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恐惧和阅读
有效市场理论的教授们把风险界定为收益的波动性,然后用方差/标准差来计算。他们偷换了概念,把波动性与风险画上了等号,由此推导的结论也就谬以千里了。
在学校学金融的时候,教科书上说,风险就是不确定性,当时觉得真精辟。接下来,又说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这种风险只会带来损失,不会带来好处;投机风险是指收益和损失的不确定性,既可能带来好处(收益),也可能带来坏处(损失),投资中的风险就是指这样的风险。当时有些哑然,这观点实在既新颖又有点悖于常识。
直到后来学习有效市场理论的时候,才明白原来这种对风险的解读来自于有效市场理论里对风险的界定。有效市场理论是数学教授们的创造,体现了高水平的数学思维,可是他们做了很荒谬的前提假定,即:风险是客观的,而且是可以数字化度量的。
教授们把风险界定为收益的波动性,然后用方差/标准差来计算。一只股票过往每年的收益率构成一个时间序列样本,这个收益率的波动率可以用方差/标准差来衡量,这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你看,这只股票过去这些年收益率波动特别剧烈,难道不说明这只股票风险很大吗?你买这只股票就得承受它的高波动性!另一只股票收益率波动很窄,不说明它风险小吗?
巴菲特很多次嘲讽这样的定义和衡量方法:按照这种风险定义,我10块钱买一只股票,如果股票十年没涨,我的投资风险是零,但如果股票十年涨到1000元,那么我的风险是巨大的!(因为从10元涨到1000元方差会非常大。)这就好比说,你过着非常艰难的日子,每天都只能挣到半块面包,饿得面黄肌瘦,如此悲惨煎熬了十年,有效市场理论的大教授过来对你说:你的生活非常稳健,风险为零啊!因为以标准差衡量的生活水平的波动性为零。而另一个人不停地打拼,日子越来越好,一开始每天只能吃到半块面包,十年后每天都能吃饱而且能吃到最美妙、最有营养的食物,可是有效市场理论的大教授们过来忧心忡忡地对他说:你的生活风险太大了!因为用方差衡量你的生活水平波动太大了!难怪大学者纳西姆·塔勒布把这些创立有效市场理论的教授们讥讽为“白知”——白痴型知识分子。
有趣的是,创立有效市场理论的大教授萨缪尔森在投资中反而长期持有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也因此赚了很多钱!
风险到底是什么?
首先,风险一定是指坏的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而绝不包括好的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如果你对你持有的股票未来获得巨大收益非常有信心,你绝不会说自己面临巨大风险。当你说自己面临巨大风险的时候,你一定是在说可能存在巨大损失的可能性。这就好比大家都知道臭味就是臭味,是一种令人恶心的气味,闻到臭味让人不舒服,而这些大教授们却说:不不,香味也是一种臭味,只不过是一种闻着让人比较舒服的臭味……你有没有想把他们写的书扇到他们脸上的冲动?
实际上,这些教授们是偷换了概念,他们把波动性与风险画上了等号,可是波动性并不是风险,方差/标准差只是记录了过往收益率波动的轨迹,他们只是为了让风险能够在数学上表达出来,就草率地用波动性替代了风险,然后告诉求知若渴似懂非懂的学生们:对,你终于理解了,香,也是一种臭,只是一种沁人心脾的臭。学生们听了自会啧啧称奇:哇,教授们的智慧水平真是颠覆了我的认知!
这种概念的偷换,一开始就是错的,后面基于这样的“风险”定义而做的一连串公式推导和结论,自然谬以千里!
其次,风险绝不是客观的、绝对的,风险是一种因人而异的主观判断。
一个投资项目,风险大还是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有的人认为很大可能性会带来巨大损失,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有很大可能性会带来巨大收益!比如,开一个家具卖场,风险大还是小?对我这样的对家具销售毫无概念和经验的小白来说,我觉得风险太大了!但是,对布鲁姆金家族来说,它的风险就是极低。为什么?因为布鲁姆金家族积累了极丰富的开家具卖场的经验,他们已经有非常成功的Nebraska家具店运营了几十年了,他们掌握了成功运营家具卖场的真知,如果他们新开一个家具城,风险比我小得多,赚钱的可能性则大得多!
所以说,风险是不同人基于不同的认知而形成的不同判断,绝不存在一个对所有人都适用的客观“风险”。
第三,风险的结果是客观的。
虽然实现对风险的判断和评价是主观的,但是,当项目运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的结果会针针见血地表现出来。人们对风险的不同判断,会被结果证明孰对孰错。你的判断是对的,你就赚钱;你的判断是错的,你就得赔。
价值投资者如何对待风险?
