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评论

没有哪本商业周刊敢这么设计只有它在奇葩的路上越走越远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1-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没有哪本商业周刊敢这么设计只有它在奇葩的路上越走越远

  曾经有段时期,风靡全球的还不是那些展现油光靓丽、十足的模特图片的时尚杂志。大约在2013年到2016年之间,创办于美国纽约的《彭博商业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以下简称为彭博)以其广博敏锐的商业嗅觉、精进独到的局势分析、奇怪而独特的创意风格闻名全球,一时在杂志行业独领,无人能及。

  当时,彭博的创意封面总会让人眼前一亮。2012年的某期周刊所报道的新闻主题为两家美国航空公司的合并,而那一期的封面是一架UNITED航空的飞机驮着另一架CONTINENTAL航空的飞机翱翔在云端,再配以“Lets Get It On”(意为“让我们开始吧/快上机”)作为标题。这样新颖的创意概念让人惊叹:“他们到底是怎么想出来的?”

  年仅37岁,时任彭博主编的Josh Tyrangiel认为这样的创意是在某个特定的时空条件中,某个奇怪的宇宙波动与某人瞬间的灵感碰撞产生的火花。简而言之,就是一些不可言说的灵机一动和奇思妙想。他解释道:“当时我正在和创意总监Richard Turley进行一些常规的工作,刚好拍到了合适的照片,不想浪费掉。”

  《彭博商业周刊》原身为《商业周刊》,由McGraw-Hill集团创办。然而由于经营不善,《商业周刊》在一周内损失了八十万美元后,于2009年被以500万美元的低价卖给了彭博新闻社。彭博社的收购理由也很简单,对他们来说,与其购买更多广告吸引投资、提高股价,还不如通过收购一本杂志来为整个彭博做一次品牌推广。他们的目标简单明确,就是要让《商业周刊》东山再起。主编Tyrangiel回忆到:“当时公司一直强调要抓住更多机遇,不怕冒险。”

  2010年,Tyrangiel把Turley从《卫报》挖了过来,这一举动在当时受到了设计界的推崇。一开始,Turley所聘请的大部分是出版界的资深员工。经过艰辛的努力,这些老员工最终重建了千疮百孔的杂志社艺术部。但到了2012年,随着Tyrangiel和Turley慢慢站稳脚跟,他们开始着手对杂志团队进行整体改革。“Josh和我之前都从未设计过一本杂志”, Tyrangiel说,“但我认为,一个理想的团队应该是一部分人很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另一部分人虽然不是很清晰但具备一定的技能。最终,你要把权力交给那些不清晰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为了找到理想中的团队,Tyrangiel突破了闭塞的纽约出版界,在各种有着独特个性的年轻人中找到了极具天赋的设计师。碰巧的是,其中大部分都是女性。

  这些设计师包括了科班出身的图像编辑师Emily Keegin和平面设计师Tracy Ma,还有以制作海报艺术闻名的Bráulio Amado。而Tracy Ma的加入也把广告人兼网络艺术家Steph Davidson吸引到了彭博。Steph Davidson的Tumblr账号以对各式异常奇特的图片的收集闻名业界,被奉为“艺术界的圣经”。而另一位设计师Jennifer Daniel是唯一一位曾经混过纽约出版界的人,但却是最早赞成“人们没有必要感激不尽地接受所谓‘好’的标准”这一观点的其中一人。总而言之,Tyrangiel从未想过要招一个古典美学主义者,用Emily Keegin的话来说:“美学什么都不是。”

  这个年轻的团队总会有种超脱现实的错位感。“这和金钱有关,”Tracy Ma说“我并不是出生在衣食无忧的家庭,而我工作的地方每个人都是从常春藤联盟学校毕业的,工作内容则是谈论和报道金钱和富人。”这并不是抱怨或是愤慨,而是一种能激发创造力的焦虑感。这个团队里都是些初来乍到的年轻人,像是布鲁克林街头小子、艺术书呆子、赶时髦的嬉皮士、留美的加拿大人。他们缺乏经验,但却就职于这个价值数十亿公司的核心部门。因此所产生的距离感,便是他们焦虑的来源。

