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对社会新闻线索来源的影响
近十年,网络的崛起和发展对传统新闻媒体产业的冲击,形成深远的影响。其中,作为人际互动的社交媒体,发挥着重要的资讯沟通、分享功能,此外它的即时性、近用权都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依赖广告为生的传统新闻媒体受到冲击,在探寻与努力中,新媒体在新闻产制、内容等方面已留下深刻的烙印。本文希望从新闻线索来源这个角度,分析社会新闻记者使用社交媒体的例行公事,以及对新闻内容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社交媒体;新闻生产;新闻线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072-02
本篇论文研究从记者选择新闻线索的例行公事,和媒体惯常的近用权,来剖析社会新闻记者当前和社交媒体的关系。笔者的目的在考察社交媒体作为一个高速的公民资讯共享平台,在作为新闻线索来源时的作用,是如何在社会新闻记者的例行公事中被使用的,又对当代新闻媒体的产业和内容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意义。
社交媒体的资讯局限性将进一步带来新闻媒体的局限,这将使新闻媒体所具有的“公共领域”角色受到冲击。和奠基于网络的社交新闻相比,专业主义新闻更要求可以如实地反映现实,利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挖掘社会不同层面的真实,让人们能够利用这些“真实的”资讯理解这个世界。而社交媒体提供了低近用门槛的资讯交流平台,信息量大,却没有令人乐观的可信度。如果坐视传统新闻被网络资讯同化,那么传统新闻所坚持的社会责任等理念也可能会被瓦解。
经过深入访谈和分析,笔者将研究重点,置于记者对社交网站的日常使用习惯与整体社会新闻线索来源的关系,以及这种习惯对于整体新闻产制过程中的影响。以下将逐一讨论本研究的发现。
笔者首先研究了社交媒体在社会新闻记者日常工作中的使用时间、方式、所处的地位,以及社会新闻记者如何描述社交媒体信息。笔者发现,社会新闻由于线索的大量的不确定性,因此社会新闻记者总是紧盯信息来源,平常会备用两个手机,一部手机的电话和另一部的电话相连,尽量避免出现漏接电话的情况。社会新闻记者对于新闻线索的搜集已经例行公事化,而且,在其新闻线索的例行公事化搜集过程中,社会新闻记者对社群媒体的关注已经超过新闻线%的记者表示希望通过微博“寻找有价值的选题线索和更多的采访资源”[1]。在关注时间的长短上,受访者就指出:
早上7点40分左右,开始看网站、微博,包括地方新闻网、朋友的微博、大V微博、自己的微博留言以及政府的官网动态,一般看20分钟左右……一般来自政府的新闻,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官方网站的动态,随时查看更新的文件,并和各个政府“口”的办公室保持联络,这样才能尽快取得信息……在采访路上,有时间方便的话,也会在路上刷下网站。
受访者认为,一直以来其社会新闻线索来源包括了政府部门的办公室工作人员、线人、报社的报料热线、记者自身遇到的以及社交媒体。但是近几年,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大量公民会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社会新闻记者能够从社交媒体上轻易获取生产新闻的线索,可以不用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去挖掘渠道线索来源。
社交媒体的低近用成本,吸引大量的市民在其中交换资讯,或发表意见。而作为社会新闻记者,民生新闻是社会新闻中的一大块,又因为民生新闻易于采访的性质,紧盯社交媒体的社会新闻记者,其所采写的新闻稿件就渐渐与社交媒体的形式相同。
受访者认为,社交媒体中的公民带有自我暴露倾向,常常发文公布自己和他人的私生活,或者日常中常见的一些社会陋习。由于这种信息数量多,且相互之间并无连续性,也无法引起广泛的讨论,因此就呈现同质化和碎片化,新闻内容变得苍白。
笔者觉得,网络上发的很多都是一些发牢骚,特别民生的东西,比如哪里下水道堵了,行道树倒了的事情……现在很多人看到什么事情就往网络上发,不管多么鸡毛蒜皮的事情,都会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如果是在现实里,你朋友遇到一个小事,可能不会特地打电话和你说,但他会发在微博上。所以,你没办法在工作上再全部依赖朋友或线人来找新闻线索,只能依靠社交媒体了。
