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媒体

疫情压制即将过去明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值得期待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2-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疫情压制即将过去明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值得期待

  1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11月份多项主要指标增速出现回落:

  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表现较好,同比增长8.9%,较前值加快0.2个百分点,连续七个月回升。但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分别下降0.4和1.0个百分点至9.3%和9.8%。

  消费延续了8月以来的下行趋势,同比下降5.9%,下降幅度超出市场预期。1-11月份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8.6%,其中11月份同比增长0.1%,增速较10月的6.9%大幅放缓。

  不过,总体来看,“11月份,国民经济保持恢复态势,市场价格涨势平稳,新动能持续成长,民生保障有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15日当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公布《“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针对制约扩大内需的主要因素,围绕“十四五”时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主要目标,明确了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

  我们应如何看待11月份经济数据的波动?接下来,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将如何发力?扩大内需的关键是什么,我们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观察者网:11月份,消费延续了8月以来的下行趋势,同比下降5.9%。您认为11月份的消费市场承压的原因是什么?有效提振消费,有哪些空间和抓手,最大的阻碍是什么?根据麦肯锡公司最新发布的报告,中国的消费势头有望于2023年开始复苏,对此您怎们看?

  张军:今年第三季度的经济反弹不错,GDP同比增速由二季度的0.4%回升至三季度的3.9%。当时大家都认为,四季度将会延续并加强三季度的增长趋势。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四季度以来国内疫情反复、多点散发。11月的经济数据比较充分地反映了疫情情况,也能总体反映出四季度的基本情况。

  四季度的经济数据相对于三季度出现回落,这一点目前市场上基本已达成共识。因此11月的消费下降也在预期之中,降得多一点少一点已经不是特别重要了。

  消费是每个家庭做出的决策。家庭生活必需品消费,比如说房租、日常生活的账单等等,是比较刚性的,基本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真正有弹性的开支主要是生活必需品以外的项目,这部分的消费主要和社交有关,因此就会受到防疫政策的影响。如果出行受限,或者存在疫情的不确定性,大家就会在当期收缩这部分需求。

  2021年我国人均GDP超1.2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属于中高收入经济体。所以,我们的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很大,恩格尔系数也会随着经济总量规模和人均水平的提高而不断降低。但是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以及防疫政策的限制,大家近年来在旅游、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受到很大影响。

  至于在提振消费上需要出台什么政策,我认为这是个两阶政策问题:第一阶的条件是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第二阶才是出台一些刺激消费的政策。

  近期我国的防疫政策调整之后,短期内感染人数增加。感染人数上升会对民众的决策造成影响,因为每个人都会评估自己出行时被感染的风险。可以说,是风险意识影响了消费支出。但是,这不是政策而是大家的选择造成的。

  等到感染人数达到峰值,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逐步不受影响了,这时候出台一些刺激政策来拉动消费是可以的。

  但是,中国和许多发达国家不一样,大多数中国家庭有自己的中长期考虑,习惯进行预防性储蓄。尤其是在受到像疫情这样的冲击时,中国家庭预防性储蓄的倾向会上升,会预留更多存款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相应地,他们当期的消费支出就会被压缩。

  等到不确定性降低之后,比如感染达到峰值,后面会越来越好时,我想很多中国家庭会把之前的储蓄拿出来用。

  麦肯锡的报告认为,中国的消费势头有望于2023年开始复苏。对此,我总体上持乐观态度,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其中的一些脆弱性。

  我国的就业构成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在中小微企业就业,而中小微企业在这两三年的疫情中受到巨大冲击,很多劳动者的收入其实没有什么改善,因此他们在消费时会更加谨慎。再加上疫情留下的“疤痕效应”也会对人的消费心理产生持续影响,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修复。

  所以我认为,明年的消费市场肯定会恢复,但不见得可以自动回到2019年疫情发生前的状态。很多在这两三年的时间里发生改变的东西,不见得是可以完全恢复的。

  观察者网:在国际主要经济体通货膨胀高企的背景下,11月以及1-11月我国物价都保持较低水平,您有何解读?(1-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

