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热点

夜经济、业态创新……2020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全盘展望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1-1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夜经济、业态创新……2020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全盘展望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王琰 冉隆楠)1月15日,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中商联专家委及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承办的“2020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在北京发布。

  “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评述报告是中国商业联合会一年一度的品牌项目,已连续发布17年。2019年9月24日、10月22日,评审组30多位专家在北京召开了两次研讨会,在征集160多位专家委员意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2020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并撰写了评述报告。利丰研究中心根据专家撰写的评述报告制作了“2020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英文报告”,同期向中国香港及海外媒体和商界人士发布。

  2019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5%,在同期6.2%的经济增长率中占了3.8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

  2019年前三季度国内消费市场呈现以下特点: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品保持稳定增速;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速快;网上实物商品零售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乡村消费品零售额继续快于城镇;小微型企业的商品零售、餐饮收入增长快;一些基本生活类和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加快;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总体平稳,个别商品价格涨幅过大。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19〕42号),提出了20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对商业业态、模式创新、转型升级,供应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降低成本、营商环境改善等,作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指导及支持性规定。

  专家相信,2020年,中国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政策措施下,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消费将继续发挥经济增长第一动力的作用。

  同时,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中国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这会有力地促进消费。2019年10月,国务院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这些举措必将对企业投资起到有效的促进、激励作用。另外,中美贸易摩擦紧张程度趋于缓和,2020年贸易形势有望好转。“一带一路”的影响不断扩大,带动中国对外投资和出口增加,对于稳定经济增长、扩大国内市场消费,也是一个利好。

  专家预计,2020年,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态势分析,没有导致物价大幅上涨的主客观条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仍会保持温和上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会保持中速增长。此外,我国还加大了猪肉进口,禽肉、牛羊肉等产量,各种迹象表明,2020年猪肉的供应和价格有望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2019年,国内的夜间消费明显升温,在官民合力参与下,其发展异常红火。众多迹象和数据表明,夜间经济在当前和未来蕴藏着巨大商机。

  随着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的进一步凸显,如何提振夜间消费,成为今年备受关注的话题。各地夜间经济的刺激政策也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

  专家分析,很多人因为白天工作忙碌,消费需求没法得到充分满足,而到了夜幕降临,是满足消费与休闲需求的绝好时机,夜间经济正好投其所好,从而成为商业拓展消费需求的新蓝海。其中吃和买是起点,文化、旅游方面仍还有很大探索空间,尤其是文化方面潜力非常深厚。

  对夜间消费,专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发展夜经济对于地方政府是不小的考验。需要在城市管理、治安防控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做到适应夜经济、服务夜经济。

  第三,业态和内容上,夜间消费产品要注重差异化,因城施策。应当考虑人们社交、休闲需求,增加酒吧等社交场所和主题性表演及沉浸式内容,并最大化利用空间。

  第四,选择夜间消费商圈时,交通便利性应优先考量,而区域夜间经济差异化发展的机遇,在于提升文化艺术内容。

  2019年,国民消费中的服务消费表现尤其抢眼,其需求十分强劲,市场持续扩大,占总消费的比重首次超过商品消费。提质扩容的服务消费正在引领“新消费时代”。2019年上半年,全国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1%。其中,以餐饮娱乐、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养老保健、家政服务等为代表的服务消费占了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49.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6个百分点。

  更令人瞩目的是,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52.2%,这意味着国家GDP的一半以上来自于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服务业的贡献。特别是信息、教育、养老、健康、文化等服务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预计2020年,伴随居民消费向个性化、品质化升级,服务消费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服务消费将是今后中国总体消费中增长潜力最大的部分,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高度重视开发服务消费市场将是主要施力方向,服务消费的潜力必将呈现爆发式释放,特别是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高品质服务消费将领先增长。

