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观察

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2023年经济增长52%货币支持重点领域、财政发债补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1-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2023年经济增长52%货币支持重点领域、财政发债补

  从宏观政策组合的配合来看, 2023年货币政策将继续用好现有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突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财政政策在政府发债方面将保持一定力度,加大使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手段填补基建资金缺口,拉动有效投资。与此同时,消费复苏依然受到疫情反复、收入预期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累计同比增长3.0%,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3.9%,较二季度增速提升3.5个百分点。“预计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3.6%,全年增长3.2%。”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表示,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快于今年,预期全年经济增长5.2%。

  近日,康勇接受了经济观察网专访,他表示,从宏观政策组合的配合来看,2023年货币政策将继续用好现有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突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财政政策在政府发债方面将保持一定力度,加大使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手段填补基建资金缺口,拉动有效投资。与此同时,消费复苏依然受到疫情反复、收入预期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

  康勇还提醒,政策加速收紧使得美国企业家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回落,或将对美国经济产生一定扰动;此外,美国经济的停滞,会对全球其他地区经济体产生更加一定的溢出效应,影响全球经济增长,需要企业重点关注。

  康勇: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累计同比增长3.0%,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3.9%,较二季度增速提升3.5个百分点,好于市场预期。二季度的超预期因素对中国经济产生显著影响,经济增速有所放慢,但是在稳经济政策不断的支持下,三季度经济稳中有升,显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进入四季度,经济延续恢复态势,工业投资稳定增长,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十一月以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出台“二十条措施”,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工作。预期未来一段时间政府将继续出台更多措施,使疫情防控更加科学、精准,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们预计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3.6%,全年增长3.2%。受疫情反复、房地产市场下行、国际地缘持续变化等不利因素影响,今年增速可能将低于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预期的5.5%的增速目标。

  康勇:一方面,复工复产的有序展开,以及产业政策效能持续显效,带动制造业投资稳步修复,1-10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为9.7%,高于全部投资近4个百分点。PPI-CPI价格剪刀差的逐渐回落将有助于中下游制造业缓解成本压力,促进下一阶段制造业企业投资扩产。同时,经过持续努力和投入,高技术制造业已成为引领中国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产业政策将继续释放效能,加快国内新旧动能转换,叠加信贷支持政策发力,将利好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极端天气因素逐步消退,基建项目施工进度加速推进,8月以来基建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专项债结存额度加快落地的同时,预计各商业银行将进一步加大相关项目配套融资力度,而四季度财政部也已经提前下达2023年部分专项债额度,进一步扩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低基数叠加政策支持,预计年末基建投资将进一步发力,助力经济稳增长。

  康勇:疫情后消费总体恢复一直弱于生产、出口等领域,今年消费恢复依然缓慢,但后续修复空间较大,未来还需要在提振消费上加大力度。从消费品类别来看,由于生产和供应链的恢复,以及降低车辆购置税等刺激政策的出台,汽车消费表现较好,10月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3.9%,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依然维持高位,销量占比也在稳步提升,是当前消费的主要支撑。但也要看到,疫情对服务消费依然产生一定影响。10月餐饮收入增速同比-8.1%,降幅较上月扩大6.4个百分点,下滑幅度要明显超过商品消费。

  未来消费复苏依然受到疫情反复、收入预期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此外,就业和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就业方面,今年9月、10月城镇调查失业率维持在5.5%,高于7月、8月水平,且16-24岁青年失业率仍然处于17.9%的相对高位,就业市场仍将面临结构性挑战,政府需进一步加大保就业稳增长措施,提振就业市场。

  收入方面,根据央行三季度城镇储户调查,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47%,比上季回升2.5个百分点。但是受疫情防控、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市场波动较大,居民消费、投资活动表现低迷。9月统计局消费者信心指数仍处在87.2%的低位。展望前期,随着防控措施持续优化,居民就业预期和收入信心不断修复,预计明年居民消费信心将逐步回暖。同时,我们注意到今年前10个月居民户人民币存款创新高,居民存款的不断增加也为未来消费需求的释放提供了良好基础。

  康勇:明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仍将维持较为宽松的基调,支持经济持续复苏。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快于今年,预期全年经济增长5.2%。值得注意的是,全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明年中国经济增长依然面临三大挑战。

