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经济

我与《经济日报》——迎接《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1-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我与《经济日报》——迎接《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

  《经济日报》的前身是《财贸战线年更名为《中国财贸报》,1983年又更名为《经济日报》。2023年1月1日,《经济日报》将迎来创刊40周年纪念日。

  1977年冬,我参加刚恢复的全国高考,得以于1978年春季如愿实现自己的大学梦,进入经济学专业学习,自然而然成为《财贸战线》及《中国财贸报》的读者。大学毕业后,我继续攻读经济学研究生课程,其后走上财经科研工作岗位,又自然而然成为《经济日报》的读者。

  我成为《经济日报》的作者,则始于1987年。当年7月18日,我的论文《实行国有资产分红的探讨》刊登于该报理论版。在迎接《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为写应征之作,我查找自己的“成果档案”时翻捡出这份报纸原件,纸张已然泛黄,折叠着保存在报社寄给我的原装信封内。由此回想35年前的往事,颇有感触!这篇文章,属于我以“中青年经济学研究者”身份展开职业生涯之后,在中央级大报上公开发表的第一篇“理论联系实际”对改革提出建设性动议的作品。现在读来,自己仍感觉满意,特将其第一、二自然段抄录如下:

  发展商品经济,要求企业站在一条起跑线上自主经营,公平竞争。这要求政府的外部调节,必须运用税收这种一视同仁的规范化手段,“利改税”的改革,是向着这个目标推进的实际步骤。但是,由于价格没有理顺,生产要素市场尚发育不足,政府的一般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没有划开,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不够完善,其他方面的改革未很好配套,结果使经济关系中所有的扭曲、偏差与失衡,主要靠税收一个杠杆来调节。这是税收所难以胜任的,自然不能取得满意的调节效果。这突出表现在:(一)规范化的形式,被实际加入大量非规范化的内容。第一,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保留了一户一率的“调节税”。它名义上叫税,实际是利润上交的延续。第二,不得不实行的许多税收减免,以及在所得税之前归还,很大程度上是对于规范化调节的强制修正。第三,以“基数法”确定企业的分类进而实行不同的所得税征收办法,仍保留了苦乐不均、“鞭打快牛”的因素。(二)缺少对于国有企业有机构成不同带来的收益差别的调节手段。(三)财产关系仍然模糊,国家产权收益缺乏制度保障,并使“两权分离”缺少支点。国家作为政权课征的赋税与作为全民财产所有者代表应取的资产收益,在“税”的一体化形式中无法体现;与此相联系,政府的一般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难以划开。

  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利改税,已成为当务之急。我认为,应当在承认非规范化因素短期内尚难以消除这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把握住逐步完善规范化调节和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方向,正确处理规范化目标与非规范化现实的矛盾,找到一条衔接改革短期和长期目标的路子。具体设想是,以实行国有资产分红为起点,实现税利分流,推进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及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

  以上两段属于“问题导向”的文字铺垫之后,我提出了关于实行国有资产分红设想的三个要点,并阐述了这样做有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此后这一领域的改革实践,的确是以文中力主的“税利分流”为轨迹而展开和深化的——相关思路和建议要点形成于前期已有的多次或内部或公开的讨论交流之中,并非我一人之创见,但条理化且文笔简洁地发表于《经济日报》这样的重量级党报,却也包含着个人经努力钻研、思考和表述而能入报社编辑、主编法眼的专业素质。客观地说,有别于在权威理论杂志上发表论文,这样篇幅不太长、内容可以对接实际工作部门操作环节的文章,更有可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与发展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作用。

  在中国知网、中国经济网等网络平台上搜索,得知仅可查询2004年后《经济日报》上的文章,而以2004年为起点的搜索结果,我累计发于《经济日报》上的文章也达41篇。把标题一览表拿在手上,许多回忆又被唤起。

  这些文章,都是聚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改革发展、财政税收、房地产业、社会保障、企业减负、政策调控等方面热点问题的,还有对应国际和特定事项作出评价的,记录着我研究生涯中的一些代表性成果所支撑的观念与认识,以及建设性意见。近几年的一个特点,是我应报社编辑之邀,曾先后就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个人所得税改革和企业减税降费三个主题,撰写和推出过三组(各为4篇)连续见报的系列文章,且都是回应社会关切,以学者的研究工作为支持基础,作出力求言简意赅的阐述与建议。最新的一篇,是2022年6月20日关于地方专项债更好发挥功效的文章,见报后很快得到报社转来的读者反馈,也足以令我欣慰。

  我又回想到,自己数十年从事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的一个早期重要节点,是于1984年秋参加了经济学界颇具历史意义的“莫干山会议”,即经济日报社参与主办的全国中青年经济工作者集体发声为改革建言的一次重要会议——其会风独特,全国征文选取代表,不论资排辈,不宣读论文,以“挂牌讨论”为最大亮点,引出了价格双轨制改革等建设性意见,有力地支持了当年的改革决策及进程。开幕之际,时任经济日报总编辑安岗到会并发言,还当场由中组部中青干局同志宣布,将在地方企业工作的入选论文作者阎卡林调入经济日报,展现了报社不拘一格的选人用人之道。后来,阎卡林成长为活跃在《经济日报》理论评论园地的部门负责人和专栏记者。

  抚今追昔,我已在不知不觉中由“中青年研究者”变成了“望七”的高龄学者,自认为风雨兼程中能始终保持当年在参加莫干山会议时、在《经济日报》发表第一篇署名文章时的那种社会责任心和进取心;并且,我愿在迎接《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向这份始终居于经济类主流媒体首席的中央大报,表达自己作为读者与作者的衷心祝贺与期待:

  祝《经济日报》越办越好,不负“现代化”取向的使命担当,以高质量报道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秉持初心,与时俱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