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转型与潜在经济增长率
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基于中国40多年经济结构转型和跨国历史经验,对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转型和细分行业的生产率收敛进行估计,预测2030年不同场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率。结果显示,203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计将保持在3.9%—4.5%的健康水平。随着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劳动力从工业持续流入服务业,将削弱部门间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较高的高技能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收敛速度将成为新增长动能,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率。这为中国积极应对当下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视野和框架。
中国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是,在经过长期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性调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及地缘和贸易、科技保护主义急剧上升等内外部环境急剧变化中,长期经济增长面临复杂多变的不确定性风险。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前提条件,准确估测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关系到能否科学确定实际经济发展目标,尤其是“十四五”时期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的制定,并以此制定恰当的宏观政策。自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权重稳步上升,相关经济目标和政策制定,也对世界经济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评估具有世界意义。
面对剧烈的外部环境变化和急剧上升的不确定性,本文从中国自身经济结构变化入手,参照国际经验,探寻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长率发展趋势。我们观察到,影响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评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先是农业在GDP中的占比下降,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50%下降到1978年的28.4%,2012年进一步降至10.1%。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又经历了两个主要转变。第一,中国经济向服务业转型。2012—2018年,中国工业的增加值比重下降约6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上升8个百分点。第二,工业和服务业内部出现结构转型。中国工业内部正在从低附加值行业向高附加值行业转型,高技术制造业的比重从1980年的24%增加到2015年的54%;在服务业内部,高技能服务业的比重从1980年的36%增加到2016年的46%。从世界范围看,生产力发展结构变化都呈现产业内变化特征,工业部门内不同行业的生产率存在显著差异,服务业部门内不同行业也存在相当大的异质性。因此,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内部的结构升级,是研究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有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尤其是国外的研究,多关注中国整体经济,其作为世界整体样本中的个例分析,未能明细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这显然是不够的。一方面,中国经济经历了剧烈的结构变化,不同行业或部门可能具有不同的增长趋势。仅关注整体经济,无法探究行业或部门层面的经济增长动力,也无法指导制定行业政策。另一方面,在外部环境剧烈变化的时候,面对新时代主要矛盾,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讨中国未来经济结构变化所推动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有助于继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分别运用部门和行业层面的收敛模型,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预测,试图在研究方法的三个方面提出创意。
第一,在部门层面和行业层面,重新估计劳动生产率的收敛程度。利用不同的跨国数据样本,分别估计工业和服务业以及二者内部细分行业的收敛系数。结果表明,工业、服务业及其内部细分行业均存在无条件收敛,且收敛系数存在结构性差异。工业的收敛系数大于服务业的收敛系数。工业内部高技术制造业收敛系数高于低技术制造业收敛系数,但高技能服务业和低技能服务业的收敛系数相当。
第二,根据收敛系数估计,预测与收敛系数相对应的不同情景下,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发展趋势,考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间的转型。结果表明,到203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或将收敛于3.9%—4.5%。总劳动生产率分解的结果进一步表明,未来劳动力从工业部门的流出,将对经济增长造成下行压力,减弱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出对经济增长的提振作用,最终使经济结构变化对总体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减弱。
第三,以上预测框架同时涵盖了部门内的结构转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工业和服务业内部的产业升级,特别是较快提升高技能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收敛速度,将提高未来经济增长率。在服务业内部,高技能和低技能服务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其内部转型对经济增长率的提振作用就越大。
一是对部门和行业层面的收敛性进行了重新估计和梳理。现有文献较少从行业层面研究经济的收敛性,对工业和服务业的收敛性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本文利用包含96个国家的全球样本和25个国家的发达经济体样本,估计工业和服务业的收敛性,是对文献中行业层面收敛性的重要补充。
二是提供基于产业结构转型、数据较全面的潜在经济增长率预测。本文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基于国际比较和无条件收敛,在正常情况下具有一般意义。预测值介于文献中基于全球均值回归平均经验的预测值,与基于亚洲小样本历史经验的预测值之间。
三是为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预测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结构性视角,具有政策意义。本文研究表明,在中国宏观结构转型中,需要平衡后工业化时期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部门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收敛程度以及部门内结构转型的动态变化,政策制定需要特别重视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提振作用。
本文余下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二部分讨论收敛框架的适用性以及预测思路,构建基于收敛的经济增长率预测模型。第三部分介绍数据来源,并估计数据收敛性。第四部分计算不同部门2019—2030年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并结合各行业的就业占比及劳动力增长率,预测经济增长率的发展趋势。第五部分考察部门内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率预测的影响。最后为结论与启示。