  首先,外需持续放缓导致明年出口下行压力加大。从当前的数据来看,我国对美出口同比增速自8月开始转为负值,10月同比下降12.6%。此外,对欧盟出口增速在三季度也成回落态势,10月同比下降9%,对出口形成一定拖累。不过,在全球高通胀以及地缘冲突的背景下,我国产品的成本优势以及产业链优势也将使我国出口增长维持一定韧性。

  第二,受疫情扰动,今年中国消费恢复依然缓慢。1-10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0.6%。根据央行三季度城镇储户调查,居民消费、投资活动表现低迷。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2.8%,较上一季度回落1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1%,与上季度基本持平,继续处于较高水平。企业对投资的预期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从根本上说,稳信心、稳预期依然是经济实现复苏的关键。

  第三,从全球疫情发展历程来看,随着防控措施逐步放松以及退出,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数量可能出现阶段性快速攀升。随着冬季的到来,最近中国每日新增确诊病例也出现了反弹,给社会经济活动带来明显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如何科学精准防控疫情、有序退出,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需要特别关注。

  经济观察网:11月11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出台“十六条措施”,十六条措施对稳定房地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里,预期效果如何?

  康勇:2022年以来,由于部分房企债券违约事件多发,投资者风险偏好有所下降,一些房地产企业遇到融资困难。从数据上来看,截至2022年9月末,金融机构房地产余额增速已经下滑至3.2%,占比回落至25.3%,为2017年以来的最低值。此外,包括债券融资在内的房企自筹资金占房企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而今年房企自筹资金同比降幅持续扩大,1-10月累计同比下降14.8%,较前三季度进一步下降0.7个百分点,对房地产市场活动形成掣肘。

  11月11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出台“十六条措施”,通过稳定房地产开发投放、支持开发、信托等存量融资合理展期,保持信托等资管产品融资稳定等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十六条措施”的实施预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房地产企业的信用风险,帮助优质民营房企更好地开展融资活动。在此之前,“第二支箭”已将房地产企业融入进来,通过担保增信、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直接购买债券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此外,央行联合住建部、财政部等部门推出政策性银行20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也已经正式落地,叠加多个地方政府设立地产纾困基金,预计一系列举措的出台将有利于重建各界信心,促进房地产市场的修复。

  康勇:尽管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房地产市场活动依然低迷,投资、开工与土地购置等相关指标继续下探,拖累整体投资增速。

  金融支持过程中要注意结构调整。不可以简单的一刀切,比如,有的地方在落实《房地产集中度管理制度》的时候,对房地产申请设置更加严格的限制条件,导致放款周期延长,影响企业和居民的预期。但也要杜绝一窝蜂现象,防止对房地产行业过度地刺激。我国房地产行发展基调依然是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对于居民刚性和改善型住房需求要满足,对于优质房企资金需求要予以支持,促进保交楼稳民生工作顺利进行,稳定居民购房信心。

  康勇:由于大量的结转结余资金的转入,今年财政支出规模预计将比去年增加2万多亿元至26.7万亿元。截至10月,全国公共财政支出达到20.3万亿元,预计最后两个月财政支出将进一步发力,稳民生,促经济。2023年中央稳定预算调节基金将有所上调,但央行和国有企业利润上缴空间收窄,而土地收入的下降也将压缩地方政府财政调节空间,预计财政支出或将不会出现大幅增长。从政府部门杠杆率来看,截至2022年三季度,中国政府部门杠杆率为49.7%,较2021年底提升近3个百分点,但与全球其他经济体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预计明年政府发债或将保持一定力度,稳定经济增长。此外,今年下半年以来,央行通过政策性银行发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预计明年将继续使用类似准财政政策工具填补基建资金缺口,拉动有效投资。

  康勇: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外需明显放缓的情况下,预期2023年中国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将稳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总量方面,继11月23日国常会提出“会适时适度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之后,央行于11月25日宣布降准25个基点,释放5000长期资金,可以更好地支持信贷发力。同时,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利率,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提高企业和居民的投资需求,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结构方面,继续用好现有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突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

  康勇:今年以来,美国、欧洲等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货膨胀率连续创下40年以来新高,并长时间处在较高水平,给居民和企业带来了压力。为缓解持续的高通胀,发达经济体加速收

  紧货币政策,今年3月以来,美联储已连续6次大幅加息,累计加息幅度达到了375个基点。欧央行自2022年7月起,也开启了11年以来的首次加息,通过三次大幅调整,将边际利率上升为2.25%。

  为应对欧美等国家的加息潮给人民币带来的贬值压力,央行前期已采取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加强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等措施进行前瞻性应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部环境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中国货币政策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始终将稳增长放在货币政策目标的核心位置,继续有针对性地实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支持实体经济复苏,同时也会兼顾内外平衡。

  经济观察网:欧美国家的经济衰退预期对明年的出口会否造成比较大的影响?进口方面,能否保持2022年增速?

