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经营环境向好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涉及银行领域的四个方面不难看出,2022年银行经营将面临“政策托底、经济回暖”的环境,整体经营环境有望趋于友好,对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指出“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
需求方面,受海外疫情蔓延、供应链收缩影响,2021年,中国出口依然保持了较高景气度,但随着下半年国内疫情反复零散性出现,房地产企业信用违约风险加大,投资销售增速显著下滑,相关上下游产业链经营性债权承压,使得中小企业生存经营压力明显加大,资本开支不足,灵活就业人群、小微企业员工就业保障和工资发放面临潜在压力。同时,财政支出滞后、能耗双控压力仍存,加之地方政府换届的影响,基建投资启动力度不足。总体来看,下半年宏观经济已面临较大的需求收缩压力。
供给方面,疫情所造成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不稳定,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我国在初级产品领域对外依存度较高,输入性通胀压力上行;叠加国内各地政府在“双碳”政策、能耗双控等层面执行上的“偏差”,造成了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剧烈波动。11月PPI同比增速已上行至12.9%,PPI与CPI剪刀差持续高位运行,价格信号传导链条的阻滞,加大了上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压力,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压力依然较大。
预期方面,全球面对经济复苏、供应链恢复以及通胀压力等不确定性,国内经济也面临需求走弱、供给冲击、风险释放等负面扰动,表现为:(1)企业端资本开支力度和扩大再生产意愿不足,经营活力下滑,甚至出现主动“躺平”行为;(2)居民端收入增长预期不稳,潜在就业压力上升,导致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下降,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消费意愿不足,可选消费品消费升级能力不足;(3)金融体系有效融资需求不足,银行信贷投放面临“资产荒”困境,合意项目储备不足,中长期贷款投放景气度持续下滑。
货币政策不过度放松
“跨周期与逆周期”的有机结合,意味着货币政策不会过度放松,但也会适时予以对冲。因此,根据光大证券的分析: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着力点有三个方面:
第一,总量型工具仍将适时发力。12月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紧急迫降”,从侧面反映出今冬明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需要尽快从货币政策上对经济“稳增长”做出举措。在经历本次降准之后,短期内央行将主要通过 OMO+MLF“削峰填谷”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不过,在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框架下,未来总量型工具仍将适时发力。
LPR 维持刚性的概率正在下降。利率工具通常被认为是调节总需求的有力工具, 当前阶段需求收缩、预期转弱,进行利率调节的有效性将有所上升。针对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加大、房地产企业偿债风险加大、地方政府平台债务约束加大的背景, 2022年通过利率放松刺激总需求,防止经济滑出合理区间,缓释各类风险,仍是可选项,LPR继续维持刚性的概率正在下降,存在下调“OMO—MLF—LPR”的空间,且收益率曲线可能平行下移。通过同步下调5Y-LPR,从需求端刺激居民购房意愿回暖,促进房地产销售加速回款,实现杠杆从企业端向居民端迁徙。
第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发挥更大作用。2021年以来,央行相继出台了2000亿元区域金融稳定再贷款、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等,旨在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定向性货币政策引导银行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小微企业、绿色发展、制造业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因此,未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调结构、补缺口、防风险、 稳区域”等方面有望发挥更大作用,精准发力助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预计2022年银行业信贷投放“稳中有升”。在经济走弱、风险偏好下行影响下,目前银行面临“资产荒”压力,合意优质项目储备不足。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发力、房地产融资政策的边际松绑、基建投资的触底反弹,预计2022年银行信贷投放环境将趋于改善,但也不会出现信贷脉冲,全年新增信贷规模维持在21万亿元左右,增速为10.8%,投放节奏大体遵从“3322”季度间分布。结构方面,呈现“稳地产、强基建、促制造、扶绿色、扩小微”的特点,房地产和基建领域将成为“宽信用”的有力抓手,制造业、普惠小微、绿色产业等领域在MPA考核、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驱动下,有望延续高增态势。