第一,提高认知能力是排除风险的根本途径。
风险来自哪里?我的看法是:风险来自于无知和未知。
首先,如果我们对某个商业或某个事件没有建立起来正确的认知(无知),那么是无法预测它的未来发展的,未来不确定性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要投资它,就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不确定性)。很多人都是这样糊里糊涂地生活在风险之中。但其中有不少“成功者”,可是很遗憾,很多成功者都是碰巧成功了。他们的成功主要是源自运气(概率),只不过是猜硬币猜对了,有的还连续猜对了几次!这样的成功者并不能给你带来任何有益的经验,除了让你对风险应该更警醒!巴菲特曾经讲过一个例子,全美2.25亿人每人拿出1块钱作为奖金,玩抛硬币游戏,每天早上抛硬币,连续猜对的人能够平分这2.25亿美元。抛了20天(次)以后,连续20次都猜对的人从概率上说只有215人,那么每人可分得100万美元的奖金。这215个人是伟大的成功者吗?也许这215个人还可以写一本《预测硬币秘籍》的畅销书大卖赚钱!这个世界就是如此让人忍俊不禁。所以,中国有句老话一直流传: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塔勒布在《Fooled by Randomness》里说他们是幸运的傻瓜。
其次,我们就算把所有能得到的信息都掌握了并且进行了理性的分析,还是会发现仍然有一些未知信息,这就意味着可能存在一些不确定性。聪明的投资者会努力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同时通过增大安全边际来对冲可能的不良后果。
再次,尽可能降低风险的唯一途径是努力去获取这个投资项目的真知。
真知从哪里来?从我们掌握的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中来。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从哪里来?直接方法是生活经验,间接方法是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去学习,获取知识、训练逻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量阅读。
为什么大量阅读是最重要的方法?一个人自己的亲身经历能获取多少知识?实在少得可怜!很多人只是囿于自己的经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就会被各种谬误所伤害,而且毫无觉悟。但是大量阅读可以获得超越时空边界的知识,可以无限制地读取人类几十万年来积累的知识。有人说读书读多了会变成书呆子,这是愚蠢的看法,原因是读的太少了。
巴菲特说了一百遍了:我的工作就是阅读。他的意思就是,通过阅读寻找真知。
对面前的投资机会,你有真知了,你的风险自然就极大降低了,但是对没有掌握真知的人来说,风险却很大,他们不知道该买还是该卖,只能靠两眼一闭心一横的办法来做决策。
巴菲特还反复强调,要在自己的能力圈里投资,要给自己足够的安全边际。我想这两句高度概括的话,已经把该如何对待风险讲得很清楚了:一是要在我们能掌握真知的事情上投资;二是即使如此,也要清楚,仍有一些未知的不可测事件会发生,因此要给自己留有足够宽的安全边际——站得离悬崖远点,越远越好,买的价格比内在价值低得越多越好。
第二,防范恐惧和恐慌情绪冲击干扰风险判断。
恐惧是当人面对风险时产生的一种肉体和精神反应,它来自人类几十万年的不断进化。面对风险我们会恐惧,这种恐惧表现为迅速分泌肾上腺素,肌体紧张,做好了快速反应和快速行动(逃跑)的准备。因此,恐惧是一种逃脱风险的良性反应,它保护人类在无数次风险中活了下来。
既然风险源自无知/未知,那么可以说,恐惧也是源自无知/未知,消除不必要恐惧的唯一办法,当然也是努力求得真知。
须知,即使我们求得了真知,仍然无法避免生理上产生恐惧的感觉。没办法,这是人类进化留在基因里的烙印。比如,就算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鬼,但是在黑暗中面对一些虚拟的鬼怪事物时仍然会冒冷汗。
恐惧往前发展一小步,会变成恐慌。什么是恐慌?恐慌就是恐惧完全把我们的真知踩在了脚下,让我们在非理性的恐惧情绪支配下行动,而不是遵循我们的真知行动。
要命的是,恐慌会传染。恐慌为什么会传染?这可能也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产物。从别人的恐慌我们能判断一定是发生了风险,我也会恐惧进而恐慌,并迅速采取措施逃避风险。因此,恐慌的传染实际是在传递危险信息,这个进化的烙印也早已刻在我们的基因里。即使我们手握真知,当恐慌来袭,我们仍然能体会到那种紧张窒息的感觉。
- 标签:骇战下载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
美国高铁的利益博弈
美国在高铁建设和运营上举步维艰,面临着客运铁路格局不佳、党争不断、州县政府打小算盘、建设周…
-
多氟多的“画饼”盛宴
上市以来,多氟多虽然多次募集巨额资金,投入巨大,预期美好,但实际收益寥寥,而经营活动造血能力欠佳,导…
- 仁和药业定增解禁前后动作多
- 仁和药业定增解禁前后动作多
- 乌白电站注入长江电力影响探讨
- 唯赛勃:研发费用高发明专利少 科创属性踩线达标支撑力几何
- 白名单:券商监管更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