  2019年餐饮行业延续了业态、产品、服务上创新的势头,不断激活并释放发展潜力,正加速从传统餐饮服务业向现代餐饮服务业转变。线上点餐、到店即食,高科技代替人工制作,智慧餐厅、未来餐厅、无人餐厅等逐渐普及;新技术、新体验、智慧化、数字化正在成为餐饮消费发展的方向;移动化、自助化、智能化消费体验,也将成为餐饮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另外,2019年以来,中高端餐饮继续回暖,餐饮企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新变化,各种地方美食、特色小吃供需扩大,备受青睐。业内人士指出,中国餐饮业正在向高质量发展稳步前进,当前需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注重营养健康,满足社区服务和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消费新需求。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要点是促进,重点是强大,即不仅要扩大市场规模,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点是在提质基础上增量,改变“大而不强”的局面,抓住国内市场消费升级的机遇,加大研发创新、品牌培育、诚信环境改善等,是中国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避免陷入“低端锁定”的有效途径。

  在市场驱动与政府推动共同作用下,流通业正加速变革,以创新和转型的具体行动,适应着消费需求与竞争格局的持续变化,涵盖城市与农村、线上与线下的“全面下沉”“全渠道经营”,已成为大型零售企业的重点战略。

  例如2019年,阿里巴巴重新定位后的聚划算推出了“99划算节”,以抢占低线城市和农村市场;京东拼购在“6·18大促”中表现优良,三线以下城市业绩尤为突出,在正式更名为“京喜”以后,其战略定位进一步精准明晰;苏宁则继续增设城市社区便利店“苏宁小店”,同时还通过“零售云”赋能县镇传统小微零售商户,取得了可观的销售业绩。渠道下沉是零售商调整经营地域的体现,既为企业带来了销售增长,也使更多的消费者得以接触到高品质、现代风格的零售服务及其提供的丰富商品。

  2019年,商业“自有品牌”明显趋热。不仅是外资的沃尔玛、、7-11,永辉、步步高、京东、苏宁易购等大型本土零售企业也在开发自有品牌方面加大了力度。区域性零售企业则在抱团行动。成立仅三年的自愿连锁组织“蚂蚁商业联盟”现已拥有近50家连锁零售会员企业,共同开发了三大品类、近30种自有品牌商品。

  2019年,国内著名零售大企业之间横向并购十分活跃。物美收购麦德龙、苏宁收购的消息引人注目,与此前阿里巴巴与大润发、京东与沃尔玛之间的联姻一样,属于大型零售企业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追求更大更强的战略举措。

  为了满足新生代多元多变乃至特殊的消费需求,零售行业不断推出新零售业态、新商业模式,包括加速拓展电商渠道,利用快闪店试水,开发单身经济,实施首店经济,渗透社区等,以寻找新的增长空间,激发更大的商业活力。

  一是新消费需求激活业态转型,新电商渠道快速发展。新主流消费群体比上一代追求更方便的消费模式,促使电商渠道的发展更趋成熟,还衍生出各类小程序、社交电商等新电商渠道。另一方面,网红电商、粉丝经济变现能力逐步增强,短视频、直播带货成为新型消费场景;内容电商和社群电商打破了消费场景的空间和时间边界,促进了对下沉市场的渗透。

  二是快闪店成创意营销新模式,借势IP开展深度营销。最近几年,国内国外潮流品牌、电商纷纷开设快闪店,推销新品牌或新产品、为线上线下店铺引流、或为新产品面市试水。很多快闪店结合创新内容、科技元素及消费体验,与消费者互动。

  IP营销与快闪店完全不同,但两者同样尝试着接通内容、娱乐、社交、消费等多个场景。合适的IP主题除了可制造话题,提升顾客新鲜感及延长逗留时间外,还可以塑造零售企业的个性,解决竞争同质化问题。

  三是为单身经济的潜在大市场创新营销。有数据显示,中国的单身人口已超过2.2亿,消费潜力巨大。为此,近年来商业企业针对这一庞大客群推出了多种的一人商品和服务,比如单人小火锅、迷你KTV、单人旅行、小型家电、饲养宠物等。不少企业都调整了业态、商品结构和服务内容,以迎合单身族既紧贴潮流又追求个性、注重质量、享受体验特殊要求。

  四是在社区商业发展转型中打造消费新场景。在零售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不少零售商开始迎合消费者对“最后一公里”的关切,致力于提高目标客群的忠诚度和黏性。为此,零售商开始利用社区商业作为突破口,并把社区商业空间变成一个社区生活综合配套,以满足周边居民基本生活所需。

  五是首店经济提升地方商业活力,成为新零售的实践样本。近几年,中国零售业迎来了首店经济热潮。首店经济是指一个区域利用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品牌在本区域首次开设门店,使品牌商誉价值与区域特有资源实现融合,从而挖掘消费潜力,激发市场活力,拉动地方经济。

