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投放效果房地产开发商减少广告投放只剩请媒体吃饭了
早前,微信公号“苏南房地产观察”有个叫周晓白的同行,写了篇文章,叫《媒体,再也没钱请开发商吃饭了》。大概意思是说,市场惨淡,开发商不投放,媒体日子不好过。
读后,不禁有遇知音的感动。果然,天下媒体是一家。你厢,没钱请开发商吃饭了;我想,开发商就剩请吃饭了。
之前写了篇文章,叫《我们都有病——地产行业焦虑症,你没有错只是老了?》。相形之下,地产圈只是发烧感冒;真正病得五迷三道的是媒体圈。
在媒体行业从业了十多年。曾经这是个令人尊重和艳羡的行业,自允专业、体面、收入尚可。如今,专业不敢妄语,体面变成多面,至于收入,恐怕不少人连 “车厘子自由”都难实现。
“今非昔比”,用来形容地产媒体,再贴切不过。从前,地产媒体很赚钱。一个项目一年投个上百万很平常。 现在,客单价十来万,有的媒体甚至三、五万。
从前,媒体就是媒体。 现在,媒体是活动公司、企划公司、渠道公司、分销公司
从前,一篇新闻稿10万块。 现在, 7.5 万,四场活动。软文随便发。从前,开发商找媒体要影响力。 现在,开发商找媒体要进电量、到访量、客户量、成交量。从前,媒体人才济济。提报时,销售部、客服部、会员组、资讯组、论坛组、房源组,各班人马坐满半扇桌子。 现在,提报、对接、服务、合同、收款,就销售一人,最多加个把后台。从前,媒体人的朋友圈是行业讯息库。 现在,媒体人的朋友圈是活动一览表。各家开发商开盘、热销、活动,以及节气性送礼,一览无遗。
从前,媒体每年都搞三、四百人规模的客户答谢宴。 现在,很少再有媒体搞客户年会。就像某媒体总经理说的: “客户都没投放,我答谢谁去?”
日子不好过,开不了源就截流呗。开发商的营销费用在大幅缩减。一般 2%-2.5%,有的甚至1.5%。刨去售楼处、人员工资、代理费、运营费等一杆子花销外,留给媒体推广的费用少之又少。
穷则思变。因为手头紧,逼着开发商的投放更加 “精明”,壁垒越来越高—— 线万总部审批 效果付费,按成交结账 投放几万广告,配送软文、看房团、线下活动、企业走进 要活动、要人、要渠道 效果考评,不要曝光量,要进电、到访、成交 因为钱少,要平衡媒体关系,项目多的“轮班式”投放;项目少的雨露均沾,一家5万。
过去分销佣金点位最多2%,今年一路飙升到5%-6%。有了点位空间,就有了新玩法,一点给购房者,一点给置业顾问。渠道妥妥操控了案场,让开发商“欲罢不能”。
2、模糊媒体效果。即使是媒体推广带来的客户,也在案场100米内被洗刷刷了。有些以卖数据为主营业务的媒体,只能吃哑巴亏。一个送数据,一个送人。最终,“人”间才值得。
3、更恶劣的影响是,渠道“效果付费”的直观模式,为开发商起到了简单粗暴的示范作用。开发商把对渠道“费效比”的算法,也用到了媒体身上。把媒体当成渠道,且更廉价。
某日,和客户谈生意。他说: “给你个大买卖,效果付费,你们卖出去一套房给5000块。”听罢,我语重心长地说:“案场渠道佣金4%,给媒体千分之二。作为一个文科生,即使财商不高,也还是有智商的。”
面对渠道和媒体的选择,开发商很坦诚:我们不喜欢被渠道绑架,但没办法。即使媒体有效果,也形成不了成交的规模效应。当媒体和渠道有冲突时,案场肯定不能得罪渠道。
任何一种关系的连接和维系,都是因为“需要”。对于现在的地产媒体,坦率地说,开发商没那么需要了。
以前开发商对媒体的“需求层次”是:1、提高项目的知名度、影响力,扩大传播效应 2、提高美誉度,最好让领导看到 3、引导购房者的口碑和买房决策,增加人气 4、促进案场销售 5、把营销费合理花出去