第三,继续坚持“房住不炒”,但强调满足“合理需求”。会议强调,在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的同时,也指出“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 和健康发展”。这里面反映了四层含义:
一是坚持“房住不炒”廓清市场疑虑。重申这一点,实际上也进一步明确,即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政策对于炒房和投机购房仍不支持,房地产不会作为短期刺激手段,因此地产政策不会“大收大放”。但是也要注意到,房地产业规模大、产业链长、对经济拉动面广,一头连接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另一头连接居民基本住房需求;房地产相关领域贷款占银行表内贷款超过45%,非标融资涉足大量影子银行活动,房地产市场稳定是金融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原则下,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也意义重大。
二是房地产融资环境有望得到持续改善,房企现金流风险下降,稳销售提上日程。会议对于房地产融资的表述,基本延续了政治局会议的内容,即按照“先长租房、再保障房、后商品房”的先后顺序列示。这意味着,后续在地产开发建设方面,保障性住房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如通过收购问题房企项目转为保障房建设。这种方式既有房地产领域的调控自主权,又不减弱对于地产链的拉动。
同时,提出“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即通过稳定房地产市场零售端销售,缓解房地产企业现金流压力,让房企恢复可持续经营能力。销售稳定是化解存量风险和防范增量风险的重要抓手。鉴于按揭贷款在稳定销售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按揭贷款投放共识度高、确定性强,将维持“量增价降”的格局。对于“合理住房需求”的解释,不排除未来对于“认房又认贷”政策调整,或者因城施策放松“四限”来满足改善型购房需求。
三是房地产业将进入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阶段。新的发展模式意味着未来房地产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房地产企业经营模式将从高杠杆转向低杠杆,从非标融资转向标准化融资,从集团统筹资金转向项目自身造血,从粗放经营转向精细化发展阶段。
四是避免房企主动“躺平”和逃废债风险的出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同时强调,要“强化契约精神,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这一表态实际上反映的是下半年以来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持续发酵,部分房企主动违约道德风险提升的情况。在近期恒大信用违约事件之后,监管部门多措并举,密集发声,旨在稳定市场预期,通过“处置一个、警示一片”的策略,避免房企主动“躺平”和道德风险上升,稳定房企正常运营,落实好企业自救主体责任,进而实现“保交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
总体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房地产市场调控定调,基本延续了过往的政策基调,重申“房住不炒”原则,但在预期引导、融资环境、政策执行等方面更加灵活,市场对房地产的悲观情绪有望得到修复。
资产负债摆布结构更趋优化
从银行资产负债摆布来看,基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光大证券预计,2022年信贷总量“以稳为主,稳中求进”,结构呈现“稳地产、强基建、促制造、扶绿色、扩小微”的特点。
一是整体信贷增量规划预计较2021年小幅多增。在宏观调控政策发力、经济止住下滑态势、基建投资托底情况下,2022年实体经济信贷需求有望边际恢复,银行业“资产荒”困境有望逐步得到缓解,“宽信用”有望进一步推进。央行对于狭义信贷额度的管控,仍将按照“不多不少”原则执行,全年不会出现“信贷脉冲”。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2022年宏观经济形势来看,预计2022年整体信贷增量规划较2021年小幅多增。表外承兑和票据融资可能成为调节信贷结构重要手段,在维持信贷增长稳定的同时,信贷结构趋于优化,虚增冲量部分将被压降。
二是对公贷款增量按照“总量稳中有增、结构更趋均衡”原则摆布,在满足制造业、普惠小微、绿色产业等领域考核要求的同时,适度发力基建领域,加大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支持,具特分析如下:
首先,制造业贷款投放突出重点,高科技领域增长较快。2021年,MPA已将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纳入贷款政策执行情况考核范畴,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量和增速均提出考核要求。截至三季度末,制造业贷款增速为12.59%,其中中长期贷款增速为37.8%,高科技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为39.7%,显著高于一般贷款增长。预计2022年制造业贷款增速仍将维持双位数水平,结构分化依然延续,其中高科技制造业领域信贷投放明显快于传统行业。