  有专家提醒,面对不断推陈出新的业态,企业必须密切关注行业发展,把握消费心理、消费偏好、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同时亦需检视企业内部机制,因时因地推出适宜的新业态。在扩展新业态时,企业亦须考虑与现有业态的联动呼应,提高资源分配效率,使不同业态、新老店铺互补长短,进而产生协同效应。

  2019年,数字化已然成为商业领域尤其是零售业创新发展的必争之地。在经历了商业模式的多轮迭代和大数据沉淀之后,企业更清晰地看到了积极拥抱数字经济的广阔前景,数字化转型热度持续升温。不难想象,2020年,数字化对商业创新和流通改革的影响在经历了“由此及彼”之后,将真正转向“由表及里”。

  一是大数据算法成为准确破译市场需求的不二法门。如何结合不同商圈进行精准选品或预测,是传统零售商的长期痛点。在市场经验与流动资金不足、“买手”队伍人才缺乏、顾虑选货失误造成积压的情况下,成为阻碍中国零售业复归自营模式的现实难点。

  二是数字化信息系统将大幅提升零售业的连锁扩张速率。专家认为,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广泛连接性,将显著增强连锁加盟制的扩张优势,通过电子价签、远程监控、数据、会员共享、以及总部大数据赋能等方式,有望彻底弥补传统加盟店难以步调一致的弊端。

  三是自有品牌成为数字化零售重要的盈利增长点。由于数字化高效衔接零售和制造业,过去几年,成功零售模式普遍见证了自有品牌的迅速崛起,并逐步成为零售商摒弃联营、回归自营的杀手锏。

  专家们也提醒,数字化的流通变革,在就业和分配层面的深远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数字化将颠覆流通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大量吸纳就业的优点,带来就业岗位的减少和大批裁员,必须警惕这一过程通过收入传导而影响居民消费的连带效应。另一方面,数字化也在互联网贸易、数字管理、物流和供应链、农业和农村电商等领域催生了大量新兴岗位和创业机会,对此也应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和鼓励。

  作为大型商业聚集形态,商业步行街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是促进消费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是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闪亮名片,也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一是政策频出,推动步行街改造提升。为了使商业中心区流通基础设施适应城市居民消费升级,2018年12月,商务部印发了《关于开展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步行街。

  作为一项“小切口、大成效”的工作,商务部计划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重点培育30条-50条全国示范步行街,指导各地培育一批代表本地特色的步行街。可以预见,2020年全国商业街将掀起新一轮改造提升热潮。

  关于2019年掀起的步行街改造热潮,业内专家的看法是,首先要厘清改什么,谁来改,怎么改这三个问题。商业街改造要正确处理好大与小、专与全、停与行、白与黑、虚与实、街与巷、丁与财、软与硬、商与业、管与放的“十大关系”;要把外部政策强力推动与商业街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要实现形态、业态、文态、生态的“四态”合一;还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适度、业态业种互补、环保与交通并重,从而实现商旅文各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是跨界融合,促进商业街协同发展。近年来,国内步行商业街逐渐跳出了自身“内环”式封闭发展的窠臼,商旅文发展开始大行其道,成为产业间的融合方式,互动共赢的商业模式。以步行街为主要载体的“商旅文”模式则实现了“1+1+1>3”的效益增长,不仅做到了互补增效、借力发展,同时也使商业街万商汇聚,游客云集,获得了更好发展。

  专家建议,在商业街改造提升过程中,要打破传统单一商业街概念,可以从“条状”的主街向“块状”(block)的街区发展,以呈现出层次丰富、主辅相配、主后街相谐的良性延伸。在业态方面,需要特别关注女性、儿童、老年人的消费需求。还应注意增加服务业种,尤其是带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娱乐和餐饮业。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2019年出现了一些新型社区商业中心。不再刻意强调商品经营,而是将社区服务纳入其中,并尽量做到尽善尽美。此外,这种社区商业中心的建设,也不再仅仅只是企业自己独立的商业行为,政府支持其发展某些带有公益性质的服务,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除了社区商业中心出现新的变化外,作为社区“最后100米”的主力商业店铺,便利店在2019年继续迅猛发展。尤其是一系列利好政策提供的支持,促使连锁便利店向着智能化、品牌化、便利化、综合经营的方向不断迈进。

