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际经济金融回顾及2022年趋势展望
2021年以来,全球经济在疫情的反复冲击下艰难复苏。疫情引发的全球供应链不畅、发达国家劳动力供给短缺等因素使全球通胀高企,推动主要央行货币政策转向,新兴经济体加息潮蔓延,金融市场风险加大。数字经济和低碳发展加快,低碳转型成为国际合作的亮点。文章梳理了2021年国际经济金融热点问题,并对2022年趋势进行展望。
全球经济复苏先扬后抑。2020年末,随着新冠疫苗接种展开,疫情好转叠加前期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使得2021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较为有力。但随着德尔塔病毒变种的出现和蔓延,全球疫情出现反复,经济启启停停,供应链瓶颈迟迟无法解决,服务业复苏缓慢,加之能源价格高企、劳动力短缺等因素影响,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下半年显露疲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下简称“基金组织”)预测,到2021年底,美、欧、英、日的实际GDP将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的102.4%、98.7%、96.3%和97.7%,而新兴经济体则恢复至疫情前的104.2%。
展望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逐渐回落至常态。根据基金组织预测,2022年全球整体GDP增速将从2021年的5.9%回落至4.4%。未来全球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风险。一是可能出现传播程度和致死率高的病毒变种,持续影响经济复苏。二是疫情反复可能导致供给瓶颈迟迟无法解决,供需错配长期化,并推升通胀预期。三是主要经济体财政支持力度减弱、货币政策收紧,影响经济复苏并加剧金融市场波动风险。
2021年,全球通胀明显走高。受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劳动力供给不足、能源价格上涨、发达经济体大力度的刺激政策等因素影响,全球通胀率持续普遍性走高。新兴经济体相较更为严峻,拉美各国CPI增速达到了疫情前的两倍。
展望2022年,央行需密切关注通胀预期脱锚的风险,并在必要时采取果断行动。由于推动通胀上涨的因素何时会消退具有不确定性,现在难以判断通胀将在多长时间内保持高位。若通胀长时间高企,将导致通胀预期脱锚的风险显著上升。基金组织指出,与前几个月相比,当前通胀预期脱锚的风险已显著加大。各国央行,特别是面临更大通胀压力的新兴经济体央行,应在必要时果断采取行动,防止恶性通胀发生。
此次疫情充分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2021年以来,由于疫情的反复,各国多次重启封锁,一些重要的中间品生产停滞,抑制了下游产品的供给;一些重要港口封闭并产生连锁反应,集装箱和船舶周转效率大幅降低,运费持续上涨。从原油、煤炭等大宗商品、芯片等中间投入品到码头装卸工、卡车司机等运输环节,全球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出现供不应求的问题。由于过去几十年全球供应链的分工越来越细化,而单个节点的生产与供给则日益集中,全球供应链中单个生产环节的中断往往会导致全链条的阻塞。疫情冲击充分暴露了这一弱点,导致供给不足和通胀压力。
展望2022年,各方多预计全球供应链瓶颈将至少持续到二季度。如届时新兴经济体疫苗覆盖率有明显提升、新冠病毒并未产生新的强力变种,则全球供应链瓶颈有望缓解;如全球疫情持续加剧,则全球供应链瓶颈恐将持续更长时间。此次疫情暴露了过去几十年全球产业链分工细化和分散化的风险,已在全球各国政府和企业界引发了如何权衡供应链效率和安全的反思,各方普遍共识是愿意牺牲一定的效率来换取供应链稳定性的提升。同时,美国也在大力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因此从中期看,全球供应链在疫情后将面临持续的结构性调整压力。
劳动力供给不足是供给瓶颈的重要原因。由于疫情冲击的特殊性,经济重启后劳动力市场需求反弹相对快,但劳动力供给恢复缓慢,美国、英国的劳动参与率目前仍低于疫情前水平,欧元区劳动力短缺情况并不严重。总体上看,疫情后美国等部分发达经济体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疫情降低了劳动者工作意愿,部分人群退出劳动力市场,尤其是担忧健康安全的老年人和需要照顾家庭的女性;二是应对疫情的大力度财政补贴一定程度上带来对工作的逆向激励;三是在疫情冲击和劳动力供给不足的背景下,一些国家民粹主义情绪有所上升,工会力量强化,劳工议价能力加强,提高了对工资和待遇的要求。
展望2022年,部分发达经济体的劳动力短缺很难有效缓解。近期,新变异毒株Omicron出现后,新冠病毒在全球的传播速度总体加快,不利于劳动力短缺问题的缓解,这一方面将继续拖累全球经济复苏,一方面还可能推动“工资—价格”螺旋式上涨,加剧通胀压力。在此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需要更好地统筹协调与分工协作。一方面,应统筹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退出的时机和节奏;另一方面,应在财政政策中增加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容,并通过降低育儿成本等措施激励劳动者重返岗位,通过就业培训为再就业创造条件,从而更好地应对劳动力短缺问题。