  首先,从基本面上看,我们总体上是一个产能过剩的经济体,由于疫情的原因,需求又出现收缩,所以需求侧也不会推高物价。从供给上看,许多发达国家对进口的依赖比中国严重,他们不仅需要大量进口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还需要大量进口中间品和消费品。因此,这些国家受地缘的影响比中国更大,再加上疫情冲击下的全球供应链不稳定,很多发达国家的产能因此受到影响。

  第二是能源问题。目前对于整个西方来说,最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全球能源价格上涨。能源价格上涨会产生物价上升的预期,因此推动这些国家的物价居高不下。反观中国,我们也是一个在石油上主要靠进口的国家,大量进口原油。但我们不会产生能源危机,像欧洲许多国家一样连过冬取暖都成问题。

  中国是一个大国,有着足够的抗风险能力。首先,我们有着足够的储备,而且中国还拥有相当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的产能。另外,我国石油产业的上游由国有大企业主导。这些企业要承担社会成本,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时自己消化掉大部分上涨的成本,而不是像西方的石油巨头一样,将这些成本直接推到下游。

  观察者网: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表现较好,同比增长8.9%,较前值加快0.2个百分点,连续七个月回升。但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分别下降0.4和1.0个百分点至9.3%和9.8%。您如何看待这一投资数据?您认为目前我国的投资结构如何?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予以完善?

  张军:过去这些年,投资的增长率一直处于下行的趋势中。如果经济大环境好一些,往往是基建投资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这些年中国投资的最大变化是民间投资信心有所弱化。民间投资很多集中在房地产领域,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近1/3。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去库存”、“去产能”的力度还是蛮大的,让整个房地产处于下行周期,这种情况显然会对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产生较大影响。

  虽然目前基础设施投资还在保持较好的正增长,但我认为不一定能维持,因为基础设施投资是靠地方政府融资。疫情以来,地方政府消耗很大,很多地方政府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这必然会挤压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融资。

  所以,明年要恢复投资的势头,首先要解决的是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我认为,明年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要在过去几年所坚持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的基础上,上一个大台阶。要能有更大规模的债务融资,才有可能让地方政府从今年非常疲惫的消耗状态中缓过来。

  观察者网:1-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8%。11月份政府出台了不少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利好政策,包括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的“第二支箭”、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的“金融16条”等等。您如何评价政府已经出台的房地产领域的措施,如何看待当下的房地产市场?作为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行业如何才能走出困境,明年是否有希望复苏?

  张军:这表明高层对房地产市场有相应的判断。这些政策也是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希望金融机构对房地产困难企业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我认为,整个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和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政策会给予房地产企业一定的支持。

  这是很重要的信号,但是这些信号并不意味着房地产开发商立即就能获得机会。不过,有了这些信号,对明年以后房地产市场整体投资的恢复是一个利好。我觉得这也是市场的预期,希望明年房地产市场能够回暖,走出最困难的时候。

  观察者网:在内外需走弱和疫情反复的影响下,我国进出口增速也面临巨大压力。1-11月份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8.6%,其中11月份同比增长0.1%,增速较10月的6.9%大幅放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张军:进出口数据波动幅度往往比较大,因为对海内外的政策相对敏感。在看进出口数据时,一方面要看出口,另一方面要看进口。经济下行时,国内需求收缩,进口会大量收缩,甚至有时候进口收缩的比出口要快。

  我们要分项来看进出口数据,有很多出口订单可能是半年前的订单,安排出货时间可能在10月或11月,时间不定。而且人民币贬值后,对出口会有一定利好,但对进口会形成比较大的冲击和抑制。

  观察者网:接下来出口是否会面临持续性压力,明年我国出口会发生哪些结构性变化,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张军:我们的贸易伙伴主要是发达经济体和亚洲国家,因此出口主要受他们影响。发达经济体现在的情况比较糟糕,基本上高通胀的局面不会有太大改变,经济处于下行态势,这对我们明年总体的出口形势肯定不利。

  另外,近两三年来中国出口订单的减少还有一些上的原因。一些人本来对中国还是比较友好的,但现在有些人不敢讲话,甚至可能觉得选择中国出口的产品不正确,这些都会影响我们的订单。

  因此,看到广东、浙江等多地组团出去抢订单,我觉得这是值得称赞的。我听到很多外国朋友说,近年来他们的招商会上,中国人不见了,印度人、越南人跑得很快,很多订单可能就被转移出去了。如今,我们能够主动出去和人家见面谈生意是很好的,至少对那些比较摇摆的商人来说,去和不去差别很大。

  观察者网:如您所说,近期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江苏、浙江、福建、四川等多地已由政府带队,组织外贸企业包机出海“抢单”。这样的做法利弊如何?对稳外贸能够有多大的作用?