基于收敛框架,本文构建了全球样本和发达经济体样本,分别考察部门间和部门内结构转型的不同场景,预测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经济增长率。我们分别估计了工业、服务业以及工业和服务业内部不同细分行业的收敛系数。结果表明,工业、服务业及其内部细分行业均存在无条件收敛,包含全球服务样本的无条件收敛系数为-2.6%,包含发达经济体服务业样本的无条件收敛系数为-3.0%,包含发达经济体制造业样本的无条件收敛系数为-4.2%。根据估计的收敛系数以及历史数据中显示的趋势,本文分别预测了未来不同情景下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该预测框架同时考虑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个部门之间及其部门内的经济转型。结果表明,203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收敛于3.9%-4.5%的健康水平。对总劳动生产率分解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劳动力继续从工业部门流出,将对经济增长造成下行压力,但部门间的结构转型尤其是服务业内部的结构转型,会对经济增长的提振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有三项政策性启示。首先,在技术追赶前沿经济体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增长率将逐渐向前沿国家收敛,后发优势逐渐减小。为了保持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政策关注能提供额外经济增长动力的力量。这对于塑造中国经济劳动生产率的长期增长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必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在当今的外部环境下,政策尤其需要支持能够形成未来技术前沿的自主创新,加强技术吸收程度的创新。其次,国家需要认真考虑中国产业结构在进一步向服务业调整过程中,继续提振高科技工业和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政策。最后,随着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将是未来吸纳就业最多的部门,并逐步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引擎。有必要更多关注提高服务业生产率的措施,包括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加强信息科技在服务业中的应用,扩大服务业的规模经济等。
本文的预测是基于历史趋势进行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严重破坏了世界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使全球陷入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全球贸易、投资和科技领域的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对跨国技术扩散可能带来长期的不利影响。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也为经济预测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是,中国经济仍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和战略机遇期,40余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打下了继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中长期仍有较高的增长潜力。确保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对于中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至关重要。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以及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抉择,为科学应对百年未遇国际大变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启了以落实“十四五”时期重大发展战略任务为牵引、以谋划我国未来中长期发展为主旋律的新征程。作为参照,本文从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技术升级作出的预测,关注产业间和产业内的结构转变,推动经济继续向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能服务业转型,促进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 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主动应对当前世界经济风险以及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视角。
2008年前的数据基于陈诗一的研究,并将数据集扩展到2015年。我们对行业标准进行了调整,2011年后的数据使用GB/T4754 2011,将行业标准从GB/T 4754 1994统一调整为GB/T4754 2011。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开采辅助活动、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工业分行业数据见历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1998年后,该年鉴仅公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我们使用2004年、2008年和2013年的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将1998年后规模以上企业数据,调整为全行业数据,最终得到38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为了便于国际比较,将国家统计局38个工业行业涉及的28个制造业,按照KLEMS的11个行业标准合并(详见附表1)。
服务业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类企业类型的名义增加值和就业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编的历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由于国家统计局在2003年改变了服务业分类标准,为保持一致性,我们将2003年以前的数据也按GB/T4754 2003标准分类。我们还对各类单位的数据进行汇总,并计算出服务业各行业在其中所占的比例;使用各行业的占比乘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服务业总名义增加值和就业总数,得出各行业的增加值和就业。
我们使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分行业增加值指数,计算价格指数。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服务业五个行业的增加值指数,其余行业均划入“其他服务业”。对于数据缺失的行业,使用相关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工资指数作为替代指标。对于公共管理和环境管理业,使用工资指数;对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业,因缺乏相关的价格信息,使用平均服务价格指数;对于其他行业,使用消费者价格指数的相关组成部分。为方便国际比较,我们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4个服务业行业数据,转换为KLEMS分类中的11个服务业行业数据(详见附表2)。
- 标签:产业结构转型含义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
中国产业结构转型与潜在经济增长率
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基于中国40多年经济结构转型和跨国历史经验,对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转型和细分行业的生…
-
骄傲!C919迎来量产时刻为中国航空工业带来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长期以来中国的各大航空公司都是在引进国外的客机,这让不少人有了一个误解,认为中国的航空工业起步很晚…
- 马克思产业升级思想及对当代中国结构转型指导意义
- 口罩背后:一个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新华网
- 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上)
- “完整产业链”辨析
- 珠宝熵变|产业是实业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