2021年,主要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成为各方关注焦点。随着德尔塔毒株蔓延,新冠疫情再次加剧,各国纷纷下调经济增长预期,原本已成为共识的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及退出节奏面临较大分歧与争议。到2021年年末,随着通胀率持续走高,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趋势越发明显。总体上看,当前各国货币政策存在一定分化。第一类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虽然通胀率和通胀预期大幅提高,目前仅缩减或停止购债,尚未开始加息;第二类以欧元区和日本为代表,其经济复苏相对温和,通胀率尤其是通胀预期提升幅度有限,仍将维持相当力度的货币宽松政策;第三类是英国以及韩国、挪威、新西兰等中小型发达经济体和俄罗斯、拉美、中东欧等新兴经济体,已开始加息甚至多次加息,以应对通货膨胀、资产价格上涨和资本外流等问题。
展望2022年,各国货币政策将面临更大挑战,分化加剧。全球主要经济体一方面面临通胀持续走高的局面,一方面对于经济复苏是否稳固、供应链瓶颈和劳动力供给短缺何时缓解、临时性因素导致的通胀是否会带来难以控制的工资-物价螺旋式上涨等问题仍然难以获得定论,因此各国央行保持适宜货币政策取向的难度越来越大。预计美联储2022年上半年将面临较大加息压力,中小型发达经济体有望继续加息,欧元区和日本仍维持大力度宽松政策,但可能在边际上收紧;对新兴经济体来说,既面临国内通胀压力,又要顾及发达经济体政策转向的溢出效应,加息趋势料将继续蔓延。
2021年,发达经济体金融市场保持上涨,但风险加大。为应对疫情冲击,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央行持续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推动估值不断提升。在不断创出新高的同时,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表现进一步背离,投机氛围增强,并出现了一系列风险事件,具体表现如下。一是2021年1月美股出现散户对战华尔街现象,美股散户集体哄抬游戏驿站(Gamestop)、美国电影院线(AMC)、黑莓、诺基亚股价甚至白银价格,引发部分股价巨幅波动,凸显出流动性泛滥背景下非理性因素和羊群效应对金融市场的破坏力。二是2021年3月美国高杠杆基金Archegos资产管理公司爆仓,大量抛售其重仓的股票,引发百度、腾讯音乐、唯品会等中概股和部分美股暴跌,导致与其交易的野村、瑞信、三菱日联等大型金融机构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表明流动性泛滥背景下非银行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带来的潜在风险需要密切关注。三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特殊目的并购公司(SPAC)出现爆发式增长,美国2020年SPAC上市数量已超过传统IPO,募资总额与传统IPO接近。SPAC虽然为投融资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但历史经验表明,SPAC热潮是金融市场泡沫较大的表现之一,SPAC在设计上也存在夸大盈利预测、诱导投资者等缺陷,其监管规则也不够完善,对金融监管形成挑战。
展望2022年,全球金融市场风险不容忽视,金融监管料将加强。一方面,如果主要经济体现有货币政策路径未能有效控制通胀水平,可能需要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目前,美盈率已高于1929年和2007-2008年经济崩盘时的水平,超预期的快速加息恐将引发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大幅下跌,增加全球金融市场动荡风险。另一方面,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也将有针对性地加强金融监管。近日,美国证监会提出加强SPAC监管的建议,包括加强信息披露,改进SPAC营销方式,增加发起人、财务顾问、会计师、董事和高管等“守门人”的责任义务等。对于散户哄抬股价事件,美国证监会也于近期出台了报告,反思市场结构和监管框架。此外,美国证监会还在考虑对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制定更严格的监管规则。
