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经济

我与经济日报——纪念《经济日报》创刊四十周年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0-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我与经济日报——纪念《经济日报》创刊四十周年

  《经济日报》创刊于1983年1月1日,到2023年整40年,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阵地,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作为一名经济战线的老兵,与《经济日报》长期结缘,有着深厚的感情。1988年,国家决定恢复物资部,我从机械工业部调入物资部,从工业生产管理部门跨入商品流通管理部门,担任办公厅主任及新闻发言人期间,乃至进入领导层之后,与新闻界发生了密切的关系。这一时期,《经济日报》作为物资部、内贸部、国家内贸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主要宣传阵地和最主要的合作伙伴之一,也成了刊登我个人经济理论观点较多的主流媒体。《经济日报》在流通领域所起的重要作用有目共堵,受到业界的高度好评。

  1995年至2002年,《经济日报》经济研究中心与卡斯特经济评价中心合作,创办“景气观察”专版,主要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向发表见解,固定了一批著名经济专家,我参与其中,当时参加的还有刘国光、张卓元、戴园晨、林兆木、李伯溪、邱晓华等,大家各抒己见,受到读者欢迎。比如1995年,通货膨胀一度成为社会关注重点,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达24.1%,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大家认为,必须有效控制通胀,但会出现一个缓冲期,回落到15%左右(结果是17.1%);对于高增长的投资,普遍认为应改善投资结构;对于消费,认为缺乏热点。又如对2002年经济走势的研判,大家重点围绕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碰到的新问题开展讨论。总之,参与这几年经济日报组织的宏观经济分析,对我如何认识与分析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有很大帮助。

  2008年11月21日,经济日报理论部给我发函:“根据中央有关同志批示精神,将于近期推出‘经济大讲堂’,每期一个整版,约八千至一万字左右。”文章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全面深入地剖析上下关注社会关心的经济热点、难点问题,以历史和现实的实际案例入手,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并邀请我担任主讲人专家,我欣然接受。经与理论部编辑赵登华沟通,在给予的选题目录中我首选“现代物流业发展”,因为我意识到,现代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将很快崛起。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四次会议通过了“十一五”规划,在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中单列一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得到确认,并首次列入国家五年规划,这是历史性突破。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如何应对?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十大振兴产业,物流业进入的呼声很高,而我作为物流业中期规划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宣传现代物流业责无旁贷。2009年2月10日,《经济日报》整版刊登了我撰写的《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一个月后的3月10日,物流业被纳入十大振兴产业,国务院印发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规划》还提出了10项主要任务、9大工程与9项保障措施,要求到2011年“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国际竞爭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这一文件对促进中国物流业快速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巨大作用,文件发出后得到各省、市、自治区,各部委的积极响应,出现了物流业发展的大好局面。

  2010年8月2日,“经济大讲堂”发表了我第二篇整版文章,题目是《多措并举扩大消费需求》。文章提出了改革消费体制、调整消费政策、改变消费观念、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等六大主张,并强调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是国民经济发展永恒的基本动力。

  2010年末,《经济日报》“读者之声”副主编欧阳梦云致函“经济大讲堂”各主讲人专家,告知“经济大讲堂”刊出后,“广大读者反映强烈,读者纷纷来信来电提出建议,畅谈感想。读者一致认为,该讲堂是一个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习园地、提高经济学修养的学堂,对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有的地方甚至组织讨论学习”。对此,我感到特别欣慰。

  跟踪流通体制改革与流通产业发展,一直是《经济日报》的重点内容之一。徐涵作为报社联系流通领域的记者,在我及分管部门的支持下,所有新闻发布会的相关信息都得以及时采写和报道。流通分内贸外贸,涉及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关乎城市与农村,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引导着生产,促进着消费。《经济日报》对流通体制、商品供需、商品价格指数、流通业态、流通布局、流通科技、流通教育、开拓农村市场、农产品流通、商品交易市场等方方面面都有大量及时而深入的报道,而且既讲成绩也讲问题。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明确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作为新的流通方式要重点发展以后,《经济日报》更加大了跟踪报道力度,其正确的导向,对流通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9年起,国家逐步把现代物流业与现代供应链提升到国家层面,经济日报社根据中央部署,积极主动跟进,还与地方政府、有关行业协会主办高峰论坛。

  我虽然主要从事行业行政管理,但一直对流通经济、消费经济、物流经济与供应链思维进行理论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经济日报》《中国流通经济》《全球化》《经济界》《国际商报》《现代物流报》等报刊,有一些也在新媒体发表,而在《经济日报》发表得最多。比如2007年4月16日刊登的《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2015年7月30日刊登的《世界因供应链而变》,2015年11月1日刊登的《“十二五”物流业发展十大进步》,2016年12月8日刊登的《推动流通业的供给侧改革》,2017年7月21日刊登的《推动供应链的创新与变革》,2019年2月14日刊登的《“多路并进”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2020年9月3日刊登的《加快建设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2022年5月12日刊登的《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链是畅通经济循环》等。知名流通经济学家高铁生为我的《中国流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写的书评亦发表在《经济日报》上。非常感谢《经济日报》对我的支持与厚爱,许多读者正是通过《经济日报》了解我的观点的。

  《经济日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诞生和成长,走过了40个春秋岁月,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第二个百年的新征程中,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辉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经济日报出版社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