在受访者的日常工作中,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分工,经过沟通,摄影记者到现场拍摄新闻图片,文字记者进行采访,互相协助,最后共同完成一篇新闻稿件。由于社交媒体出现的大量同质化的“牢骚文”,比如行道树倒了,路灯不亮或者垃圾堆积等帖子,不同的往往只是事发地点和时间,而采访的思路基本所差不多,新闻的写法也已形成格式,所以采访这类民生新闻的边际成本就很低。如此之后,民生新闻就被社交媒体影响,变成同质化和碎片化。
(三)部分公民无法近用新闻媒体,新闻媒体对自身角色的认知与社交媒体的同质化和碎片化产生互作用
新闻媒体作为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一个公共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新媒体时代,网络参与成为我国当前表达、参与的重要途径[2]。公民在使用新闻媒体与政府进行公共议题的探讨和角力,但是部分公民受数位鸿沟的影响,无法近用网络[3]。而社会新闻记者对新闻线索的主动搜索行为变少,也对这部分公民近用新闻媒体的管道变窄。
愿意打电话过来的人都是和新闻事件相关的人。普通的读者打电话,多是因为报纸内容的五要素等出现硬伤,热心读者希望帮忙改正。除了不愿意使用网络的人之外,还有文盲、半文盲之类的群体,不过他们可以打电话到我们单位,(只是基本很少见到)。
此外,新闻媒体除了发挥公共领域的作用外,同时也在传递一个被处理过的社会真实,新闻媒体在有意维持阅听人对社会的观感。这种处理的社会真实的标准和过程并非对新闻写法和编排的处理,而是对新闻主题的选择和筛除[4]。
媒体会反映一个真实的社会,但有时候如果一些社会事件比较恶劣,媒体要注意调整报道的比例,让整个版面看起来正面。有些太负面的东西对社会的影响很不好,比如太血腥,太暴力……恶性的凶杀和啊,还记得那起80多岁老太太致死的案件吗?这个案件太……了。记者都采访,并完成稿件了,但经过后续部门的讨论,最后还是把这条稿件删掉了。
新闻媒体作为解决公民问题的狭窄思路,成为社会新闻记者的思维局限,这种局限的现状与社交媒体上线索的同质化和碎片化形成互相推动的情况。
社交媒体除了民生新闻外,还有一些能突然引起广泛讨论的深度新闻线索,但是,研究者发现,这种新闻线索却被排斥在社会新闻记者的新闻价值选择之外。受访者表示,在搜集新闻线索时,会安排两个相距较近的新闻线索做采访,因为单条新闻线索的稿分变低,而单位考核记者的方式是倾向于稿分,过去努力从事深度调查的记者也不得不为了完成任务而做一些“民生小稿”。
报纸有电子版,从报纸经营来看,网络化新闻让我们不得不更快地生产新闻,现在越来越多的读者不读报纸,如果网络化新闻再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那就很麻烦了。
就那广告来说,广告量如果变少,我们的待遇就会下调。现在一个社会新闻的头条的稿分已经降低了,比一年前低许多。因此,按照这个数据,一天基本要有一条头条和一个爆料稿,才能完成一天的任务量。这和报社的制度有关系,很多新闻记者受考核压力,完全没有时间去把一条好的新闻线索做深、做透。新闻做深度的话,至少要两天时间,其他新闻根本就没时间做,所以深度新闻必须花太多时间,而如果用同样的时间做四条比较差的新闻,却能完成更多的任务量。时间耗费更多,而且还不能确定是不是会成功见报,风险太大,而且,如果你今天没有稿件,那就无法完成今天的任务量。那此人的当月考核压力就会很大。
社交媒体作为新闻线索来源的比重在日益增加,并且,在网络的冲击下,新闻媒体不得不提高自己的利润,来增加自己的生存能力。可惜的是,从前身为媒体保护神的自由市场,如今已经渐渐将其抛弃。新闻媒体不得不跟随市场高速的节奏,并调整薪酬体制,让记者跟随“时代”的步伐。从访谈中,可以发现,社交媒体虽然提供深度新闻的线索,但记者却受外力驱使,不得不放弃深度调查新闻线索,这些力量导致新闻媒体深度调查新闻的数量的明显减少。
在网络兴起的时代,学者们重新审视着新闻的定义,并认为新闻的价值在于以专业的视角来搜集资讯,让阅听人能够获悉真实的社会,并积极参与进社会,让阅听人、社会和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但是在研究中,笔者发现,新闻媒体的生存压力,导致被研究对象所在媒体的生存策略出现偏差,从薪资待遇体制层面迫使社会新闻记者更加重视新闻的数量而非质量。新闻线索受社群媒体引导,社会新闻记者放弃深度新闻线索,新闻在当代的使命并不能体现在社会新闻记者的身上,新闻媒体存在的意义从内容和精神上受到本质性威胁。
AR手游Pokemon Go于7月6日在美国App Store上线,随后登陆澳洲,两天便登上免费榜第一的宝座,席卷各大社交平台。这些爆红的小精灵,正是承载了一大波玩家童年回忆的皮卡丘、杰尼龟们,在AR技术制作的游戏中,又一次席卷全球……
等了12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终于上映了。没有哪部动画电影能像《大鱼海棠》这样勾起观众如此巨大的好奇心和期待。但上映后的《大鱼海棠》却因剧情单薄,台词尴尬遭到吐槽,一时间毁誉参半。面对质疑和掌声,《大鱼海棠》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