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设计包括什么农贸市场设计的商业维度与可步行性
可步行性与城市肌理课题的研究已经历时六年有余,在如今农贸市场成为了商业投资项目的热点,农贸市场的可步行性变得值得探讨。
步行是健身、减排、解压的良好出行方式,也是国家长远发展、国民高品质生活的保障。步行空间和可步行性的概念自从被提出,就从各方面广受赞同。
可步行性不仅是六年前提出的城市商业概念,同时也是今天城市快节奏生活需要正视与发展的一大要素。人们出行的目的可归纳为:走亲访友、旅行、购物、闲逛、参加活动等等,出行方式也分为:步行、乘车、开车、地面交通、地铁交通等等;其中购物、消费、休闲的出行频次为最高。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生活圈与商圈的可达距离也逐渐放大,步行的出行方式占比逐渐变小。在习惯了快节奏出行后,哪怕多走两步路也变成了商业项目的奢望,正如距离主动线越远的商铺,其价值也将会慢慢降温。
今天我们探讨的农贸市场商业维度,正与可步行息相关。农贸市场在城市中以数量众多,社区配套为特点,大部分农贸市场的服务范围即周边小区的常住居民,也几乎每个生活圈内都有对应的农贸市场。从项目本体、距离、空间、时间的维度来一一剖析农贸市场项目:
本体:农贸市场项目本体坐落在各个城市居民区与商业区,是生活配套的必须场所。根据不同地域的特性,农贸市场本体也有着规模、定位、业态上的区别。
距离:即辐射范围,在依赖步行的年代,农贸市场辐射范围不大;在交通方式和交通工具众多的今天,农贸市场的辐射范围也逐步扩大。
空间:可理解为环境,也可解读为发展空间,农贸市场的刚需程度永远和人口基数成正比,这是无可否认的一个定理。
时间:营业时间与未来前景都是时间一词所代表的含义。农贸市场项目的营业时间集中在7点至19点,未来的市场将在业态搭配和产品销售方式上有进一步突破。
可步行性在农贸市场中,也可以理解为每一个摊位对步行的友好程度。同理,更大背景的情境上,指的是农贸市场对每一个步行顾客的友好程度。步行体验,即放弃交通工具后,从出家门到市场,从进入市场到选购肉菜,再回到家中的全过程体验。这个角度和立意虽然建立已久,但在农贸市场项目中,是一种新颖的设计思维模式。
在农贸市场设计过程中,我们不妨将自己带入到市场服务范围内的某一处居民区,完成一次步行买菜的全过程中,眼前会看见哪些事物,双脚会途经哪些路线,在市场中会选购哪些商品,如何到达目标区域,如何购买、结账、离开。这是一次设计大师的农贸市场设计过程,而非简单在图纸上圈圈点点,真正理解了农贸市场的商业维度,就具备了代入式设计的前提条件。
九十年代,新城市主义关于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MLD(混合用地和功能复合模式)、TND(传统邻里单元的开发模式)等理论传入国内,农贸市场项目至今为止的发展模式基本上定义为TND(传统邻里单元的开发模式),而邻里中心等便民综合体的农贸项目的存在,正是可步行性优势极大的社区级便民商业。
城市的生活圈和商圈迅速扩张,商业广场、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夜市街的配套和完善正是城市步行空间以及可步行性的发展介质。农贸市场作为一个购物终端场所,是城市水平的典型印证,智慧市场的出现也是城市发展的必要产物。
然而今天,在农贸市场设计中无视可步行性的例子很多,仍然有很多项目实际效果较差,在实施过程中异想天开地一味追求商业价值,殊不知物极必反的道理,最终既没有获得理想收益,又让项目偏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失无所失。不友好的步行体验一直困扰着消费者,也困扰着设计师。在我认为,设计师远远无法胜任农贸市场可步行性的设计,我们需要的,是体验师,是能够将自己带入的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