其次,基建贷款配置有所发力。预计2022年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将会明显快于2021 年,并带动基建领域扩大有效投资,有助于银行项目储备增加。预计2022年基建类贷款投放仍会维持一定强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点战略领域重大项目将成为金融机构业务布局的发力点,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运输业、生态环境以及重大水利和公共资源领域信贷配置力度有望加大。
第三,普惠小微贷款“量增、面扩、价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要继续帮助中小微企业减负纾困、恢复发展。因此,2022年普惠小微贷款将继续延续“量增、面扩、价降”的特点。量方面,MPA考核对于普惠贷款增量与增速的考核仍将延续执行,银保监会或继续对大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长提出相应要求,预计普惠小微贷款增速依然维持在25%以上的水平。价方面,保证市场主体稳定是保就业的落脚点,2022年普惠小微企 业融资成本将进一步“稳中有降”。自2020年三季度以来,新发放普惠小微利率大体维持在4.9%上下。下一阶段,商业银行需要探索创新型普惠小微企业服务模式,抓紧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避免单纯价格竞争。
第四,绿色贷款维持高速增长,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锦上添花。2021年以来,绿色领域贷款高速增长,初具规模。截至三季度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贷款规模达到14万亿元,贷款增速为21%。绿色贷款的高速增长,除了符合新发展理念之外,政策推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央行和财政部对于绿色贷款投放具有明确的考核标准。预计2022年相关考核标准将延续,且可能推出进一步的激励性举措,绿色贷款增量有望达到3.5万亿元左右。碳减排工具的推出将促进绿色贷款投放锦上添花。11月8日,人民银行宣布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初步判断,2021-2022年,碳减排支持工具或共释放资金5000亿-9000亿元,以此撬动绿贷增长8000亿-10000亿元。
第五,房地产开发贷边际“松绑”,增速转正。目前,银行对于开发贷的投放依然偏审慎,共识度明显弱于按揭贷款。未来随着稳增长力度加大,市场风险偏好或将有所回暖,在监管政策引导下,开发贷也有望结束2021年二季度以来的负增长态势,并逐步“浮出水面”,增速也将从现在的零附近逐步转正。
三是维持零售信贷增量规划与2021年大体持平,在保证按揭贷款平稳增长基础上,平衡好零售非按揭业务“量价”和“风险”的关系。2021年10月份以来,按揭贷款基本实现了“月比月增、同比多增”的格局,对前期积压未放的按揭贷款额度支持力度加大。在“保交房、保民生、保稳定”安排下,2022年央行对于新增按揭贷款投放额度预计继续小幅“松绑”。银行对于2022年按揭额度规划,可大体比照2021年执行,对于距离双集中度指标安全空间较大的银行而言,可适度小幅增量。其中,按揭贷款证券化RMBS可作为调节项来稳定按揭投放。
在贷款利率下行、NIM 承压背景下,适度加大零售非按揭贷款投放力度是提升资产收益率的有效措施。但也要看到,2021年四季度以来,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加大,建筑施工企业结算放缓,对长尾客群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联合贷款的逾期率水平在近两月明显上升,反映出高风险长尾客群风险开始释放,背后反映的是灵活就业人群、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员工和农民工群体在收入和就业上的潜在压力,而这种现象是否会持续,仍取决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景气度的恢复。因此,2022年银行在规划零售非按揭贷款时,应平衡好“量价”和“风险”的关系,不应为提升收益而盲目信用下沉,避免造成信贷资产EVA的损失。
四是稳存增存压力略有缓解,仍需持续推动存款高质量增长。2021年,金融脱媒力度加大,存贷款增速差维持高位,银行体系核心存款稳存增存压力依然突出,核心负债成本存在上行压力。但由于非银体系流动性充裕,叠加监管对于存款报价机制改革等管控,总体负债成本相对稳定。进入2022年,预计人民币信贷规模增速为10.8%,较2021年回落近1个百分点;社融增速在10%-10.5%之间,广义货币增速M2在9%左右,与2021年大体相当。可见影子银行体系压降节奏减弱和信用债市场的逐步恢复,有助于银行银行体系存贷款增速 的收窄,因此,2022年银行业稳存增存压力略有缓解。但仍需注意的是,银行在存款 结构优化方面亟待发力,进一步加大对高质量核心存款考核权重,着力稳定负债成本。
稳息差关键在于负债端
2021年下半年来,信贷和M2 增速逐步下行,银行存贷比不断提升,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存款下滑幅度较大,明显加大了对NCD的吸收力度,LCR和NSFR 等指标较年初出现3-4个百分点的降幅。对于2022年,存款增长压力有所缓解,流动性依然维持合理充裕,利率走廊形态基本稳定,中长端NCD价格有望持续低位运行。
自《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发布以来,银行风险偏好设定逐年小幅提升,以进一步增厚安全边际。考虑到2022年宽信用逐步推进,存款增长压力缓解,有助于流动性监管指标的改善。因此,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可在2022年规划中小幅提升LCR和NSFR 限额要求,其中LCR 提升3-5个百分点,NSFR提升0.5-1个百分点,在市场环境趋于友好之际,顺势提升指标安全空间,这也较为符合当前监管政策导向。
