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的理论概说(一)
编者:在编写产业互联网讨论的过程中,特别想找一本权威的书来阐述产业的定义,从李美云的这本《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有非常详细的论述。
关于产业互联网,我认为互联网是工具,互联网是为产业融合服务的,所以产业的定义最为关键。研究产业互联网,还是应该先从产业的概念入手。
“产业(Industry)一词往往与“工业”、“行业”等词等同使用,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及不同的理论研究领域,其含义都不尽相同。在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领域里,产业概念实在论及分工时被提及的,而且往往与“行业”的概念混用,如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开篇论述分工理论时指出:“各行业之所以各个分立,似乎也是由于分工有这种好处。一个国家的产业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程度如果是极高的,则各种行业的分工一半也都达到极高的程度”。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产业并不是研究的重心,但马克思在分析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及分工的形态时区分了具体的产业类型,如他指出:“但就劳动本身来说,可以把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工业等大类,叫做一般分工,把这些生产大类分为种和亚种,叫做特殊的分工,把工场内部的分工,叫做个别分工”。费雪首次提出,后被广泛采用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概念,则超越了马克思的产业含义,他所提出的产业概念寄包括有形财富的生产活动,也包括无形财富的生产活动。但是,马歇尔之后的主流经济学,忽略了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研究,将研究重心转向价格制度分配资源的功能,研究对象主要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经济总量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经济个量,而对介于经济总量个经济个量之间的“产业”的特征经济活动所组成的经济集合则关注较少,为填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这一逻辑空白,产业经济学应运而生。此后,“产业”作为产业经济学,战略管理等多个研究领域的中心概念受到广泛关注。如何有效定义“产业”概念,并明确其边界,也就成为从事这一领域研究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以贝恩、波特等人为代表的从事产业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等研究领域的学者,将产业定义为“生产同类或相互间具密切替代关系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产业的这一含义最先源于产业组织理论关于企业间市场关系的分析,因为只有生产同一、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服务的企业,彼此之间才会发生竞争和垄断的关系,以这类企业的集合——产业为对象,才又可能进行竞争、垄断态势的分析。后来,美国标准产业分类系统(SIC)也以此为概念作为产业分类的前提和基础,从而使这一“产业”概念在战略管理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SIC在假定只有从事制造或销售具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的一组企业,其绩效才能根据各自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进行比较,并据此进行标准产业分类、编码、从而明确地界定出了不同产业的边界。SIC的四位数的产业分类编码所确定出的“产业边界”构成了战略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前提假设,如进入/退出率、竞争系数、竞争密度等战略分析指标就是据此边界而计算的,又如产业分析、竞争者分析、垂直一体化、战略群组、市场研究、多元化类型等战略分析方法也是建立在此产业概念基础上的。显然,这一产业概念以及基于密切替代品而勾勒出来的产业边界,对于管理者而言,便于其找出所在产业的竞争对手,并根据对手的行动调整自己的战略行为,而对于产业研究者而言,则便于其根据同一产业中不同企业的竞争地位来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率,因而,这一产业概念能得到广泛应用。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变革,产业生态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新产品不断涌现,这种基于消费者角度,建立在对现有产品和过去产品替代性考虑的静态产业定义及基于此定义而界定出的固化的产业边界,越来越与技术快速变革的动态环境不相适应。例如:按照这一产业定义及SIC的分类,以化学成像技术为根基的造相业和数码技术为基础的相关电子信息产业属于不同的产业,但是随着数字成像技术的发展,原来属于不同产业的企业则彼此成为竞争者,如果传统照相业的柯达、富士公司受到索尼、东芝、爱普生等非照相业的公司的竞争挑战。显然,在当今技术快速变革的年代,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研究者,如果还坚持以现有产品的替代品作为残叶花粉的标准,那么在进行产业内企业的竞争分析时,势必会遗漏潜在的竞争者,从而不但不能进行有效的企业竞争分析,反而可能会限制竞争分析,因而这一“产业”概念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
哥伦比亚商学院的默雷和阿布雷汉森(Murray & Abrahamson, 1997 )从产业演化的动态角度将”产业“定义为”一组具有相同组织形式的企业,即用类似的投入和生产技术、生产类似产品或为类似消费者服务的具有相同形式组织的一系列企业“。他们认为,产业演化应被理解为一种组织形式的扩散过程,即伴随着一种组织形式竞争优势的创造、推广及消失,这一产业将相继步入初创、成长和成熟阶段。如果一些企业采用相似的投入和技术,生产类似的产品并服务于相似的消费者,那么这些企业就会具有相同的组织形式,而企业通过引进一项新的技术标准或开拓一片新的市场,则会创造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从而重构产业的竞争环境。因此,用具形同组织形式的企业群定义”产业“有助于区别不同的企业活动,例如,是通过创造新型的具竞争性的组织形式来颠覆现存产业,还是仅仅复制知名的组织形式延续扩展现有的产业。此外,采用这一定义还有助于克服波特的“产业”定义所导致的产业边界移动的问题,按照波特的定义,生产彼此具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的企业群为“产业”,这就意味着消费者偏好的改变或者新的客户市场的开发都会引起替代品的变化,从而导致产业边界发生漂移。而诸如降低成本、增加产品差异性等拓宽市场的创新,以及替代品或互补品相对位置的变化,也都会引起产业边界的移动。这样以来,就很难确定一个产业的演化阶段。例如,在微电脑(microcomputer)产业初级阶段,微电脑,迷你型电脑和大型机之间的差异就越来越模糊了,从而其相关替代品及竞争者就大大地扩展了,相应地,微电脑产业的边界业大大地扩展了。
当今时代,这种产业边界的漂移还在不断的进行,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融合,这些产业间的边界还将再次发生变化。就微电脑产业而言,目前已很难判断出其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是成长期,还是成熟期?微电脑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商品,但这一产业却远未成熟,新的产品特征、先进的技术及不断崛起的互联网正使其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阶段。由此,以是否生产替代品作为定义产业的主要特征,不但产业边界难以准确判断,而且往往又不断的漂移,从而很难确定一个产业的演化阶段,而这是产业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以“具有相同组织形式的企业聚合”来定义“产业”,则很容易解决这一难题,因为当我们研究产业演化时,实际上实在研究某一特定组织形式的扩散的问题。如果一些组织用相似的投入和技术,生产相似的产品和服务于相似的客户群,那么这些组织必定具有相同的形式,而当引进一项新的技术标准或者开发一片新市场时,则必定会创造出一种引起竞争环境重构的新的组织形式,随着模仿者的不断跟进,这种组织形式的竞争优势将渐失,企业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竞争优势,直到创造出新的组织形式,从而进入到新一轮产业的演化。
- 标签:产业的定义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
产业的理论概说(一)
编者:在编写产业互联网讨论的过程中,特别想找一本权威的书来阐述产业的定义,从李美云的这本《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有非常详…
-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首席统计师解读文化产业统计数据
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测算结果
- 高顿教育:注会可以从事哪些工作类型呢?
- 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是什么知识吸收能力又是什么都应怎么理解
- 国家发改委:20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20个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印发建设方案
- 产业转型升级
- 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