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经济

问道2023——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年度调研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1-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问道2023——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年度调研

  第一财经研究院特邀十一位首席经济学家从经济数据到宏观政策角度对2023进行预判,为更好地遇见。

  2022年终于拉下帷幕,这一年的跌宕起伏终将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展望2023年,我们心怀忐忑,但仍充满期待。第一财经研究院特邀十一位首席经济学家从经济数据到宏观政策角度对2023进行预判,为更好地遇见。

  本次调研中,我们对未来一年重要的经济指标走向进行了预测,包括经济增长速度、生产与消费、投资、进出口以及通胀情况。

  首席经济学家们认为,2022年我国在疫情冲击、地产行业风险冲击、美联储连续加息、地缘不确定性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下,GDP增速预测均值可能会降至2.9%。2023年我国经济将企稳回升,全年GDP同比将回升至5.08%(预测均值)。

  招商银行丁安华表示,2022年的经济脉络,以出口、基建和货币政策为支撑,在疫情多次反复、美国连续加息和地产风险冲击的影响下曲折前行,整体上呈现出出口>投资>消费的结构特征。2023年的经济形势将大幅好于2022年,一是疫情政策转变带来消费复苏,二是地产政策转变化解行业风险,三是美国加息周期料将见顶,四是财政发力定调仍然积极,唯一的负面因素在出口。

  工银国际程实认为,展望2023年,全球经济压力重心从“胀”更多偏向“滞”,美联储加息或迎来终点,意味着汇率变化、风险偏好普降和金融市场波动等带来的外部压力有所减弱,中国稳经济外部约束条件有所缓释。与此同时,2023年中国经济“稳”的动力来源更趋内生,内需扩大、消费恢复、社会投资增长的内生驱动力有望增强,将接力出口和基建,推动实体经济自发趋稳。

  毕马威康勇预计,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速将较2022年提高。2023年中国GDP有望实现5.2%的增长,快于2022年2.8%的预期增速。但是也要看到,我国经济总体复苏动能依然偏弱,2023年的增速仍远低于疫情前6%以上的水平,我国经济复苏的基础依然不牢固。综合来看,疫情后四年(2020~2023年)我国经济的平均增速也只有4.5%,依然弱于中国的潜在增速水平。随着2023年外需转弱,我国亟待拉动内需,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增长。

  2022年末,随着防疫政策的大调整,我国经济逐步重启。经济学家们预计2023年消费将会反弹,他们对202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6.79%,高于他们对2022年消费的增长预期(预测均值为-0.17%)。

  兴业银行鲁政委表示,2022年我国居民消费增速低位运行,恢复基础尚不稳固。由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倾向,因此对于消费总量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居民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历年的分解结果来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对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的贡献度更大,然而在2020年消费增速下降的过程中,居民消费倾向的降低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20年至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平均增长6.9%,较2019年回落了2个百分点;消费倾向两年平均下降1.1%,较2019年降低了0.8个百分点。2020至2021年人均消费支出两年平均增速较2019年下降了2.9个百分点。其中,人均消费增速下降中约69%来自于收入增长放缓,约31%来自于消费倾向的回落。居民收入增长是支撑居民消费的基础,而疫情后居民消费倾向的下行则是制约我国居民消费进一步恢复的主要原因。展望2023年,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我国居民消费倾向较2022年有所修复,但距疫前水平尚有一定的改善空间,而居民收入增长仍将是推动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的主要动力。

  调研中,首席经济学家们预计2023年工业增加值将有望回归疫情前增长趋势。2023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5.33%,高于2022年的3.69%。

  工银国际程实表示,2022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下滑3.6%,较2022年1~10月下降0.6个百分点。他认为:第一,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受到疫情扰动、地产投资疲弱、外需下滑影响,2022年11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2.2%,较上个月下降2.8个百分点。一般情况下,工业增加值与企业营收增速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带动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出现下滑。基于推算,11月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单月同比增速已经转负。2022年1~11月工业企业整体利润率录得6.23%,比1~10月同比增速下降0.01个百分点。

