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北区)
1991年随着上地信息产业基地落户于此,上地——这个位于北京西北郊的一座普通小村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20余年的时光流转,上地已经远远超越了它原有的地域名词概念,和中关村一样,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代名词。而当现在的人们转回头来,想要对这片土地追根溯源时,却发现历史背影已模糊一片。
作为一个当年曾经参与过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建设考古发掘的文物工作者,现在又成了上地地区管理者的一员,我关注的目光不仅落在上地这些年的发展变化上,还会时时回眸在上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事上。
在上地开发建设之初,一件开创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文物考古界先河的大事,就发生在这里,这就是在未进行建设之前,文物考古部门便先期进行考古勘探,考证这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也许这在常人看来是平常之事,但就专业角度来看,上地不仅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在北京地区文物考古领域中,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地,不仅有着今日耀眼的辉煌,还有着既往厚重的积淀。
▲上地村考古挖掘现场
上地的由来
上地村也叫永顺庄
和众多的人一样,在第一次听到上地这个名字时,都会好奇、会深深地记住,因为这个名字太独特了,特想知道为什么会有一个叫这样名字的地方。
想知道这里为什么叫上地,互联网时代很方便,在网上检索一下就可以。网络上是这样介绍的:上地之名由来已久,地处海淀区中东部,南临圆明园遗址不远。早年间因这里的地势微见岗丘,相对来说比周边地区略高一些,形似一个高地,故称上地,意为上升之地,形成村落后称上地村。
此外,这里还有个别称,叫永顺庄,是因此地曾有苏老公庙,相传是清末慈禧太后身边一位名为苏德的太监所建,并在附近置有农田百顷,为取永远风调雨顺之意,将村子称为永顺庄。只是因为上地之名更让村民易于接受,而使人们淡忘了其正名永顺庄。这是现在最为流行的上地一名来源的版本。
最早的上地指的是地处海淀区北五环路外,广阔田原上的一座自然村。具体位置在今天的上地一街与上地南路之间,也就是上地街道办事处最早的办公之地上地大厦附近。东隔京张铁路与清河古镇相望,南接北京体育大学及圆明园遗址,西、西南面是隶属马连洼、树村等村落的麦田、林地,北面有原北京卫戍区靶场及田地。现有很多的资料可证,上地地区有人类活动的时间很早,但上地村聚集居住形成村落的时间,却没有明确的史料印证。
▲1992年上地村鸟瞰图
传说上地之名或为御赐
最早记载上地一名的文字资料,是1879年清光绪年间苏德掘银案发生,内务府大臣、九门提督荣禄和顺天府尹彭祖贤给西太后的奏章中提到,这应该是上地村名最早见诸文献的年代。
在晚些时候的《光绪顺天府志》中也有简略记载:永顺庄,亦曰上地。从中可知这儿的官称是永顺庄,民间则俗称为上地。只是因为民间流传甚广,以致后人只知有上地,不知永顺庄了。
上地村名为上地,传说因为这里地势高而得名,那是相对周边地理环境而言。据相关资料标明,村中一般标高均在海拔47米左右,村东最高处也不过48.90米,相比北京城内平原地区的海拔大多有20到60米高,这里并没有什么上地的优势。因此,最近对于上地村的得名,又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时,也觉着有几分道理。
传说在清朝年间,皇帝驾临圆明园,站在西洋楼向北远眺,前方高起之处,沃野平畴之间,生长着丰收的庄稼,蓊郁的果园,林木掩映着一座砖墙瓦舍、院落规整的小村落,于是龙颜大悦,称道:这里真是上上之地。
由此这座籍籍无名的小村落,有了这神奇的名字,上地应为上好之地的意思。只是因为这里早年是一片最为普通的阡陌桑田,人烟稀疏,交通逼仄,也就少有人至,更少有人知了。
不是因为现在上地一名的显赫,也就更不会有人关心它的由来,更不会想到它的名字还有可能是御赐的呢!
