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推动“小特产”向“大产业”转型升级——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做大做强产业才能为乡村振兴赋能长远,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强力支撑与保障。2021年以来,颍东区加大农业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实施“1232+N”现代农业振兴工程,打造鲜食番茄、红薯产业集群,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不断推动特色农业发展。
大力实施“1232+N”乡村振兴产业工程,即争创一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围绕番茄、鲜薯两个农业单品,实施品种、品质、品牌“三品”工程,建设瓦大番茄技术、装备研发中心和区域红薯品种研发、试验、加工、销售中心,在全区范围打造产业核心示范基地和若干个生产供应基地,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乡镇,努力把支柱产业做大、把产品做响、把企业做优。瓦大集团是一家专注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实施的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瓦大公司实施总部经济战略,形成了立足阜阳、依托长三角、布局全国、走向国际”的产业发展布局,目前在全省拥有5个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占地总面积2000多亩,颍东占其中3个,还有1个基地正在建设,主要种植番茄,所生产的“瓦大1号”产品直销长三角区域城市。瓦大“番茄谷”项目带动颍东区28个村集体经济配股分红70万元,带动当地农民务工1520人次,现有长期务工人员36人,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多元。今年6月,1593公司落地颍东区盈田工业园,项目总投资约1.7亿元,占地136亩,建筑面积约7.6万平方米,10000吨规模的高温愈合糖化专用仓、储存冷库以及10000平方的清洗打包车间正在建设,第一年签订600亩订单种植,亩均保底收入4000余元,净受益比传统农作物多1000余元,已落实明年2.1万亩红薯生产计划,三年时间在颍东形成5万亩左右的产业集群雏形,五年进入良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后,在政府的配套政策引导下可发展带动全市20万亩优质鲜薯种植,带动400个以上的自然村,促进农民亩产最低创收4200元/季,预计实现地头销售产值8亿元以上,带动上下游产值在20亿元以上。
颍东区因地制宜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一是落实产业规划。颍东区强化产业支撑,精准落实《颍东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发展三年规划(2019-2021年)》,大力发展专用品牌粮食、蔬菜、食用菌、花卉、生猪等优势特色种植业、规模健康养殖业,围绕“强龙头、建基地、创品牌、拓业态、促升级”,着力打造“五链一体”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实现百亿粮仓向国人厨房跨越。二是加强品牌引领。颍东区坚持以产业基地为依托,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引领,围绕优质蔬菜、名特畜禽、水产品等高效优势农业产业,打造一批特色明显、附加值高、主导产业突出、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特色产业,逐步形成杨楼孜镇黑皮冬瓜、口孜芦蒿、大蒜、老庙西兰花、泥鳅、冉庙瓜蒌等优势特色产业。三是强化基地带动。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引导本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大户进驻,构建“贫困户参与、基地带动”的市场化产业格局,带动群众发展精品特色产业。2021年新建特色产业基地48个,累计培育、建设特色产业基地232个。通过带动发展产业、务工就业、资金入股、土地入股、订单等方式带动2756户脱贫户稳定增收。
继续开展特色种养殖项目奖补政策和新型经营主体奖补政策。鼓励脱贫群众、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出台了《颍东区扶持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办法(试行)》《颍东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特色种养业持续发展实施办法(试行)》等支持产业发展政策,增加脱贫户和监测户经营性收入,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二是实行分段奖补。按照“一户一策、长短结合”原则,在全省率先推行特色种养业发展分段奖补,第一次奖补种养规模,第二次奖补种养效益,极大地提高了脱贫户及“二类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年以来,颍东区对全区到村到户增收惠农政策进行再梳理、再归纳,形成了3大项、14类供脱贫贫困户及“二类户”自主选择的特色种养业“菜单”,截至目前,5057户脱贫户及“二类户”发展特色种养业。三是增加要素保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发展设施农业,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户配套修建了水、电、路、滴灌等基础设施;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探索保险支持农业发展的支撑路径,防范化解产业发展带来的潜在风险。
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运用科研成果为现代农业提供支撑,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制订印发了《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通过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推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二是加强农村科技特派员。引导科技、信息、人才、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基层、农业一线集聚,健全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发挥科技特派员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今年以来,颍东区选派科技特派员34名,实现特派员对全区涉农行政村实现服务全覆盖。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农业关键技术研发,牢牢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通过加强与大院大所产学研合作,在种子研发、示范栽培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进一步提升农业品牌效应和品质。如,瓦大公司立足以鲜食番茄的研发、种植与销售为主导产业,引进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品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突破口,依托瓦大“菜小二”品牌,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近两年来企业总产值平均增幅30%以上,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产销率达95%以上,创利667万元,成为长三角重要和知名的绿色番茄蔬菜供应基地。
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产业引领、精准培育”的工作原则,坚持“定位在乡村、联系到农户、产业带动强、利益联结紧”,进一步完善农村产业带头人培育机制以及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做好技能培训。根据群众的需求和产业规划要求,采取“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方式,搞好新型农民培训,今年以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人,经营管理型人员100人,技能服务型人员100人。坚持“四有”标准,遴选农村产业带头人113名,积极组织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进行室内和外出考察学习培训。全面提升产业带头人能力。二是强化基地带动。依托本地产业园区和基地,大力推行“政府+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广泛吸纳群众到基地务工,引导产业带头人通过一定形式稳固联结农户组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三是办好职业教育。实施“校园+田园”培养模式,坚持把职校办到园区、基地,借助“校园”打基础、学技术,利用“田园”用知识、练技能,构建了职前教育职后培育人才链,有针对性地培养实用型人才,努力培育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形式推进消费帮扶,加强扶贫产品认定和管理,进一步加快颍东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一是多渠道推进消费帮扶。加大政府采购农副产品力度,组织动员各类民营企业采取集中采购、组织展销、产品专卖等形式,促进扶贫产品销售。积极搭建与重点消费地区的交流合作、产销对接平台,多形式发出消费帮扶倡议,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消费帮扶行动。继续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消费帮扶行动,采取集中采购、组织展销等多种形式,面向全区采购相关扶贫产品和服务。二是多举措打通消费帮扶“瓶颈”。继续开展颍东农产品进机关高校、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进商超、进电商、进电视、进深加工等产销对接“八进”行动。充分发挥电商扶贫平台作用,推动扶贫产品线上销售,积极拓宽扶贫产品线上销售渠道,不断拓展网络帮扶功能,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参加区内外农交会、农贸会、展销会等,集中推介、展示、销售特色优势农产品;在超市商场、农贸市场、集中居民小区等经营场所和公共场所醒目位置,开设扶贫产品和其他农产品销售公益专区、,助推消费帮扶。三是多方面提升农产品等质量和水平。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支持鼓励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等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产品持续供给能力。切实规范扶贫产品认定和管理。严格按照扶贫产品认定程序,持续开展颍东区扶贫产品认定申请工作,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打响颍东区扶贫产品品牌。
消费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颍东区已有138家企业申请认定扶贫产品357个,均通过国家审核公示,100家企业102个产品通过国家审核已入驻扶贫832平台。布置智能48台,开设专区10个、企业馆9个,建设地方馆6个。发布各类消费扶贫稿件37篇。扶贫产品累计实现销售额4.79亿元,其中2021年销售3.16亿元。
- 标签:乡村产业发展案例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