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重构与新竞合下的新商业认知 ——2021《哈佛商业评论》中国年会在北京举行
在新冠疫情反复、数字技术冲击、全球商业商业环境不断重构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新的商业认知和商业思维。2021年11月2日,《哈佛商业评论》中国年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大重构与新竞合”,以2021年1月《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刊登《竞合法则》一文中的观点为缘起,邀请国内外走在理论与实践前沿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同探讨顺势而动、顺势而变的理念与方法。由于疫情再度紧张的原因,本次活动临时转为线下录制线上直播为主进行,据初步统计,年会第一日,当天全平台有70余万观众收看了这一思想盛宴。
《财经》杂志总编辑、《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总编辑王波明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不断反复的疫情拖累了全球经济复苏。当疫情过去之后,我们会面对一个完全不同的商业环境。世界格局的变化、产业链的重构、结构性问题的浮现都让挑战大于机遇。应对不确定性,首先应当找到“最大公约数”,找到那些不变的主线和原则,同时保持足够的警惕性和灵活性,积极探索被重新定义的未来。
《哈佛商业评论》总编辑阿迪•伊格内休斯(Adi Ignatius)在致辞中表示,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我们尝试平衡安全和商业需求,因此就更加关注竞合。我们看到新冠疫苗研发工作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合作,科研人员、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企业之间引人注目的信息分析与合作是平时无法轻易实现的。实际上,在特定情况下,合作比竞争更有意义,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学习如何与竞争对手进行合作。
《哈佛商业评论》编辑艾米•伯恩斯坦(Amy Bernstein)在致辞中表示,“竞合”概念,即与竞争对手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或取得领先地位,诞生已有近30年。竞合可以避免重复劳动、降低成本、控制风险、能力互补、共同获益。由于网络生态系统和平台的增长,竞合在如今的商业世界中已经非常普遍。虽然合作并不容易,会引出很多战略问题,需要仔细分析和考虑,但我们依然要激励更多人跨越竞争界限,把力量集合起来,共同克服攸关存亡的危机。
《哈佛商业评论》执行编辑丹尼尔•麦克金(Daniel McGinn)在致辞中指出,当今,随处都能看到关系复杂的企业,需要在同一时间既竞争又合作,亦敌亦友。众多的商业案例表明,与对手合作已经是商业日常的一部分,因此竞合的规则非常有价值。但也不要忘记,传统竞争形式,即努力与自己相似的经常竞争的对手,也依然是商业中的重要推动力。这是一个常问常思常新的话题,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从中获得启发。
哈佛商学院出版大中华区负责人内山•D•米徳勒(Nathan D•Midler)在致辞中表示,把重构当做眼下变化,是一种静态的思维,时间不够的情况下,重构就是要拥抱变化,变得更有弹性。战场的确是零和博弈,但商场并不是。无论是企业或个人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如何提升合作?如何在复杂的网络中协同共生?我们应当寻找能够合作的竞争对手,抓住竞合的机会,边开车边换轮胎,为共同的目标做出多样化的贡献。
哈佛中心(上海)董事总经理戴华在致辞中提出,如何在日益复杂、变化加速的环境中生存发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坚持长期主义,依据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制定应对短期挑战和危机的经营原则;二是善用集体智慧,以哈佛案例教学法为例,它已有100年的历史,需要谦卑与合作的心态。面临挑战和危机,领导者同样需要用谦卑与合作的心态,挖掘潜力、激发意愿,最大化地利用集体的智慧来破局、从挑战和危机中发现新机遇。
2021《哈佛商业评论》中国年会第一天的议程分为趋势洪流、科技飓风、价值蓝海、激流跃迁四大章节。
时代变迁的洪流中有哪些方向势不可挡?看似纷乱的变化中总有令人笃定的基石。看清趋势,才能拥抱未来。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进行了“全球化的韧性与中国的角色”的主题演讲,他指出,即使疫情来临,产品的国际分工这件事情是没有改变,全球性产业链形成的趋势不可逆。实际上,全球化的进程没有中断,全球一体化在持续加深,而中国将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过去中国只是在被动应对全球议题,现在则是主动应对,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中国只有更深度地加入这个全球化,才能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发展自己。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宁向东在“新型平台经济架构:模式与意义”提出,规模经济曲线是多年来颠覆不破的经济学规律,互联网经济中,这一规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经济时代,规模限制不存在了,因此,规模变成了最重要的盈利因素,平台经济风生水起。但这也造成了各家企业为追求规模而无所不用其极。