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现状(中国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
数字文保是指借助三维扫描/建模、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XR等新兴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扫描、数字修复、数据存储、安全陈列、沉浸展示、创新传播等全方位数字活化的新兴行业。数字文保在充分尊重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基础上,让珍贵脆弱、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转化为可深度利用、永世流传的数据资源,有助于实现文物物质形态与数字形态的融合融通,为文物保护筑起数字化堡垒,夯实中华文化赓续相传的根基。
1.发展环境
政策环境:政策支持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近年来,中央层面推动多项支持数字文保相关政策落地,为行业发展规划方向和确定目标。2016-2018年印发的《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均鼓励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文物信息资源深度开发。2020-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出台《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对数字化文物保护方案提出多元化发展要求,如推动现有文化内容向沉浸式内容移植转化,提升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科技应用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两次提到博物馆数字化,《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进一步明确将通过文物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互联网+中华文明工程等,突破并推广文物领域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截至2022年7月,全国已有30个城市着手建设博物馆之城,云展览、云直播、云论坛、云讲座等成为重要手段。
技术环境:多领域成熟技术产品,为文物保护提供支撑
三维扫描、3D打印、计算机视觉、VR/AR等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不仅降低了复杂环境对脆弱文物造成的损害,而且在实践中极大拓展了文保行业的发展和辐射空间,助力数字文保行业蓬勃发展。例如,在文物扫描领域,当前已经形成激光扫描仪、结构光扫描仪、飞行时间3D扫描仪等多种成熟产品体系,实现了文物数据精确、高效采集,极大降低了后续建模成本;工业级的SLA高精度3D打印机可输出文物的三维信息并实现精准复制,在文物修复领域应用十分成熟;以第三代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深度学习爆发式发展,促进计算机视觉蓬勃发展,在博物馆安防领域应用广泛,在文物修复、研究等领域的应用也逐渐推进,目前已有通过算法探索自动重组考古文物碎片的相关研究。
市场环境:博物馆从疫情被迫上云到主动拥抱新技术
博物馆是收集和保存文物的重要载体。疫情之下,全球博物馆线下业务均遭受到巨大冲击,纷纷上云,开启线上观展模式。根据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数据,2021年,全国文物机构推出3,000多个云展览,网络总浏览量约41亿人次。数字化转型机遇下,博物馆也开始主动寻求科技赋能。2022年3月,全国60位博物馆馆长和高校学者联名发布《关于博物馆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的倡议》,呼吁博物馆与时俱进,积极与元宇宙相融合,通过资源共享、场景共创、标准共建和责任共担,让自己和藏品在元宇宙里活起来,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形成。
2.发展现状
产业链结构:由上游软硬件供应商、中游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及下游行业应用构成
产业链上游为软硬件供应商和云计算服务供应商。硬件供应商主要提供量测摄影机、航摄仪、全站仪、三维扫描仪、3D打印机、投影显示设备、传感器等产品。软件供应商主要提供测绘软件、点云数据处理软件、GIS平台、三维建模工具、逆向工程软件、大数据管理应用软件等工具。当前,我国在测量测绘、三维建模、文物修复等文保领域的软硬件技术水平与国际一流水平尚存在一定差距,产品的产量、品种、稳定性、精度等方面需要持续迭代提升。
产业链中游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整合上游软硬件基础资源为下游应用方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按照服务内容,解决方案主要可分为修复保护、管理保护和创意传播三类。
修复保护在数字文保方案体系中占据基础地位。修复保护主要包含文物数据采集、建档与修复等环节,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对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进行数据采集,生成3D数据模型,建立数字档案,具体修复环节可通过实物拼接或软件模拟两种手段,前者借助3D打印技术复刻文物碎片,为实物碎片拼接提供路径,后者利用AI、建模软件等逆向推出破损部分的模型数据,直接给出3D打印补损方案。
管理保护在数字文保方案体系中起到了保障作用。管理保护着力提升遗址、文物、展馆、库房等资源管理和服务能力,主要包括日常管理、远程监控、预防性保护等。以智能感知和无损检测等技术为基础,提供商对文物的保存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监控分析,形成完整的监测-评估-预警-调控保护流程。如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在2021年上线了上海首个数字孪生博物馆,在展柜环境监测、展厅环境监测、文保设备运行监测、露置文物监控等场景发力,同时对接多维实时动态数据,充分保障了展览安全。
