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荣昌昌盛的秘诀 ——《经济》杂志、经济网重庆荣昌调研记
位于重庆最西端的荣昌,无论占地面积还是人口数量,均排在其他区县的“末位”。但就是这个城小、人少的荣昌,近些年来通过高质量发展,却创造出了一连串的不平凡:
明洪武年间取荣州、昌州首字更名荣昌、寓意“繁荣昌盛”的荣昌区,果然不负期待、不负众望,迎来了她的辉煌。
3月下旬,《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甫抵荣昌,耳边首先听到的是:2020年荣昌GDP达到709.8亿元,是2015年的2.13倍;2019年、2020年经济增速连续保持全市区县第一,实现了连续四年经济总量每年跨越一个百亿台阶。而眼中所看到的是:道路宽阔、干净;20多层的居民高楼错落林立;路边的羊肉汤店、面馆人声鼎沸、生意兴隆。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不禁要问:荣昌,您何以“荣昌”?
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荣昌当即提出“打造成渝城市群新兴战略支点”的发展定位,确定了建设国家高新区、国家货运机场、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三件大事”,以此作为其建设成渝城市群新兴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
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荣昌提出“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的目标,按照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一手抓自身实力提升,一手抓对外交流合作,将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等33项事关荣昌的重大事项列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时任荣昌区委曹清尧说,“荣昌地处成渝两地主轴线连接点上,也是多年来川渝两地合作的桥头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让荣昌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新兴战略支点”到“重要增长极”,反映了荣昌区政府和人民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决心,更折射出荣昌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一体化发展大趋势中找准角色定位、发挥资源优势的信心。
在荣昌的国内首个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大屏幕上的国内生猪市场全国实时运行平台各项数据每五秒钟更新一次,生猪交易数量、价格、物流路径等各项数据和走势一目了然。
在“智能猪场生产数据”版块,记者在屏幕上实时看到了生猪吃多少、睡多少、健康状况等养殖情况,中心通过物联网5G技术、智能化管控等数字化设备,对生猪实行精准饲喂、智能环控,实现了生猪全链条全程数字化监管预警。
荣昌作为世界八大优良种猪之一“荣昌猪”的主产地,拥有全国首个农牧特色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但是传统产业的区域局限性,经常导致生猪产业的“信息孤岛”,造成价格周期性剧烈波动,为了缓解这种情况,2016年荣昌把突破口放在智能化创新上,开始建设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并把它作为与国家货运机场、国家高新区并列的“荣昌三件大事”之一。
2020年期间,时任荣昌区委曹清尧说,“我们畜牧科技是优势,我们有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我们就要思考如何把大数据中心覆盖到成渝地区,甚至覆盖到全国,把创新优势进一步做大,做成全国的生猪大数据中心。”
2020年5月,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发布首份报告中建议,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猪产业合作,建立产业示范带和示范集群;打造双城经济圈仓储冷链物流中心,做大做强下游生猪产品冷链物流产业。
从2020年7月开始,生猪大数据中心陆续落地河南汝州、四川内江及自贡、生猪种业和广恳全产业链等5个区域中心,在四川三台县建成国家生猪市场四川市场,与内江、泸州、自贡共享生猪金融数字应用平台。截止目前,落地区域中心和区域市场17个、签约9个、在谈25个。
现在,荣昌的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平台上生猪成交量突破6000万+,覆盖30个省市自治区,交易客户5万余户,交易额897亿元,“一头猪”真正带动了荣昌生猪产业千亿集群。荣昌逐渐成为生猪行业的领头羊和市场的风向标,叫响了“全国生猪看荣昌”的金字招牌。
荣昌是“湖广填四川”的重要聚集地,荣昌区宣传部调研员曾云飞告诉记者,“荣昌拥有荣昌陶、夏布、折扇三大非遗项目,有“一城三非遗”的美名,一个城市拥有这么多非遗项目,这在全国都少有。”
现在,传承传统技法加上现代科技创新,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荣昌文化的底蕴,更成为文昌特色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荣昌曾是“中国三大陶都”之一,陶瓷产业是荣昌的传统支柱产业。2017年,荣昌组织成立陶瓷产业研究小组,制定了高端建陶、环保陶促增长,工业陶稳基础,工艺陶、陶文化旅游打名声的特色产业转型升级规划。