目前,美国CPI已创近40年以来新高,通胀压力较大,2022年美联储taper和加息节奏不排除前置,美元指数仍有上行空间,货币政策紧缩对欧、亚洲经济体的外溢效应不容忽视。在此情况下,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应加强对海外分行、附属子公司的限额管理要求,并适时提供外币流动性支持。
2021年以来,流动性环境偏宽松,金融机构备付率大体维持在0.9%-1.5%区间震荡,运行较为稳定。初步测算,11月份备付率为0.93%。在2022年国内货币金融环境趋于友好的背景下,银行应平衡好“保安全、增效率”的关系,对于备付率目标限额在2%及以上的机构而言,在2022年流动性风险偏好的设定中,可适度压降备付率目标值,提升司库资金使用效率。
2021年以来,银行新发放对公贷款利率走势基本稳定,大体维持在4.6%上下震荡, 但仍低于存量对公贷款综合利率;按揭贷款利率有所上行,但后续有望出现“量增、价降”格局;零售非按揭贷款竞争强度不断增大,利率同样有所承压。另一方面,存款端看,存款利率报价机制改革使得银行中长期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利率出现20-30BP的降幅,但核心存款成本依然承压。在此情况下,银行存贷利差和 NIM仍有一定的下行压力。
2022年,资产端定价仍有压力,需着力做好结构优化。依照目前局势,2022年金融继续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基调将延续,有助于推动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在此形势下,银行体系资产端原有高收益资产利率水平可能难以为继,表现为:对公端表内房地产贷款和涉平台类贷款定价下降,弱资质房地产企业可能 债务重组,展期和降息同步发生;按揭贷款延续“量增价降”势头,LPR下行可能也会造成新发放贷款定价平均利率的下移;零售非按揭贷款需要平衡好价格和风险的关系。
因此,无论从供需视角看,还是从政策视角看,2022年银行体系资产端定价压力仍存,需要做好结构端的优化。可优化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第一,在政策许可范围内,适度加大按揭等高收益、低风险资产投放;第二,适度延长贷款重定价周期或多发放固定利率贷款;第三,鉴于贷款收益率曲线陡峭化,对议价能力偏弱客群的1-5年中期贷款选用 5年期LPR。
稳息差的关键抓手在负债端,负债成本稳定是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举措。需强化负债成本管控,重点加强对类活期产品的“限额管理”。目前,银行负债产品存在两条利率曲线,一条是核心存款利率曲线,斜率相对陡峭,另一条是主动负债利率曲线,由于短端 MMF、现金管理类理财、通知存款,以及定活两便的协定存款等类活期产品定价较高,使得利率曲线趋于平坦化,造成银行综合负债成本降幅有限。因此,后续银行对负债成本的管控,除强化高质量核心存款考核权重外,也应重点加强对类活期产品的“限额管理”,监管部门可探索将结构性保底+期权部分收益率同时纳入自律机制考核。
目前部分股份制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已跌破9%,而四大行则面临TLAC监管约束,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评估将提升部分股份制银行资本要求,后续银行业资本补充压力依然存在。
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压力相对较小,可探索发行TLAC工具。现阶段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安全边际较高,最低资本要求约束不大,但TLAC监管达标仍面临一定缺口。预计大型银行将加强资本工具发行补充各级资本,永续债、二级资本工具预计将按节奏发行置换。同时,加强TLAC工具研究开发工作,争取2022年以金融债次级化改造为代表的TLAC工具发行落地,既逐步满足TLAC标准,后期也可考虑置换高成本的二级资本工具。特别是对于有可能纳入到G-SIBs的边缘银行来说,需要做好统筹工作。
股份制银行资本压力相对较大,轻资本经营势在必行。从当前情况看,部分股份制银行核心一级资本承压明显,再考虑到D-SIBs评估提出的额外要求,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缓冲空间有限。再鉴于很可能2023年中国将实施Basel III最终版,届时新权重法将对不同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形成明显冲击。2022年将是股份制银行做好过渡,全面深化内源性发展、轻资本运营的关键时期。
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相对匮乏,优先股、永续债以及二级资本债等补充工具受中小银行自身实力影响,发行难度和成本相对较高,资本市场接受度有限。中小银行资本工具扩容,需要由监管层统一协调安排降低发行难度。普通股增资扩股是较为现实的资本补充方式,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形下,探索更加灵活的折价增资扩股也是符合现实的选择。
大有期货 http://www.xinzhiliao.com/zx/jinji/14600.html- 标签:上原未来,天泽圣司,人行贷款利率,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
银行经营环境向好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涉及银行领域的四个方面不难看出,2022年银行经营将面临“政策托底、…
-
寻找新稳态
经济阶段性的下行担忧,不会改变政策加快动能切换的方向。寻找“新稳态”的过程中,“稳增…
- 首钢股份:关联收购标的陷经营“罗生门”
- 以岭药业又一专利中药解郁除烦胶囊获批上市
- 迈瑞医疗:一直积极管理外汇敞口 前三季度汇兑损失逐季减少
- 从康美案严惩“首恶”看五洋债案的再审
- 光华科技:涉锂定增或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