  张军:我觉得这么做还是比较重要的。我们有很多企业在海外市场上的口碑很好,但客观上,由于近年来世界地缘格局变化,再加上防疫政策的限制,导致国内很多出口企业和外国投资者基本不见面,也因此疏远了。

  我之所以说他们出去“抢订单”值得称道,是因为这具有象征意义,表明中国的国门重新“开放”了。国门“开放”之后,国外客户可以来,我们的生产商也可以去,逐步回到比较正常的商务往来。这对出口商来说,是最大的利好。

  观察者网: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了《“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您认为扩大内需的关键是什么,我们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在投资需求当中,我认为扩内需最重要的就是解决民间资本、民营企业对经济预期不稳的问题,要让他们有信心。很多领域中的投资机会应该向民营企业开放,并且通过立法解决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这样一种所有制的歧视。

  可以看到,非国有企业的投资下降得比较厉害,要扭转现状就要给大家信心。反思我们过去出台的政策,一些政策会让民营企业或者民营投资者有所担心。

  因此,各方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更要避免此类政策碰头。我认为,我们要保持政策的基本连续性,政策要可预期,不要为了中长期的目标,在短期密集出台一些政策。

  比如说,2021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仅为1.15,大家都很担心中国可能会在亚洲变得和韩国一样,生育率非常低(观察者网注:2021年韩国总和生育率为0.81)。

  要解决这个问题,仅仅靠政策放开,效果并不理想。现在大家不愿意生孩子,很大程度上和养育成本有关。那么,这些成本能不能由政府买单,或者政府部分买单?政府与其将钱投到那些暂时没什么效果的基建上,或许不如把这些预算拿来给这些家庭买单。在减轻这些家庭负担的同时,可能总的消费支出上去了,生育率也能改善。

  因此,我认为,当国家有条件、有能力买单时,我们的政策可以更大胆一些。我非常主张,政府部门在出台政策时要多算账,算大账,不要只提概念,只提概念容易造成最后无法落地。

  第二,在消费需求的刺激上,还需要关注很多服务业不够开放的问题,因为这会导致消费上的拥挤现象。比如说,基础教育、看病、养老等是每个家庭都关心的项目。限制社会资本进入这些领域,会导致这些行业在效率上没有提高,在供给上没法突破。

  观察者网:1-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均高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的目标。您认为,应该如何化解就业难的问题?

  张军:实际上,经济恢复了,就业就会好很多。当然,中国目前显然处于就业结构的转变过程中。随着数字经济、互联网的兴起,我们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破了很多传统的就业模式。

  20年前,谈就业和失业几乎是一个问题,但如今失业和就业已经不完全是一个问题了,很多发达国家也是如此。

  比如说,某个国家的经济不是很好,但是失业率可能依然处于历史最低。这看起来好像违背我们的常识,但其中原因是,就业跟失业已经开始变得相互独立了。

  现在的就业更加灵活、有弹性,在经济不好的时候,有些人不一定是全职工作,但他们也没失业,可能在做兼职或者打零工。

  观察者网:2022年仅剩半个月,在内外部形势复杂严峻,各地不断优化防疫政策之际,你对今年第四季度和2023年的经济趋势有什么展望?

  张军:今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9%,我预计四季度相比于三季度可能会出现回落,达不到3.9%。全年的增长应该在3.5%-4%之间。

  如果今年的增长是3.5%左右,基数比较低,应该会推高明年的增长。再加上如今疫情政策优化调整,我认为明年的总体趋势是恢复性的增长,上半年可能比较艰难,下半年的增长会更强劲一些。考虑到这些因素,我预计明年的经济增长率应该会高于5%,希望能达到6%。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观察者网投资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