上地的考古
早在5000年前 上地就有人类活动
我最早对上地有所了解是在1984年,当时我参与到海淀区文物管理所进行的文物普查中,来到当时的中日人民友好公社,也叫作东北旺人民公社(现在的西北旺镇部分地区)的上地村。因为它的名字特殊,也就记住了它并产生了浓浓的兴趣。随着这些年来,这里的工程建设中接连发现的丰富地下文物埋藏,不断证明这一地区早在汉代以前就有人类活动,对社会发展历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上地村所处的位置,是在当年永定河取道古清河冲积而成的台地上,这就为人类的早期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1951年上地村小学生朱国忠在自家地里捡到的一件精美的磨制石斧,印证了这里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中晚期,就有人类在此活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地村出土大量的汉代砖室墓葬,更加印证了这里人类活动的久远。只是当时文物管理还不到位,很多汉砖都被居民用来铺地、砌墙、筑门楼,这虽不当但却将历史痕迹留存下来。
1982年区文物管理所成立,同年8月文物部门组织对这里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150米的地段进行了勘探,发现了多座汉墓群,并出土了一批随葬器物。在出土的器物中有烧制精细的阳刻朱雀图案的砌墁墓地方砖、汉代后期绳纹砖,以及陶熏炉、陶罐、陶猪、陶楼等器物。这些墓葬器物的发现,引起文物管理部门对上地村及周边建设的更加关注。
▲出土铜镜
上地与朱房古城密切相关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分析,上地地区早期人类的活动,更多的应该是源于上地东面不远的清河古城的存在。
上地村东不到一公里是清河朱房村,在朱房村有一座建立于战国、汉代的古城,当地人称之为朱房古城,又叫清河古城,但这不是其当时的名字,只因为遗址位置而有此称呼。至于当时的城名,没有查找到相关的资料而未知。
古城垣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多已毁弃,仅余西南角城垣保存痕迹,可以看出由西南角向北延伸约115米,由西南角向东延伸的南墙角城墙,有150米左右。虽然城址因多年来失于保护,损毁日趋严重,但考虑到其应该是现存不多的、较为完整的汉代以前的古城遗址,2001年北京市政府再次将其公布为北京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古城遗址虽然没有得到完全的保护,但还是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其重要性,遏制住了进一步被损毁的可能。
▲出土灰陶楼
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古城原始形态四至基本探明。城为方形,每边长约500米。据发掘资料初步判断该城是一座具有军事意义的边城,因为按照《周礼·考工记》墙厚三尺,崇三之的记载,墙底宽与高比是1:3,朱房古城正好符合此制。此地距离长城不远,该城应该是秦汉时期防御胡人的军事基地之一,是拱卫古北京城—蓟城的犄角。同时也是当时蓟城—居庸关胡汉贸易交通线上的商品集散地之一。古城遗址以西不远曾出土一座多室汉墓。综合调查、发掘所得遗物,朱房古城的建设年代为战国至汉代。而上地正是处于朱房古城所能够辐射到的区域,这里出土的墓葬、器物,应该与古城居民有着密切关系。
开先河:基建开工前先考古勘探
对上地地区进行全面的考古,则源于1991年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的建设,在这里发现了古代墓葬,市、区文物考古部门一直在此进行基建考古工作。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地区首开历史先河进行的先期建设考古勘探工程,这次考古对于北京市文物界而言,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也是一次较为完整的主动进行的考古勘探发掘,从而真实、全面、完整地将这一地区的历史形态再现于世。
劣质商品是指其收入效应使得实际收人增加导致需求量减少的商品。
1991年10月,国家科委、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确定上地为中国第一个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基地,10月12日,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正式开工。
你的重要机会往往就在当下。成功的关键是自信。自信的关键是准备。
1991年12月海淀区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在接到报告后,来到了上地建设现场,对位于上地村公路西侧,范围南北宽约13米,东西长约16米,发现古墓的区域进行勘察清理。清理中共发现了两种形制的东汉时期汉墓。一种为单室墓,东向,由浅灰色青砖修建而成,埋藏较浅。墓中发现随葬物有一面长宜子孙回纹镜,以及数枚货泉钱币和零星饰品。长宜子孙回纹铜镜可以印证此墓年代应在东汉初年。另一种墓为双室或多室墓,多为东向,埋藏较深,但大多已遭受过破坏。其中一座三室墓,墓壁砖已被挖走,只剩下墓底砖,还有一些陶器和陶片。
▲出土陶俑
出土文物有:铜带钩、铁带钩、陶灶、残井、残陶仓、小陶盆、灰陶罐各1件,五铢钱150枚。这次抢救性的墓葬清理发掘,看似简单但意义非凡,就此拉开了上地大规模勘探考古的序幕。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在清理墓葬后,1992年1月8日,来到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筹备建设指挥部,协商对该地区进行全面考古勘探。
十年勘探上地出土上千座古墓
上地的考古勘探是随着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的建设进程开展的,经过了一期、二期以及相关区域建设,几次大规模发展建设的勘探考古,还有一些零星的建设也有发现。