虽然过了几十年,但那本谈论经济原理的书,依然是众所公认的一字千金之作,无可取耳。
创意传播作为广义数字文保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物价值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提供商通过短视频、云直播、云展览、虚拟解说、H5、3D动画以及文创产品创新传播方式,对文物进行二次艺术创作,使历史悠久的文物更加鲜活生动;并借助XR、数字孪生、云游戏等技术,通过导览电影、轻型游戏、剧本杀等构建完整叙事,不断提升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强化人与文物之间的情感连接,让文物古迹的延展性和传播性大大增强。
下游是行业应用端,涉及考古、博物馆、收藏、教育、研究、文旅、影视、音乐等诸多行业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例如,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95家,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举办展览3.6万个。
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较低,细分赛道开展积极探索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浪潮、元宇宙概念席卷文保行业,入局的数字文保企业数量增多,但由于行业尚处于探索阶段,整体和细分赛道集中度较低,壁垒不高。一是以腾讯、百度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依托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可提供从文物数据采集、文物修复到文创和数字藏品等一站式解决方案;二是三维扫描、安监、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企业,在文物扫描、展览安全、虚拟导览等数字文保细分赛道开展探索,如商汤科技、华创同行、信通慧安、积木易搭等;三是深耕文物保护、文创领域的文化创意和咨询公司,通过自研或合作等方式促进数字技术与文保深度融合,如美创数字、云观博、陕西十月等。
3.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的崛起也会影响全世界,重新构建世界的经济格局。CEO信心指数是由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发起和编制,旨在反映CEO对宏观经济的预期。
元宇宙及相关技术推动文物创意传播场景创新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跨界爆发和全息呈现、数字孪生、超高清、多传感器融合、XR等新体验技术发展,与文物和文化遗产贴近的数字内容产业将不断发展壮大,催生文保全场景新型应用,进而形成新的产业形态。XR眼镜、数字人等应用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商汤智能产业研究院预测,XR眼镜将成为进入博物馆数字世界的主要入口,围绕XR眼镜的基础设施、内容生态和创新场景也将逐渐成型,创造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服务体验。数字人将成为博物馆标配,数字敦煌文化大使伽瑶、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文夭夭等一大批虚拟人将在未来为大众提供讲解、导览、陪同、直播等服务,甚至成为传播大使、代言人等。
文物资源开发相关标准规范机制将进一步健全
我国文物细分领域众多,场景需求多样,而文物数字资源开发过程中标准不一、制式混乱、数据库互不兼容、数据安全保障、资源开发收益、IP权益分配等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将建立健全文物领域多层次标准体系,加快文物数字化领域标准制修订和应用,健全数据管理和开放共享机制,加大文物数据保护力度,并通过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文物保护标准全周期管理平台、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等建设强化文物数字化标准体系。《国家文物局2022年工作要点》也提出将开展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设,编制国家文物资源数据管理办法,推进《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落实,探索建立文物资源资产报告制度。文物资源开发标准和管理机制将逐步完善,为数字文保长久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6氪研究
36氪研究院根据行业发展、资本热度、政策导向等定期输出高质量研究报告,帮助政府、企业、投资机构等快速了解行业动态,把握发展机遇和明确发展方向。同时,研究院致力于为全国各级政府、企业、VC/PE机构、孵化器/产业园区等提供专业定制化咨询服务。
公众号
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 标签: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
中国文化产业现状(中国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
数字文保是指借助三维扫描/建模、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XR等新兴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扫描、数字修复…
-
信息产业部电子人才交流中心(信息产业部电子人才交流中心 证书目录)
文储研修院 文储研修院是由文储区块链与丰创区块链联合创立,是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授权认证机构,并联合知名区块链企…
- 信息产业部投诉网站(北京信息产业部投诉)
- 领航中国丨中国经济迈上现代化新征程
- 石景山区经济纠纷律师(【高清图】2022已更新)
- 姑苏区经济合同纠纷事务所咨询(【高清图】2022已更新)
- 看清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重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