  在Tyrangiel和Turley灌输的海盗精神下,他们团队合作的目标与其说是“创作”,更像是“发明”。因为就像是苹果公司的创业过程和的诞生故事一样,彭博的这支设计团队也时刻展示着天才与疯狂的碰撞。“我记得刚到那儿时,Tyrangiel和Turley说他们不希望我们的杂志看起来像商业杂志”,Keegin说,“当你创造了这种与产品本质有着完全相反风格的团队结构,你就创造了有趣的问题等着你去解决”。

  举个例子,在杂志社工作过的人都知道,要让那些素材图片变得不那么死板,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有时素材库里还会有一些奇怪的图片,比如一边哭着一边做沙拉的女人,或者一群挽着手臂在空地上走着的中层经理。不过,这些图片也反映了互联网的运作方式——当你将各类意义符号进行组合混搭,你就能更容易地发掘出一些光怪陆离的东西。而Keegin正在往那种古怪和奇妙的感觉靠近,去探索那个不被重视的奥秘的视觉世界。

  团队其他的成员也拥有像Keegin一样的猎奇心。多亏了像Rising Tensions这样的网站,庸俗的视觉语言已经慢慢渗透到高级艺术文化当中 —— 这项运动曾被称为“dirt web”(泥网运动),像Cory Arcangel和Petra Cortright这样的艺术家也在重新启用那些过时的技术,比如雅虎GeoCities、GIF动图和LiveJournal博客平台。

  他们在某个瞬间发现了那种过时技术中的美好,那是些从未有人觉得要被怀念的东西。那时彭博商业周刊的员工们认为,所谓“有品味”的设计是最有逃避性的,因为它们否认了由现实世界的混乱所带来的美感。为了做出真正有颠覆性的事情,他们需要借鉴普罗大众对美的另一种理解 —— 那不一定是庸俗的,只不过未被认可罢了。这大概是一种最迷幻的想法:如果你愿意用心去观察,这个世界充满失常而奇怪的美。

  所以,他们开始到各种奇奇怪怪的地方去寻找创作的灵感。其中的一个转折点是他们的第一期操作指南,其设计灵感来自于Keegin所找到的美国运输公司ULine的工业产品目录。在Ma看来,Keegin是公司里最天马行空的人。在设计的过程中Keegin还受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科学摄影和互联网艺术先驱《DIS》杂志的启发(这本杂志也恰好发布过一个收集了奇怪素材的图库)。她笑着说:“我想尽我所能把这些图片全都保存下来”。

  从2014年开始,早期的团队成员开始陆续各奔东西。在主编Turley找到了更满意的工作,跳槽到美国MTV电视台后,创意总监Rob Vargas带领着团队继续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但很快,成员们发现高强度的周刊制作使他们精疲力竭,而他们发现自己的才能存在更高的市场价值,剩下的人也都渐渐离去。

  Keegin去了《The Fader》杂志当图片编辑,Daniel转到Google担任创意总监为他们设计Emoji符号,Ma在《纽约时报》找到了更有前景的工作。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离开了,Steph Davidson继续留下来做网页设计,Chris Nosenzo也继续留在彭博商业周刊,并渐渐成长为杂志现在的创意总监。

  在今天,你可能已经很少关注《彭博商业周刊》的封面了,它稀奇古怪的封面曾经火爆Twitter。然而事实上,除了一些小的调整,这本杂志辛苦打造的封面风格依然完好无损。如今发行的杂志仍能看到那些藏着小心机的杂志封面,或者那些疯狂而充满创意的杂志开页。但正如Nosenzo所说,杂志的设计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时代在变化罢了。

  Nosenzo认为《彭博商业周刊》的审美灵感来源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超理性世界,充斥着平庸而相似的现代主义设计;一个超感性世界,朋克文化、网络艺术、川久保玲... 崇尚所谓新丑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制霸。

  “我们发刊的时候正值金融危机,报道内容也都是些像的这样的事情,自然少不了对这些抽象的社会问题的调侃和讽刺”,Nosenzo说,“然而随着世事变化,幽默和讽刺的尺度需要被重新校准。”作为曾经彭博的一员,Keegin认同《彭博商业周刊》体现出来的是一个未经破坏的美好世界 —— 一个并未意识到生活将会变得多么丑陋,或者价值观可以在一夜之间消解的世界。

  “我在商业周刊的最后那几年一切都还很好,那时世界还没那么糟糕,我们还能自由而不受拘束地讽刺和针砭时事”,Keegin说,“可如今却大失所望,二十一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并没有想象中的有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