  第二,工业企业利润结构进一步完善。2022年1~11月制造业利润率相比1~10月利润率上升0.02个百分点,反映制造业在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下盈利能力保持稳健。相比采矿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利润占比不断上升,11月单月来看,制造业利润占比已高达80.6%,比10月当月攀升了5.82个百分点。细分制造业上下业:首先,成本下降有利于上游制造业利润改善。其中,化学纤维、橡胶和塑料制品以及有色金属冶炼业利润率增速得到显著提升;其次,中游制造业受到政策支持影响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新能源、半导体等高新产业政策支持下,电气机械、专用设备制造以及通用设备制造业利润保持两位数增长水平。高新装备制造业盈利水平持续上升,显示了中国经济进一步迈向高质量增长模式。

  第三,工业企业库存继续回落,但预料2023年1~12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继续保持高位。工业企业实际库存水平继续回落。但考虑到中国宏观政策和价格因素对制造业增速的支持,1~12月制造业同比增速将继续维持较高增速水平(预计累计同比增速为8.9%)。

  经济学家们对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预测均值为5.13%,高于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数值(4.9%)。经济学家们预计2023年这一数据将保持稳定,他们的预测均值为5.11%。

  民生银行温彬表示,2022年,投资在稳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高于去年同期的两年平均增速3.9%。其中基建投资保持强势、制造业投资走势稳健,有效弥补了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下滑趋势。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为5.0%。展望2023年,预计基建投资同比增长6%左右,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左右,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为-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5%左右。

  2022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承压,调研结果显示,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速的预测均值为-9.93%。经济学家们预计地产行业2023年将会逐步企稳,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预测均值将回升至-0.41%。

  兴业银行鲁政委认为,2022年,由于内外部资金依旧承压,房地产企业总体处于降杠杆的进程中,房地产投资增速随之下滑。一方面,自2021年第三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销售数据持续走弱,且现房销售占比提升,放慢了房企资金周转速度。另一方面,受信用风险事件的影响,房地产企业获得外部融资的难度也较大。展望2023年,随着资金来源的改善,房地产投资降幅有望收窄,但房地产企业需要继续优化其资产负债表,投资意愿与投资能力仍然不强。

  经济学家们预计,2022年进出口同比值虽将低于2021年公布值,但仍保持正增长,贸易顺差将达到8692亿美元。2023年,外需承压,进出口数据均存下滑可能,其中,出口同比预测均值为-2.44%,进口同比预测均值为0.28%,贸易顺差预测均值为6615.29亿美元。

  渣打银行丁爽表示,在2022年预计3%的经济增长中,有差不多一个百分点的贡献来自贸易顺差,中国在2023年所面临的外贸形势比较艰巨。一方面,由于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收缩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胀,2023年欧美经济可能会出现大幅减速,甚至有衰退的危险;另一方面,中国经济重启会增加内需和进口,贸易顺差可能会大幅缩减,2023年进出口对中国GDP贡献可能为0。

  民生银行温彬认为,2022年我国出口继续保持较强韧性,在2021年高基数下仍取得快速发展。按美元计价前2022年11个月出口同比增长9.1%,超出市场普遍预期。但受全球需求收缩影响,8月出口增速开始放缓,10月转为负增长,11月降幅进一步扩大至-8.7%,12月这一趋势恐难扭转,预计全年同比增速放缓至7%。

  他表示,展望2023年,预计出口增速或将回落到-2%左右水平。首先,海外需求收缩对出口的冲击将会加剧。2023年受货币政策收紧和通胀成本冲击的滞后影响,海外经济大概率会进入衰退。IMF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的最新预测值下调至2.7%,较前一预测降低0.2个百分点。OECD(经合组织)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放缓至2.2%,低于前一预测值0.6个百分点,美国和欧盟等主要发达经济体2023年经济增速均将进一步下滑。我国作为全球外贸第一大国,全球总需求回落对我国外需必然产生拖累,进而施压出口。

