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现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教育部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是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传媒艺术类专业肩负着为国家文化宣传事业输送人才的重任,是国家公共政治文化建设的喉舌,应密切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政治素养与专业素质兼修的新时代传媒人才。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于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中心,主动服务传媒产业创新发展和四川经济社会建设,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主要路径,把传媒特色与新时代需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探索出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且时代特征强的新时代应用型传媒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
一、新时代下传媒艺术类培养要适应新变化、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指出: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应用型传媒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教改的重要方面,首要任务就是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国家建设需求的优质人才。随着传媒艺术类教育改革的深化,人们对新时代内涵式专业人才培养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强基固本,把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需求、区域产业结构、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持续为国家提供充足的高素质、创新型传媒艺术人才,形成突出的人才效益。
(一)新时代思想影响传媒类高等教育成为改革的理论依据
新时代思想对高等教育当下主要问题作出准确判断,提出更高要求。新时代对于优质、公平和多样化教育提出新挑战和新要求。新时代思想对传媒艺术类行业发展做出精准判断,提出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传媒艺术行业发展确立了坐标,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传媒艺术类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新挑战、新要求,就必须大力推动传媒艺术类教育创新,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方式现代化,以适应通过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改革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以此为基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新时代新思想指导下,直面矛盾,深入探索高等教育传媒艺术人才培养的改革,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创新顶层设计思路。
(二)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注重彰显传媒艺术人才培养的专业属性与专业特色,更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中心环节高度重视,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进程,并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立德树人的思想入脑、入心、入课堂,实现与传媒特色的同频共振。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三)立足现状的紧迫性使改革成为必然趋势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行业人才需求的角度看,全国范围内,应用型转型已进入深水区,随着改革的深化、政策的关注以及各高校应用型改革的积极探索,传媒艺术类教育已从过去对量的追求转变为对质的理性诉求的回归。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今后几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中必须朝着内涵式发展,努力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
从传媒领域自身现状和行业内变化角度看,媒体融合已进入纵深层面,对网络文化建设的要求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新时代下,科技和新兴行业的发展及媒体领域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显,并逐渐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链共同体,迫切需要传媒艺术领域的人才培养迅速转型升级,基于此,对高等教育尤其是传媒艺术类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
二、新时代传媒艺术人才培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立足新时代下的新业态、传媒影视产业链发展实际,立足传媒艺术类院校自身和人才培养要求,围绕新时代传媒艺术类人才培养这一中心议题,提出了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教学改革、师资队伍、产教融合、质量控制体系等等6个方面的建设思想,形成完整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体系,探索新时代传媒艺术类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新时代新思想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以新时代思想为重要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是传媒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从坚持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深化师德师风建设三个方面把握新时代思想,在传播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新时代,深化传媒艺术类人才培养。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与传媒特色同频共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刻把握党对传媒与文化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融入应用型人传媒艺术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家国情怀品格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把传媒特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研究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强基固本、追求卓越,力争培养更多活跃在传媒领域和文艺界一线的优秀人才,承担起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职责。
第二,坚持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整合教学资源、重视课程策划、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团队四个方面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专业教学始终,通过案例展示、案例分析、调研实践、实践训练等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在课程设计中凸显新时代特征,实现思政与专业的有机融合,打造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培养具备较高政治觉悟和专业技能的新时代应用型传媒艺术类人才。
第三,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学校明确要求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围绕师德师风健全师德考核力度、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活动,深化提升教师思想认识,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
(二)新时代顺应新业态,推动专业特色发展
角点解是指这样一种情形,预算线在位于坐标轴上的点处达到最高的可获得的无差异曲线。(在生产者理论中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
精准把握时代及行业发展趋势,是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智媒时代使之传媒技术更新迭代,传媒行业从多屏走向跨屏,呈现了智能交互化、内容个性化、形态多元化、时空虚拟化等特色,传媒行业持续变革,成为传媒人才培养革新的逻辑起点。因此,主动适应时代需求,主动服务传媒产业创新发展,主动支撑智媒时代传媒产业链的高质量人才培养要求,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聚焦新业态、产业链,实施专业特色发展计划。明确传媒艺术类高校的分类定位,整合服务同一产业链环节的关联专业(方向)进行集群统筹建设,将对社交、营销、多业态产业链的把握纳入传媒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环节,以传媒影视新业态、产业链为背景,改造旧专业;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建设新专业方向;以突出特色为原则,打造品牌专业。以专业特色为基础,以行业能力为准绳,以传媒产业链为依据,打造文艺编导、节目策划与制作、影视后期制作、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新媒体运营五大方向,覆盖传媒及网络视听行业各大领域,构建平台+模块+方向的课程结构,紧密对接传媒影视平台,以此推动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