如今开发商对媒体的“需求层次”是:1、不要发负面 2、免费上软文 3、活动来捧场 4、弄人来案场 5、给我带成交
这种“需求层次”的变化,一方面来自行业:以前房地产相对赚钱容易,地产媒体也容易。现在市场艰难、任务繁重、预算紧张,成交才是硬道理。媒体传播的口碑价值和长尾效应,没人等得急。
近些年,地产媒体的生态在悄然变化。战略转变,格局调整,业务转型,没有对错好坏,但是要坦诚这些变化中的代价:地产媒体,特别是地产网络媒体,正在丢掉内容和 c端。
互联网的大趋势是:产品、技术、算法主导平台;从 PGC(编辑生成内容)到UGC(用户生成内容);以数据运营取代用户运营。大的平台,比如BAT,致力于打造互联网生态,把内容生产剥离在体系外。最直接的做法是,干掉主编和编辑。
1、大网站平台集体转型。总部技术产品集约,地方去编辑去运营。志在流量变现,直接卖数据。所以越是大网站,写稿越难,因为编辑少。而房产网站的用户大多是消费型用户,黏性和频度弱。形成理想中的UGC难度很大(除了维权)。所以网站上除了房源信息,看到的“内容”越来越少。
坦率地讲,大网站平台的流量还是可以的,他们的总部甚至花了更多钱买流量。但运营流量和运营用户是有差别的:见的到数据,见不到用户。一旦卖了数据,在开发商的逻辑里和卖人头是一样的:一个号码多少钱?能不能成交?要不成交付费吧!
当网站平台把自身放在类渠道的战场上肉搏直效时,就悲壮了。即使大平台有效果,也不足以撑住整个案场。 但当平台 “数据”跻身渠道“报备”的混战中时,就更悲壮了:多少“数据”死于售楼处门口?
2、还有一类媒体平台,说是卖“内容”,实际上是卖“服务”。老实说,内容平台化,养出流量和用户,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但媒体得活着,只能做大量服务,卖个人场。一个月打包六篇稿;三场线下活动;专场看房团;大咖网红暖场;免费软文无限畅饮
辛苦一遛够,还被总部diss成本高、利润低。话说躺着卖广告的美好岁月一去不复返,不卖“苦力”谁投放?
3、大平台生态化造成的另一个局面是,地方媒体代理制。代理的媒体,大多要一个身份。也难怪,总部的产品、内容、技术,很难给到充分支持。要想活命,媒体代理自显神通吧,做活动、做分销、做整合结果是,开发商对媒体的服务期许和要求,也变得百花齐放。
其实媒体圈和地产圈很像,都是犹太民族。哪里有新风口、新技术、新模式,就向哪里挺进。但在 “迁徙”过程中,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该如何安放?
对于媒体平台而言,更应该有“利他”思维。这个“他”不仅是开发商或资本方,而是用户。不论是内容、专业、客观、实惠,终归要效忠的是用户,用户就是效果,就是竞争力。媒体当自强。
对于开发商而言,总要在职业生涯中,做出好产品、干出好营销、留下好口碑。地价高起,成本不降,购买力萎缩,能带来溢价的就是品牌了。
拿地盖楼卖房,每天拼死拼活加班,就为把渠道分销送上世界500强?不过是两套渠道佣金的价钱,却是要媒体血拼出来的。
如果有一天,用心做媒体的都撤摊了,房地产市场营销会不会变得更加粗砺? 你的产品优势谁来传递? 你齁贵的装标投入谁来解读? 你美好的人居理念谁来和鸣? 你倾心打造的品牌宏图谁来传扬? 你想知道的行业动态、市场分析谁来分享? 术业有专攻。还媒体于媒体,市面上不需要再多几家活动公司、公关公司、渠道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