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十四五”文化产业新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新发展,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坚定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进一步加速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积淀、以文化为源头、以先进文化为引领,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回答的“时代之问”。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文化产业内容创作与生产,将文化自信外化于文化消费、文化传播各环节,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凝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伟力,更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是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重要考量,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具有高投产成本与低复制成本的产业,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市场化水平的长足发展,整体经济效益也在逐年增高,表现出极大的可持续发展潜力,不仅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思维、新动能,更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提供文化资源和智力支持。因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需要让文化产业深度融入经济社会,以文化产业发展助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增强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党的以来,随着社会生产水平和供给能力的显著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在教育文化、旅游休闲、体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呈上升态势。党的十九大明确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判断,同时提出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满足人们美好生活新期待。在新时代,城镇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层次化、品质化、数字化、国际化的特征,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全面推动下,城乡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加快,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有效普及,提高了乡村居民文化消费,因此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有利于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推动“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新发展,必须以守正创新为核心引领,正确认识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统筹发展,以先进完备的技术为支撑,以健全的知识产权体系和文化应急管理体系为保障,努力营造更加稳定、有序、和谐、安全的产业发展环境。
坚持守正创新,正确认识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市场属性。习总指出,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意识形态的外在表达方式之一。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的特殊性,即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同时,文化产业也是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消费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具有市场属性,应从人民群众实际文化需求出发,以技术创新迸发产业活力,生产满足人们更高层次文化生活和更高水平文化消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因此,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正确认识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一方面,肩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使命担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要求;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化内容、技术和形式创新,促进消费方式、传播方式迭代升级,释放文化产业的生机与活力。
坚持“两条腿”走路,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文化事业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文化产业是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接下来,仍要继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以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反哺文化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尤其是在城乡、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方面,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和模式,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完善要素市场,坚持文化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缺一不可。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需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依靠数据、技术、人力、信息等新要素的创新和完善。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方式,催生推动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业态,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通过不断提高对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的投入,着力攻关一批文化关键技术,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法治建设的完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制定新业态、新领域、新技术的保护机制和规则,有利于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水平,以技术支撑水平的提升推动文化产业重点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健全文化应急管理,正确处理文化安全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文化安全是领域之一,是总体观在文化领域的集中体现。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承受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冲击,国家文化安全建设被赋予新的使命和历史重任。做好文化安全工作,在危机中维护,在风险中发展文化产业,应当加快落实文化应急管理。一是应急面要广,能够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多种突发公共事件以及由此造成的各类文化突发事件;二是应急措施要多元,以灵活多元有效的应急措施与应急手段来应对突发情况;三是应急系统要可协调,形成统一协调的文化应急管理组织系统,实现应急时期的一致响应与联合应对。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党的以来,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出台,有效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不断刷新,增速不断加快,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大步迈进。
“十四五”时期将是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迈向高质量发展和数字文化产业腾飞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是层出不穷的创意元素为文化产业提供内容来源,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不断融合,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军者。二是技术的迭代更新加速推进文化创意的转化落地,文化产业将迎来新一轮投资的热潮。三是随着大众文化消费定制化、个性化和体验化发展,分众化、圈层化、垂直化的文化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新人群、新圈层的文化需求带动产品创新和市场进一步细分,不断释放产业活力。
产业融合互促持续创造新增长点。文化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突破必然要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十三五”期间,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体育”“文化+康养”等多种融合业态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公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十四五”时期,产业融合发展仍是催生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有力途径。一方面,产业融合将更加全面、广阔,涉及各行各业,全方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另一方面,产业融合将更有深度,将在内容、形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等全方位实现文化化和产业化。从“浅度融合”到“深度融合”“全方位融合”,是文化产业形态更集约、产业组织更高效的过程。通过产业融合衍生出的文化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成果将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和经济提升提供新动能、创造新的增长点。
文化科技创新成为主导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产业融合大势下,科技与文化融合尤其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发挥了经济“稳定器”的作用,云音乐会、云录制、云展览、云观影等文化生产与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推动线上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优质内容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推动居民文化消费的均等化和文化消费选择的多元化。后疫情时代,技术加速创新变革,数字经济引领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将成为主导新发展阶段的决定性因素,在文化科技创新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新基建”的加快投入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有力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5G的普遍商用将带来文化生活、生产、管理领域的思维颠覆。依托科技创新,以数字经济为引擎,数字文化产业将引领文化产业实现新一轮发展突破,沉浸式、互动式、个性定制化的文化科技融合产品和服务加速走进大众视野,文化数字内容服务、多媒体游戏动漫、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等多种文化新业态、新体验不断丰富居民文化消费选择。
文化产业“组合拳”释放叠加效应。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为我国文化产业创造了良好的集聚发展基础和协同发展格局。随着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我国城镇和区域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一些重要的文化圈、文化带资源整合和配置能力不断增强,形成巨大的生产要素集聚效应,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十四五”时期,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要进一步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经济圈和都市圈协调联动的机遇,以及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等带状走廊的文化串联赋能,依托一系列发展势头强劲的城市群和持续推进建设发展的文化带,充分释放文化产业与空间集聚共生的积极效应,激发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潜力,彰显区域文化产业魅力和特色,促进文化产业新发展。此外,特别需要注意在国际视野下,坚定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畅通对外文化交流渠道,与沿线国家持续深入合作,取得更多合作成果,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推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的健康发展,树立我国在国际上的积极形象,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文化产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加速革新。文化产业发展高度依赖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习总指出,“现在文化和技术深入结合,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增长,这既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也是一个巨大的人才蓄水池,必须格外重视”。文化产业人才需求逐年增长,但是人才培养明显没有跟上步伐,“十四五”时期将是文化产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加速革新的时期。
文化产业涉及门类广,学科交叉特色明显,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不能脱离市场实际。文化市场的发展要求文化产业专业学生既需要具备理论研究能力,也需要具备面向行业的实操能力。这对文化产业教学队伍和教学模式也提出更高要求,“学术导师+业界导师”的“双师型”导师制将进一步成为学科教育教学的主流,更好打通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壁垒。同时,要积极推动高校建立文化产业国家实验室,与企业合作设立文化产业实践教学基地,提供高精尖的文化科技互动学习平台,拓展前沿学术交流空间,为我国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筑牢平台根基。
- 标签:文化产业是第几产业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
推动“十四五”文化产业新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
-
产业新闻 2020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百强榜:信息技术、新材料企业占比过半
9月28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了2020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强排行榜,榜单显示,华为以8588亿的战略性新兴…
- 全国31个省市区重点产业布局汇总
- 2020年上半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 文化产业多集中于东部地区【组
- 产业链 - OFweek智能制造网
- 陈宪专栏丨重新思考产业链:产业生态与产业集群的现实意义
- 行无疆剖析跨境电商全产业链的相关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