数字资产的确权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平衡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通过一个有效的机制设计,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新局面。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毛基业在“一把手的数字化转型领导力”的主题演讲中表示,百年未有之变局,在我看来最大的变数是数字技术的颠覆,所有的生意都值得用数字技术来重新做一遍,未来所有的企业都是数据驱动的科技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大重构,这意味着数字化转型必须是一把手工程,必须以认知的飞跃为前提,而其基本内涵在于三分技术、七分组织,要克服巨大的组织惰性,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和人的转型,这样进行的数字化转型一定会遍地开花,发生根本性变化。
《竞合法则》一文的作者、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J.P. Valles讲席教授、坦登工程学院杰出教授、上海纽约大学创造力与创新项目主任亚当·布兰登布格尔(Adam Brandenburger)在视频致辞中分享道,商业有两大基本要素,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前者是共赢的合作活动,后者则是一输一赢的竞争活动。我在25年前第一次写到“竞合”的概念,竞合非常微妙,需要灵活的思考方式,它是一种二元的思维方式,是战略性思考的重要部分。从竞合思维到竞合实践需要三步,一是找到共同创造价值的机会,二是确定范围和控制权,三是制定分享成果的协议。
一项新技术从发现到真正实现应用是一个艰难且缓慢的过程。可当成千上万的新技术的涌来时,科技的飓风就主宰了商业的沉浮。
华大集团CEO尹烨提出,人类正在进入解决人类和基因关系的生命时代,它将融合物理世界、信息世界和生命世界。中国抗疫为什么强?是因为中国卓越的社会组织能力,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交汇涌现出大量的组合式的创新,才使得我们有机会驰援全球,疫情至今,华大集团已经在全球快速搭建了逾百个火眼实验室。在未来,除了新冠,我们还应该注重筛查包括出生缺陷、肿瘤防控等其他的项目,从治疗到预防,从预防到健康。共同富裕从健康层面上也包括了让更多人能够享用得起先进的检测、诊断和治疗技术。如果说生命是一组代码,我相信人类的代码当中是有爱的。而我们所有人做生命科学的意义就是希望将这份爱永续传递。
特斯联创始人兼CEO艾渝讲述了对未来城市的畅想,他分享道,正在进行的2020迪拜世博会对未来城市颇为关注,特斯联作为唯一来自中国的科学企业,成为了迪拜世博会的官方首席合作伙伴,为其提供科技赋能和保障护航。未来十年,无论是太空移民还是奔向元宇宙,亦或是人机共生以及实现双碳目标,都将带来城市发展的全新形态。而满足流动性、可持续性和机遇性将成为未来城市的三大标准。城市的未来首先是智能的,由城市操作系统统一管理,各种场景和OS应用进行链接,实现全要素的数字孪生。
价值不是一个定量,而是需要新思维去发现和开拓。重新定义价值,就要回归商业本质。度重新发现价值就是重构商业。
智联招聘CEO郭盛分享了对未来工作的思考,他表示,丰裕时代,好工作的定义与以往完全不同,对于不同人群来说也是完全不同。工作的价值已经发生了大转移,年轻人追求的是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基于此,我们换个角度来看组织就会发现:好的组织更注重个人归属感,是个创造共同价值的社区,同时尊重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每个组织都应该从新的角度去理念年轻人,帮助他们自我实现,成为改变社会的中坚力量。
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进行了“新物种时代的场景战略”的主题分享,他提出,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大重构拐点,我们更愿意讨论何种逻辑能够让“场景战略”成就新物种的风起云涌。只有足够具体的场景才能形成饱和洞察,只有足够丰富的样本才能完成充分测试,只有足够多样的建模才能绘制完整知识图谱。当真正满足真实需求,能够完整营造专属体验的时候,商业以社交货币的形态重新表现为形同而实异的新物种丰饶。
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指出,企业要常青,需要做到每五年重塑自己一次。在不断重塑的历程之中有三点很重要:一是以客户未来的需求为中心,二是构建多元的生态,三是科技驱动非线性增长。
BCG中国区主席廖天舒进行了“双碳目标下的价值蓝海”的主题演讲,她表示,气候变暖应该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将来一个最大的威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郑重地承诺3060“双碳”的目标,彰显了大国的担当。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目标,需要全社会、政府、企业乃至个人同时掀起一个向低碳社会转型的浪潮,才有可能实现。我们要变挑战为机遇,以蓝海的心态迎接这一次大变革,聚焦清晰的战略目标、具体的行动方案、数智赋能、组织保障、变革管理五大关键要素,实现碳中和转型。
凯度大中华区总裁、凯度BrandZ™全球主席王幸分享了“生态品牌”的概念,她指出,物联网时代驱动增长的两个核心因素,第一是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第二是模式创新,通过“关系”的重塑,为商业和社会发展“更可持续、更普惠”地创造价值。在所有的模式创新中,我们认为品牌范式的转变尤为重要。今年,凯度与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联合发布了《生态品牌认证体系》,并对海尔集团的生态品牌实践进行案例研究和试点验证。在一直以来的探索中,我们发现与用户和合作伙伴联合共创,不断提供且持续迭代的整体价值体验,最终实现共赢共生、为社会创造价值循环,这样的生态品牌是时代下新的品牌范式。