  康勇:受基数较高、外需放缓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增速连续3个月下滑,10月出口额同比转为负值,为-0.3%。分国别和地区来看,由于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加大以及美国消费逐渐由商品转向服务,我国对美出口增速自8月开始进入负增长区间,10月当月同比下降12.6%;对欧盟出口增速在7月以来也呈回落态势,10月同比-9%,对出口形成一定拖累。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正式生效的RCEP对我国与相关国家的贸易产生了积极作用。中国对东盟出口仍然保持高增长,自5月以来,连续6个月保持20%以上的增速,成为出口的主要贡献项。与此同时,中国与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之间的贸易也依然保持增长态势。进口方面,三季度我国进口总额与去年基本持平,10月同比增速转负。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拉低进口金额,另一方面也反映内需仍然较弱。

  2023年,欧美国家经济衰退预期导致外需持续放缓甚至收缩,将给中国出口带来较大下行压力,根据10月WTO最新预测,2023年全球贸易量可能仅增长1%,远低于4月预测值的3.4%。但值得注意,随着RCEP的持续生效,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合作将会继续加深,会对中国出口形成一定支撑。进口方面,明年随着经济持续复苏,内需将会逐渐转好,有望拉动进口渐进回升。

  康勇:今年以来,尽管面临通胀飙升、流动性收紧、地缘局势复杂多变等多重挑战,我国吸引外资成绩仍表现亮眼。前三季度中国吸引外资破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在全球不确定性上升、能源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德国、韩国、日本、英国等多数国家在华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反应了对中国经济长期走势的信心。同时,中国引资结构也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持续增长。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蕴含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投资和外资来华布局的关键领域。未来要进一步做好稳外资工作,一方面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自贸区等开放平台水平, 吸引更多优质外部要素资源促进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削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落实新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为外资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康勇:2022年三季度美国经济环比年化增长率为2.6%,较二季度的-0.6%有所改善。尽管三季度美国经济展现出一定韧性,不过美联储快速加息带来的影响也在不断体现,2023年美国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

  一方面,为了缓解持续的高通胀风险,美联储自3月以来已连续加息6次,加息幅度达到375个基点,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政策利率在2023年将提升至5%以上。受货币政策加速紧缩的影响,企业的借贷成本上升,投资、消费、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增大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居民购买力的下降和信心的削弱,导致消费者对商品购买,尤其汽车等大件消费表现疲软。而住房利率的上升导致成本增加,降低居民购房意愿,私人住宅投资或将继续下探拖累整体投资增速。此外,企业运营成本加大,使得企业商业信心有所下降。10月服务业PMI回落至46.6,连续4个月处于荣枯线之下,制造业PMI同样自6月以来大幅回落,将对经济修复动能产生扰动。

  另一方面,美国劳动力市场依然保持相对紧张,预计将在短期内继续给供给带来一定的冲击,使美国通胀率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一方面,美国的劳动参与率在今年一直稳定在62.2%左右,尚未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另一方面,尽管当前美国失业率已回落至历史较低水平,但与疫情前相比,相同失业率的情况下,疫情后美国的职位空缺率一直处于高位,显示了当前美国劳动力市场供给依然短缺。虽然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可能会导致未来职位空缺数有所下降,但有意愿且有能力工作的劳动力减少,使得劳动力市场在未来一年可能会保持相对紧张。而相对较低的职位匹配效率,劳动力稀缺造成的供应瓶颈,或将在短期内继续给供给带来一定的冲击。

  宏观政策加速收紧使美国企业家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回落,或将对美国经济产生一定扰动。随着美国经济下行风险显著加大,IMF预计2023年美国GDP增速为1%,较2022年的预期增速下降1.3个百分点。此外,美国经济的停滞,会对全球其他地区经济体产生更加一定的溢出效应,影响全球经济增长,需要企业重点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经济观察报官网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