  因此,未来的社区商业,商业企业已经不能再唱独角戏、不能再孤军奋战,必须与政府及社会组织开展合作,并且在合作中处理好公益性和商业化的关系。这是传统社区商业向现代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转型时必须高度关注、精心设计的重大问题。

  专家认为,从社区商业转变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其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2020年会出现更多社区服务综合中心和便民商圈,为居民提供更综合、更便捷的社区生活服务;2019年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也将陆续落地,为社区商业的转型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预计社区便利店会继续往智能化、连锁化、增加便民服务内容、实现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区域性龙头向全国布局成为趋势,市场整合也将会加大力度。至于社区商业的前置仓,虽然引来不少企业关注,但模式能否跑通尚有待观察,未来社区商业的前置仓或将只是常规门店到家服务的补充模式。

  近年来各地将电商下乡综合示范、追溯体系试点示范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创新出了许多全产业链受益的商业模式。主要做法有:

  一是构建互补互惠的产业合作体制机制。围绕当地优势农牧业资源,在电商下乡和追溯体系建设中,通过引入品牌龙头企业,组织贫困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推进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组织。

  二是建设全程信息化追溯体系。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电商下乡平台与追溯平台逐步融合成统一平台,减少平台投资、降低运行成本、集成服务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建成从基地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到终端销售的全程可视化追溯体系。

  三是加强品牌建设。目前,农村贫困地区产品品牌建设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借牌”嫁接。即通过引入外部具有知名度的品牌在本地生产并对外销售。二是本地培育。即集中本地优势产品资源,建立产品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这种方式所用时间较长,但是一旦形成影响力,就会产生长远的高收益。

  四是用新方法拓展销售渠道。各地电商下乡即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均将农产品上行(从农村销售到城市)作为工作重点,并根据各地产品特点,设计了特色包装与针对性营销,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精准对接各类客户群体。

  业内人士认为,早期的农产品追溯试点,由于缺乏经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曾经走过一段弯路;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工作也曾遇过困难和阻力。近两年来,由于这两方面的工作互相借力,并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协同效果:一是破解了产业发展的瓶颈;二是实现了多方合作共赢;三是形成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融合;四是形成了产销互动与良性反馈和循环。

  有专家预言,随着5G应用的普及,农产品电商、追溯体系与精准扶贫将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展现更加光明的未来。

  2019年农产品流通渠道更加多元化,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生鲜超市、生鲜便利店、生鲜电商等多种流通模式和业态百花齐放,满足着不同消费者多元化的农产品消费需求。专家认为,横向聚集、纵向贯通、跨界融合,将是当前与未来一段时期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的大趋势。

  一是,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升级完善,有力地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满足农产品消费升级需求。传统批发市场开始从注重集货、运输、储存和交易等功能环节,转向重视发展信息化、标准化、电子化交易等;市场的冷链仓储、物流配送、数据服务等功能也得到加强,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智慧农批线上线下融合趋势愈加清晰,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和运行效率明显提高。

  二是,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水平提高,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随着国家对物流标准化发展的重视与支持,各地正逐渐形成特色优势农产品的标准化和品牌化。

  三是,地区性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渐成气候,产地集配中心等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提速。随着市场消费持续升级,生鲜流通行业对冷链的需求与日剧增。

  四是,升级改造后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将更好地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促进农产品供需平衡、结构优化。农产品产销对接不上,“卖难”等影响农民增收和乡村发展,是多年来困扰城乡居民和各级政府的难题。

  五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使农产品国际贸易有了新的发展契机。目前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中国消费者对全球生鲜美食的需求已越来越多,进口的农产品来源国和地区也更加广泛,特别是进口生鲜农产品的品类更加丰富,高品质、多样化的进口农产品需求持续升温。

  六是,农产品批发市场集群式O2O发展模式,综合成效明显。一方面利用批发市场优势,开发了网上商城让卖家可自由展示供货信息,买家可直接在平台上采购;另一方面搭建了基于互联网的商品朔源、物流网络,数据化拣选、快速越库、智慧配送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使农产品流通效率获得了显著提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近几年的商业话题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