绿色发展成为疫情后国际合作的亮点,绿色转型挑战亦凸显。一是各方在多边框架下凝聚绿色共识。2021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签署了《格拉斯哥气候公约》,成果包括首次承诺降低化石燃料的使用、提升缔约国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建立全球碳市场机制以及支持绿色债务和资金等。此外,2021年G20重启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并升格为工作组,由人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任联合主席。工作组与G20成员、国际组织和私人部门开展了多轮协商,起草完成了《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可持续金融综合报告》两份成果文件,并获得10月底G20罗马峰会核准。基金组织、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等国际组织也持续推进气候转型研究。二是中美达成气候行动联合宣言,承诺继续共同努力,并与各方一道,加强《巴黎协定》的实施,双方同意建立“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该工作组将定期举行会议以应对气候危机并推动多边进程,聚焦在此十年强化具体行动。三是绿色分类标准的国际趋同取得进展,中欧于2021年11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期间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气候变化减缓》(即《共同分类目录》)。不过,在绿色转型的同时,转型风险也不容忽视。2021年,全球能源价格飙升,多国出现能紧缺问题,如欧洲天然气价格上涨超过5倍、中国部分地区拉闸限电,引发了绿色转型风险及其影响的新一轮讨论。
展望2022年,绿色金融的发展和国际合作仍然值得期待。当前,绿色金融发展已经成为重要国际共识,国际社会将继续就绿色标准趋同、气候信息披露框架完善、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如何动员和发挥公共部门及私人部门资金、如何研究发展转型金融方案等议题开展深入研究、探讨和实践,助推全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同时,在经历2021年的“能源危机后”,绿色转型风险也将受到更多重视,转型政策有望进一步优化,以使经济既能在短期内应对疫情挑战,又能在中长期实现平稳的绿色转型。
2021年,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此次疫情暴发后,虽然全球经济遭遇严重冲击,但数字经济却逆势而起。一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加速迭代,助推传统产业加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二是全球央行数字货币(CBDC)整体快速崛起。由于公众的无现金支付需求上升,加之天秤币(Libra)等全球稳定币带来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央行开始重视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报告显示,在调查的65家央行中,约86%的央行正在积极研发央行数字货币,较2017年增加了三分之一。巴哈马央行已正式发行CBDC,中国、瑞典等8家央行已启动试点,34家央行正进行试验或概念验证,15家仍处于研究阶段。三是全球数字税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由于数字经济削弱了消费者所在国对跨国大型科技公司的征税权,应G20要求,经合组织(OECD)于2013年起着手应对数字经济对国际税收规则的挑战,并于2021年10月发布了国际企业所得税改革的“双支柱”方案,将其提交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批准,计划于2023年开始实施。值得注意的是,这已非单纯的数字税方案,而是针对更广泛跨国公司的企业所得税方案改革。目前,参与谈判的140个经济体中,已有137个认可了该方案。
展望2022年,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势头不减。尽管由于供应链瓶颈,芯片短缺可能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但全球数字化转型仍将持续,人工智能的三大支柱—数据、算法和算力将持续发生跨越性和结构性的变化,数据的资产化和跨境流动将成为数字经济治理的热点问题。数字货币方面,更多国家如印度、泰国等计划试点或推出CBDC,CBDC与稳定币、非稳定加密货币的共存与竞争也将延续。总体上看,全球2022年数字经济领域的投资将继续增加,有望与绿色投资一道成为提振全球经济的关键力量。
- 标签:近期全球经济热点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
2021年国际经济金融回顾及2022年趋势展望
2021年以来,全球经济在疫情的反复冲击下艰难复苏
-
商业的三大内涵是商业模式的基础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的本质是创造客户,企业有两个功能,一个是销售、一个是创新,而创新是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性创新…
- 200家国内药企排名公布这些企业上榜(附名单)
- 2021时事政治热点50条-2021时政热点重点总结(12月19日-12月21日
- 盘点2021年十大国际热点
- 2021下半年时政热点及评析
- 黑龙江IT就业指导:什么是电商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