(三)新时代践行四个服务新思想,深化产教融合
新时代,四个服务的思想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体制机制创新指明方向。作为传媒艺术教育的工作者,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四个服务为中心,加强顶层设计,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设方案,以服务四川高质量发展为契机,主动顺应四川影视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深入产学研用相结合,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推动项目建设迈向新台阶;立足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影视传媒产业转型的根本,培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新时代传媒艺术类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深化产教融合理念,践行项目进课堂,教学到现场模式,项目创作持续落地:对接新型主流媒体需求,依托行业企业资源协同育人;借助影视产业资源优势,开展项目合作,实现与专业教学的紧密结合;持续深化服务地方理念,坚持产学研用结合,推出有思考、有深度、有创新的成果;艺术结合技术,校企联合打造实践基地,通过校企联合打造广播电视实验教学中心全媒体交互式演播中心川传云融合媒体实验教学中心等对接传媒全产业链的实验室建设;借力行业资源优势,建立实践基地,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引进先进设施设备,追踪前沿的教学与科研,为学生步入社会融合媒体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四)新时代把握00后新特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生主体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的对象。当下,00后已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00后学生具备更加个性化、互联网化的特质,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要培养能获得社会认可度的00后传媒艺术类人才,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新知识能力的提升,教育工作者要思考适应00后特质的新方法、新策略。需要重视培养对象的内在学习规律,遵循该规律来促进00后传媒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关注学科发展和内容的演变,积极优化教学方法和表达方式,推行创意型学习实践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导,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思维的节目创作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能够适应传媒影视行业产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在新技术不断更迭,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注重在专业教学中结合当前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进行理论和实践内容讲授,借助翻转课堂、慕课、网络课堂等新形式、新方法,增加运用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自主学习探索法等现代教学方法有效地将主流意识形态贯穿课堂始终,强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紧密融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青春梦与中国梦之间搭建起和谐坚固的桥梁,鼓励学生创作生产出有品质、有思考的作品。
(五)新时代深化外引+内培,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双能型教师是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借助行业企业资源优势,改善现有的教师引入和培养机制;引进来自重点教师培养基地的优秀毕业生;引入具备双师素质的教育者与管理者;重点突出应用性,在现有师资基础上,有效利用资源,引进一线专家,通过建立项目工作室、担任客座教师、讲座等,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经验支撑。我们深化培训学习,内培骨干,增强双师双能型师资力量。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经费支持力度;完善培训机制,通过实行校企合作方式积极给与教育者深入开展学习机会;鼓励教师培训学习,了解最新动态,实现专业教学和行业知识传授的零距离链接;制定激励考核机制,提升教师学历职称层次,推出科研、创作成果;针对实践类教师,经常性开展校外实验及基地实训等活动,提高教师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和实践力。
(六)新时代探索新方式,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多元化、多要素的质量控制体系,是检验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方式。重视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评价,加强对过程性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评价;掌握大学生成长规律,改变目前人才培养质量与评价重办学条件忽视学生认知情感的现状;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实现均衡、阶段性、可持续发展;采取必要措施全程化、全方位地构建提升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成长路径,使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注重主体多元化,多方位参与评价过程: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注重方法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改变传统评价手段,加入访谈评价、问卷评价、作业分析、情感评价等;考试形式方法多样化,设立书面闭卷考试和开放性考试,通过作品创作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如果企业负债比例很小,说明企业利用债权人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很差,因此经营者应该在两个极端之间权衡利害得失,做出正确决策。
结语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到了关键的攻坚阶段。其中首要的任务就是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瓶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国家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就我们自身来说,瞬息万变的影视传媒发展态势,新媒体、融媒体的迅猛发展,也对新时代传媒艺术类人才培养提出更好要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如何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需要认真梳理影视传媒类教育的成败得失,从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汲取养分,首要任务是需要从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审视影视传媒艺术人才培养的理念和路径、方法。当下,我们正阔步迈进十四五发展新阶段,更要顺应新趋势,努力培养更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家国情怀、高度的民族人文、强烈的社会责任以及过硬的专业技能的新时代影视传媒类艺术人才,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新时代传媒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四川省教育厅2021-2023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智媒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思业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G2021-146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陆薇,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编导艺术学院院长助理,国家一流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副主任,四川省电影家协会成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成员。
王煜,四川传媒学院讲师,泰国皇家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传媒,高等教育。
责编:郝君子
什么样的女性算魅力女性?独立!精神的独立,经济的独立。精神独立,有思想有主见,不会因为男人而丧失自我。
- 标签: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
中国文化产业现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教育部全面实施…
-
中国文化产业现状(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题:我国文化数字化与数字文化产业化按下加速键 新华社记者张漫子、杨淑君 科技的力量日新月异,…
- 信息产业部投诉网站(中国信息产业部投诉移动)
- 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项目管理案例分析)
- 国资委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商业秘密
- 商讯公司金融的
- 保护商业秘密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