在数字化的大潮中,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回避。数字化将给商业带来更深刻的变革、更激烈的竞争和更彻底的融合。曾经的天真者与少数派,正在激流中实现蜕变与跃迁。
年会上,联办传媒集团副总裁、《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联合出品人刘霄、SAP全球副总裁,SAP中国区联席总经理王前、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副教授李东红共同发布了备受业界关注的2021·「鼎革奖」数字化转型先锋榜”,用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为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之路提供借鉴。
SAP全球副总裁,SAP中国联席总经理王前对「鼎革奖」的内涵做了进一步阐释,他表示:“在商业模式深刻变革、竞争越发激烈的后疫情时代,数字化转型已不仅是一种战略前瞻,而是企业发展必选项。SAP植根中国二十六年,一直秉承‘在中国,为中国’发展理念,我们希望通过「鼎革奖」这座产学研媒的沟通桥梁,持续打造行业深度交流的开放平台,充分发挥SAP在生态中的领先地位和作用,继续和各界人士一起通过树立业数字化转型的榜样为中国的数字化转型持续赋能。”
在榜单揭晓环节,联办传媒集团副总裁、《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联合出品人刘霄表示:“今年报名企业所在的行业和规模都是跨度比较大的。证明了「鼎革奖」在业界的影响力、关注度,以及企业的认可度都在不断提高。”
在深度对话环节,国家能源集团信息化管理部主任丁涛、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副教授李东红与广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有恒、中国商飞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CIO李云峰、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济师&CIO张孟青,以及SAP大中华区副总裁、首席数字官彭俊松通过线上连线的方式,结合“大重构与新竞合”的主题,共同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的趋势进行了思想碰撞,并呈献了各自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同时针对如何用数字化驱动企业的卓越运营、如何用数字化实现业务模式的创新等核心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国家能源集团信息化管理部主任丁涛表示,让一个庞大的企业协调有序,同时在规则和流程驱动下,持续创新改进,只有靠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来实现。中国商飞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CIO李云峰分享道,商飞的数字化转型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用数字化的技术提升研制、生产和服务能力,二是用信息化怎提升运营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广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有恒表示,数字化转型让企业在重重压力之下找到了一条新道路,未来会坚持这一方向,从要速度到要质量,从要规模到要效益的转变过程中更加深入地推动各条线的转型升级。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济师&CIO张孟青指出,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使得合力从一个产品制造企业,逐步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变,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变化。SAP大中华区副总裁、首席数字官彭俊松表示,为了支持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在云端共生的新时代,SAP接下来也会实现四大转变,转向行业云、混合云、关注产业数字化、与客户共创价值,“云享服务,数生文明”。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李东红教授总结道:“从今年的鼎革奖调研中我们发现,企业数字化由运营优化转向业务深度融合创新趋势凸显,实体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全方位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融合发展。产业数字化协作释放巨大变革潜力,数字化、智能化助力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标签:哈佛商业评论杨正大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
大重构与新竞合下的新商业认知 ——2021《哈佛商业评论》中国年会在北京举行
在新冠疫情反复、数字技术冲击、全球商业商业环境不断重构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新的商业认知和商业思维…
-
分享!期刊投稿:国家级期刊
不要瞧不起你手头上所做的每一件琐碎小事,把它们干漂亮了,才能成就将来的大事
- 商业人物传记
- 这位CEO的故事是比尔·盖茨读过最好的商业传记 E个锦囊
- Hello新朋友
- 睿智的高情商句子努力是会上瘾的尤其是尝到了甜头之后
- 张嘉倪7字回复评论“你好黑”幽默不失风度情商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