  其次,出口市占率将继续下降。2022年由于国内受到疫情反复冲击,供应链和产业链难以稳定运行,订单外流现象更趋严重,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出口代工企业已经着手将生产环节搬迁至印度等国家。此外,美国提出了《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试图通过提供大量补贴吸引制造业尤其是芯片和汽车产业回迁,如台积电已经加大在美国投资规模。订单转移和产业链重构等状况,将会使我国的出口市占率继续下降。最后,出口价格将会回落。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全球供应链压力缓解以及主要国家紧缩政策短期难以转向,大宗商品价格将会继续走低。在2022年高基数基础上,2023年主要经济体通胀幅度将会收敛,我国出口价格也将相应回落,对出口的支撑作用将明显减弱。

  经济学家们对2022年度CPI同比增速的预测均值为2.03%,高于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0.9%的公布值,2023年度CPI同比增速将继续上升至2.21%。他们预计2022年PPI同比增速将从2021年的高位回落至4.21%,2023年这一数据将进一步下降至-0.3%。

  海通证券梁中华认为,2023年中国会面临通胀压力的抬升,尤其是核心通胀。我国的核心通胀水平已经连续3年在低位徘徊,这主要是因为疫情冲击较大,人口流动一直未回到正常水平,对需求端构成了“非正常”压制。过去三年,我国服务类行业可以说经历了一场深度的、持久的供给侧改革,市场化程度较高行业的供给端在大量出清,而当前的供给端匹配的是被疫情过度压制的偏低需求端,一旦后续人口流动逐步正常化,一部分有消费能力的需求会被释放出来,海外经历的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恢复偏慢的问题,也会体现出来,我国的通胀,尤其是服务类通胀也会面临一定的压力。

  兴业银行鲁政委表示,2022年PPI同比整体呈现逐月回落态势,俄乌危机、美联储大幅加息以抑制通胀、国内疫情反复和房地产下行构成了2022年PPI走势的主线年,PPI走势仍然受到国际能源供给格局变动、国内需求弱复苏与海外经济减速三条主线的影响,PPI整体或将维持震荡偏弱格局。

  他预测未来服务CPI同比或温和回升。第一,疫情对服务业CPI的影响正在减轻。2021年10月以后,剔除季节性的服务业CPI环比走势仅仅在2022年4月较为相关,其他时间关系不大。随着我国经济对疫情常态化防控日益适应,疫情对服务消费的影响正在缓慢减轻。更为重要的是,如果2023年防疫政策持续优化,居民服务消费的场景增加、意愿上升,服务价格可能上涨。第二,就业形势改善可能助力服务业CPI回升的力度。服务业CPI中住房服务占比较高,而住房服务与居民就业情况的关系较为密切。随着疫情的影响减轻,失业率已经出现见顶回落的态势。展望未来,随着疫情应对的常态化,就业形势有望回稳向好,或将带动服务业CPI同比呈现温和上涨。

  2022年底,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6.9793(12月30日),经济学家们预计2023年年中时,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将升值至6.86,到年底时,将升至6.71。

  渣打银行丁爽预计中美的货币政策分化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反弹可能出现在2023年二季度以后,包括房地产等政策的调整,影响到实体经济还需要时间。所以在今后几个月,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还是会处于7~7.2区间,但在2023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反弹之后,人民币汇率有可能回归到7以下。

  海通证券梁中华表示,2022年8月以后,人民币汇率快速走贬,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一度突破7.3的高位,而进入11月中旬,汇率又迅速反弹。往后看,人民币汇率压力仍然存在,从两大维度出发,美联储的态度十分明确,美元指数的核心是美国通胀。尽管当前通胀阶段性回落,但单今年1月份的放缓未必能够持续,实际上美国核心服务业的通胀压力依然比较大。他预期,在人民币供求上,在海外继续加息的背景下,外需下滑将进一步带动出口增速回落,贸易顺差收窄;对于资本流动来说,国内疫情的演绎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房地产政策的实际效果也有待进一步观察,资本流入的持续性还需要继续跟踪。也就是人民币溢价因素或将继续消退,带动汇率向合理水平回归。总体上看,尽管近期汇率反弹,但接下来进入单边升值通道依然比较困难,或更趋双向波动。而汇率的短期波动,不改变他对中国长期经济的信心。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货币政策、风险防范、房地产等方面进行定调。会议要求,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本次调研中,首席经济学家们预计2023年我国货币政策将保持积极宽松,财政政策将持续发力。2022年全年两次降息,1年期、5年期以上LPR利率分别共下行15和35bp,两次降准,累计全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50bp。本次给出1年期、5年期LPR利率预测的9位经济学家中,有7位预计2023年这两个数据都将会继续下行。给出存准水平预测的9位经济学家均认为,2023年这一指标将会下调,他们对2023年底存准水平的预测中位数为10.5%。