在荣昌陶博物馆,记者巧遇馆长刘守琪正在修缮一件北宋时期的陶器,虽然经过了千年的时光掩埋,但古陶在手里仍然轻巧光亮,一如当今的“荣昌陶”,窑火千年不灭,越烧越旺。
年满70岁的梁先才,是荣昌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梁先才制陶已有60年,至今还在亲自制陶烧窑。梁家是制陶世家,祖上从清嘉庆年间就开始制陶,传到梁先才这一代,已经是第十代。中国美术馆在2019年收藏了梁先才的作品《山河如意瓶》。
走进梁先才的工作室,大大小小的陶器琳琅满目,坛、罐、壶、钵,还有工作室正中央梁先才亲手为安陶小镇量身定做的高2.8米的陶罐,各个器型温润、色如红枣、质地细腻、设计灵巧,充分展现了荣昌传统陶器古朴典雅的美,且兼具实用性。
工作室后间,梁先才的徒弟们正在紧张的工作,拉坯、雕刻、施釉,还有不少刚成型的陶胚,有的是梁先才自己做的,有的是他手把手弟做的。
1991年,梁先才就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如今,梁先才的企业基本具备了集团型企业的构架,早在2012年企业产值就已经突破1亿元。产品品种也从创业初期的200来种日用陶和简单的工艺陶,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种生活陶、包装陶、工艺陶、艺术陶、精品陶。
荣昌不仅让梁家这样的制陶世家发扬壮大,还吸引了热爱荣昌陶的年轻人,开发更多的特色文创产品和文旅项目。
川美工艺设计系毕业的小夫妻管永双和李云杉,毕业之后就来到荣昌,开了自己的文创工作室,取名“西山雨”,深耕中国最古老的制陶工艺:手工、柴烧。
工作室坐落在荣昌安富的老知青点,门前橘树花开朵朵,工作室里茶香四溢,陈列架上摆满了夫妇的手工作品,由于是柴窑烧制,这些作品光泽独特亮丽、色彩变化丰富、器型沉稳内敛,让人感受到现代陶艺创意的深邃神秘。
李云杉告诉记者,“我们的陶艺作品经常会以自然界为灵感来源进行创作,有一天管永双看见后山上干枯的橘子,就以此为原型,烧制了一系列的作品。”他们还收集银杏叶烧成灰,刷到器物上在进行烧制,形成天然多变的颜色。2019年,中国美术馆收藏了管永双用窑火灰烧制的作品《无象》。
夫妇俩的作品新奇大胆,创意巧思,虽然每年只开4次窑,但每当有新作品完成,都会有不少人前来观赏收藏。而“西山雨”小院兼具环境优美、古法制陶、工业品鉴赏等于一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甚至成了荣昌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安富场,五里长,瓷窑里,烧酒坊,泥精壶壶排成行,烧酒滴滴巷子香……”这句流传了几百年的民谣,生动地描绘了荣昌陶器生产的盛况。现在,荣昌陶产业链上,不仅有制陶世家的传承、有现代审美的创新、还有工业陶的产业集群化发展。
就在记者抵达荣昌的当天,唯美陶瓷荣昌生产基地首条5G智能生产线正式点火,标志着全球首条5G智能化陶瓷板材生产线正式投产运行。新建成的窑炉长480.9米、宽3.05米,设计产能每天可达40000平方米,产能实现翻番。
从2017年开始,荣昌区政府将轻工陶瓷产业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倾力打造荣昌陶瓷生产基地,2020年,荣昌荣获中国西部陶瓷之都的美誉。几年间,荣昌先后引进唯美陶瓷、惠达卫浴、金意陶等一大批陶瓷领域的龙头企业,现有陶企70余家,2019年陶瓷产业总产值为80亿,2020年预计产值100亿。涵盖传统的日用陶瓷、工艺美术陶瓷以及现代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特种陶瓷。
从家用的西施壶,到收藏的工艺品,再到陶瓷新材料,荣昌扎实做好“一片陶”的文章,不断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打造产业群,构建起传统产业到特色经济的转型升级。
双城经济圈发展了、产业做起来了、经济就好了、人民就富了!荣昌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0年荣昌产业聚集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9.5亿元,增速全市第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近10万元,位列渝西第一;市场主体6.8万户,是2012年的1.73倍;招商总额2982亿元,一批百亿级、十亿级重大项目入住建设。
2021年期间,全国代表、时任荣昌区委曹清尧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曾说道,“荣昌作为成渝两地合作的‘桥头堡’、双城经济圈的‘主战场’,将坚持在全局中谋好篇、在一域中布好局、在工作中下好先手棋,担当起‘桥头堡’‘主战场’的使命和职责,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发挥重要作用。”曹的话,让记者的脑海里立即想起了南宋地理学家王象之对荣昌的赞美:“昌居万山间,地独宜海棠”。
- 标签:经济杂志网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
探寻荣昌昌盛的秘诀 ——《经济》杂志、经济网重庆荣昌调研记
位于重庆最西端的荣昌,无论占地面积还是人口数量,均排在其他区县的“末位”
-
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全景图
随着以人工智能、网络通信、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革,催生出了数字经济
- 中国数字棒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金融经济学是什么 金融经济学是什么专业
- 硅单晶棒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是什么
- 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