本人向负责上地考古工作的、时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的王清林,要到了上地考古勘探的总结材料。经过近10年的考古勘探,在这里共出土1000多处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墓葬等遗迹。考古勘探发现的汉代墓葬众多,自战国、汉—唐—明清—历史延续时间跨度最长。
出土文物包括铜钱、铜镜、带钩、玉器、瓷器、陶器、唐代墓志、铜印、铜饰件、铁器、箭镞等。这些地下两千年来的埋藏原状出土,是一笔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财富,特别是对研究两汉时期及以前的北京地区历史,为了解、研究该地区的历史发展概况,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出土红陶厕
值得庆幸的是,因为有了先期的考古勘探,我们可以掌握到这一地区早期发展的历史信息。但遗憾的是这些丰富的地下出土文物,没有建设一座陈列室让人们参观,通过这些实物资料了解到上地悠久深厚的历史。
上地的变迁
从农耕小村到大上地
历史上的上地经过了多少次巨变,因为史料的匮乏已难以考证,而改革开放以来的上地变迁脉络,却是清晰可见。上地这些年的建设发展,大致上是这样几个时期:上地村—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上地街道—大上地。
上地村:二十多年前,位于城市边缘地带、远离社会发展中心的上地村,是一座距北京近郊海淀区的中心海淀镇不到10公里的小村落。这里的人们大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即使1988年距其不是很远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迅猛繁荣,也未对这里产生太多影响。
上地地区有人类活动的时间很早,但上地成村的年代却不是那么久远,直到清中期才有文字提及。据村中老人口口相传,村子是这样形成的:在清雍正时期这里建有一座大坟,有了看坟人居住,后来又有山西、河北等地移民落户。随着住户的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村落。
现在人们眼中的上地,实际上更多的是后来在上地村原址上,不断扩展建设起来的上地信息产业基地。而人们要想了解、回忆那过去的上地村,已经难以找到明显的标志物了。
▲出土瓦当
其实,在上地村被征用时,村子的总体格局基本上保持着中国北方乡村的自然形态,早期建起的街道、院落、庄园、庙宇,还都基本保留完整。但在当时还没有现在人们强烈的历史文化保护意识,原有的几处有代表性的古迹:苏德庄园、武圣祠、古墓葬等,未加保留,夷为平地。至于其他旧迹更是难寻,也不曾留下一方断碣残碑,让后人求证。
但历史的长河流过总会留下些微印痕:上地大厦后院的场院大铁架子、上地佳园的五棵松树、东里10号楼边的大槐树、原来北大生物城里耿家墙外的国槐等等。这几处上地村的旧坐标,还可以让人们想象出上地村的大概模样,追忆起过去的景象。
上地信息产业基地
产业基地:1991年10月,国家科委、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北边的上地村划出1.81平方公里土地,建设中国第一个高科技产业基地,命名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最早建设的是原上地村所在的南区。2000年年底基本建成。上地北区于2000年6月开始建设。2005年,百度公司拍得上地的最后一块地后,上地成为国内第一个建成的产业基地。
上地街道: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经过近10年的建设已初见规模。2000年3月30日,海淀区政府成立上地街道办事处。辖域从最初的1.81平方公里,扩容到2005年年底的南起北五环,北至后厂路,东至京包线,西至软件园西路、西北旺西路、树村西路,辖域面积达到了9.36平方公里,上地街道规模基本确定下来。
大上地:大上地不仅是一个区域化的名词,而且是一个空间化的概念。大上地早已超越了那个中国北方城市郊区的小村落印象,也超越了当年信息产业基地建设的最初设想。无论是拥有的地域,还是涵盖的领域,都有着极大的扩容和延展。
在地域概念上,原属于东北旺乡的上地村、树村、正白旗、东北旺、后场村、后营、唐家岭等等,散落在这片平原上的村落,随着科技园区的扩展,城市化建设腾退拆迁,上地街道辖域也随之不断地扩展,目前已经达到了9.52平方公里。而基地及其共生的其他园区还辐射、带动了清河、马连洼、西北旺、东升等街镇交织相融发展。大上地园区概念已雏形渐显。
上地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核心区的核心地带,已经成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成为国家科技和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一个充满活力、创新腾飞的新上地,正在重新定义着这片神奇的土地!
文/王晓军
编辑/李洁
图文排版/张艳艳
公众号ID:bqttfk
一起见证人生传奇
资本主义是一种市场体系,它依赖价格体系去解决基本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怎样分配?经济增长率应为多少?
- 标签: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
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北区)
1991年随着上地信息产业基地落户于此,上地——这个位于北京西北郊的一座普通小村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20余年的时光流转…
-
文化产业管理就业(文化产业管理就业前景和薪酬)
考研择校时,选择哪些院校和专业才能最大程度地为就业加分?今天,文仔就带各位考研er看看最近几年央企最青睐的毕业生都来自于哪…
- 中国林业产业网(中国林业产业集团)
- 循环经济产业园(汨罗循环经济产业园)
- 电子信息产业网(长盛电子信息产业混合)
- 电子信息产业网(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
- 文化产业人才(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及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