  经济学家们认为,在新的一年中,应重点关注通胀、出口、消费、就业情况等宏观变量。他们对扩大内需、提振市场信心、支持实体经济以及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

  关于扩大内需、提振市场信心,兴业证券王涵表示,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短期内可能给消费带来扰动,由于民众对疫情感染的担忧,接触性聚集性消费恢复可能偏慢,2023年第一季度消费可能受到影响;之后可能开始体现对消费的推动作用,消费恢复可能加快;政府可能出台更多政策刺激消费。他认为,财政政策方面,可通过专项债等方式加大基建投资,同时继续推行税费政策;货币政策上可能偏松,配合稳经济、控风险;产业政策上,发展和安全并举,更多引导相关制造业投资;科技政策上,聚焦自立自强,强调创新发展,更多国家产业引导基金鼓励相关投资。

  德勤中国许思涛表示,近期国家出台《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他认为,下一步可从以下方面继续扩大内需,一是加快消费提质升级,历经三年疫情冲击下的消费品零售行业有望从商品向服务、必选到可选升级类、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逐步恢复;二是消费下沉释放内需潜能,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释放内需潜能、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该政策将有利于加快农村地区的电商配套、培育农产品网络品牌。推动农村居民汽车、家电、家具、家装消费升级。引导县域引入城市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充分满足县乡居民个性化、多元化、中高端消费需求。

  在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层面,招商银行丁安华表示,最直接的是要进一步降低综合融资成本,让资质优秀的民企融资成本可以向资质优秀的国企看齐;同时,基建项目有国企参与,也有民企参与,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环亚数字经济研究院李文龙认为,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因此,重视发展民营经济,不仅仅是市场经济行为,更是关乎国家技术进步、就业安全与社会稳定。为此,他建议一是尽快出台民营企业促进法,从法律平等角度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二是进一步增加对民营经济的额度、发放比例,进一步便利民营经济开展债券融资与上市融资,从资金源头上确保民营经济可以充分获得公平合理的发展资金保障。

  德勤中国许思涛一直认为,房地产行业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极低,因为中国政府有足够的手段来防范这种风险。但如果消费者看不到持有房地产作为金融资产有多大好处,他们可能会增加储蓄而不是投资房地产。与大多数国家不同,中国消费者的大部分财富都与房地产市场相关,并且有着强烈的安土重迁文化。当然,住房负担能力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在防止房地产泡沫的同时,提高住房拥有率。他认为,长期来看,解决方案是,地方政府不再依赖土地拍卖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这种转变只有在建立起市政债券市场的前提下才能逐步实现。而从短期来看,稳定的房地产市场是提振消费者信心的关键。这也就意味着,出台对房地产开发商的持续政策支持是必要的。

  英大证券郑后成表示,2022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直接指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同时指出要“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以及“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表明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已经不容忽视。在此背景下,会议指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以及“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其中,“因城施策”位于“房住不炒”之前,赋予各地一定的自主权。

  民生银行温彬表示,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重要内需增长动力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政策层面仍有持续发力的现实需要和优化空间,尤其是释放有效需求、引导正向预期是激活整个房地产链条的关键。在政策同频共振的强力支持下,市场有望加快筑底回暖。他预计商品房销售面积与2022年总体持平,并逐渐进入新的平台期;开发投资下行趋势减缓;市场结构持续分化。随着金融支持政策的落地实施,优质房企融资得到更强保障,“保交楼”稳步推进,金融风险趋于收敛。从中长期看,行业新发展模式逐渐清晰,经过本轮周期与风险出清,行业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经济的拼音怎么读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