志双双入选全球华文媒体影响力榜高位!
2021年8月18日,在中国新闻社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开展的“世界华文传媒新媒体影响力”测评项目中,泰国亚洲大众集团旗下…
- 《社会学评论》 笔谈: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观察与思考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的思考和建议
- 物流报关 泰国官方眼中的“中泰铁路VS中老铁路”
- 外媒:泰国期待接入中老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