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布局中产业集群和产业扩散理论和分类有哪些?
产业布局或者说是产业规划,是从整体上对产业进行布置和规划,使产业在某国或某一地区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组合的一种经济现象。在此区域内,产业间各种要素、各种资源的流动和重新组合,产业结构得到合理的安排与调整。产业布局是否合理会影响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更合理的产业布局,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而不合理的产业布局将阻碍经济发展,甚至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依据我国的产业布局及其动态演变呈现出的规律,影响我国产业布局主要有四大因素:自然因素、历史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科技因素。研究的杭州及周边城市制造业的空间布局主要是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科技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条件和政策条件等。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或者区域比如杭州市和宁波市,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各种条件比较完备,对产业吸引力更强,这些区域之间因产业而形成的博弈关系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很大。
(二)科技因素。科技可以提高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更能够推动产业布局的变化。科技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会变革生产工具、交通运输工具等,使原先的劳动力指向型产业或者运输指向型产业发生变动,即依赖的生产要素发生转变,进而推动产业布局发生变化。
产业集聚和地区专业化程度两个概念在产业空间布局的相关研究中被频繁使用,两个概念间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产业集聚体现了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考察产业在较大范围内的集聚程度。专业化衡量的是一个地区的某类产业在该地区的份额与该产业在其他地区的份额相比是否具有优势,可以用来反映某一地区产业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在分析杭州及周边城市制造业的空间布局时,将产业集聚与产业专业化两个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区位熵指数对杭州及周边城市制造业空间布局演变进行分析。
(一)产业集聚产生的集聚效益。第一,产业集聚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当具有一定产业关联性的产业集聚在某一地区时,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会更加便利,能够大大降低运输费用。产业集聚还会使各类相关企业共享公共基础设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大量具有产业关联性的企业集聚,还会提高地区产业专业化生产水平,强化企业间协作关系。
第二,产业集聚有助于扩大产品和各类要素市场。在产品市场方面,产业集聚势必会带来人口的集聚,市场的需求量也会上升。企业更加靠近消费市场,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消费群体的需求,从而降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各种成本,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扩大产品市场。在要素市场方面,产业集聚会催生要素提供商,比如形成批发市场,方便企业统一购进原材料等,降低运输和仓储成本。
第三,产业集聚能够促进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业集聚能增进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增强信任,促进信息共享。产业集聚必定会使同类企业间形成竞争关系,这对于技术革新、产品更新换代起着促进作用。此外,产业集聚会吸引更多的资本,能够促进区域性金融机构的形成,会使企业融资更加便利,能更容易获得金融支持,这会进一步促进企业新产品的研发、开拓市场等。
(二)产业集聚区——开发区。为了实现企业的统一管理和资源的集约利用,规划设立产业集聚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产业集聚区或是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设立,是政府顺势而为的一种规划,以加强统一管理,或是为了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主动设立有若干主导产业的开发区,吸引更多企业到此集聚,挖掘该地区的经济潜力。
作为制造业企业集中分布的区域,开发区的设立可以引导制造业企业的集聚,产生规模效益,还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产业空间布局的合理调整。企业在开发区内集聚,产生规模效益,使得该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周围其他地区来说发展速度更快,经济实力更强。对于整个区、县或者对于整个城市来说,开发区成为一个增长极,还能够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随着劳动分工在地区间的不断分化,产业专业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地区专业化,具体是指特定地区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利用生产某种产品的特有优势,大规模发展相关产业,将产品销往区外,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
通常利用区位熵指数来判断一个地区是否形成了专业化的产业部门。区位熵指数又称作专门化率指数,是测度某一产业在某一地区发展的专业化程度的一种方法,其测度是通过比较某行业在某地区产值比重与该行业在高层次区域产值所占的比重来衡量该产业的静态集聚程度。通过计算并比较某一地区主导产业的区位熵,可以发现该地区相对于高层次区域具有相对规模优势的产业,其专门化程度可以用指数的大小来衡量。
当区位熵指数等于1时,表明一个地区的某个行业的发展程度相当于研究区域同类行业的平均水平;当区位熵指数大于1时,表明一个地区的某个行业的发展程度高于研究区域同类行业的平均水平,具备相对规模优势;当区位熵指数小于1时,表明一个地区的某个行业的发展程度低于研究区域同类行业的平均水平,不具备相对规模优势。LQ值即区位熵指数越大,说明该地区该行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其相对规模优势越明显。
产业扩散为各个部门的产出在空间上的相对变化,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产业或者企业空间上的迁移即产业转移所导致的,另一方面可能是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所导致,而不涉及企业空间层面的转移。产业扩散的含义要远远比产业转移更加宽泛,但目前学术界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更加深入。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产业转移。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是由各国在产品生产技术和生产成本上存在的差异造成的。比较优势除了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外,还包括要素禀赋优势。各个国家依据本国的要素禀赋生产产品,形成了不同的劳动分工,从而产生了国际贸易。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学者们相继提出了雁型模式、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等。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博士提出了“雁型模式”。他认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由于经济和技术落后,不得不从发达国家进口某些工业品,并向发达国家开放市场。当发展中国家逐步具备了这些工业品的生产条件时,依靠国内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该工业产品逐渐占领国内市场,并最终实现出口。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在1966年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当产品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阶段时,产业的发展主要是由技术来驱动的,所以在这两个阶段将产品安排在国内生产是最为有利的。而当产品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时,生产产品的相关技术已经扩散,市场竞争也逐渐加剧,这两个阶段适合将产业转移至后发展国家,这样就可以规避本国在产品生产方面存在的一些劣势。
克鲁默和海特提出了区域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这一理论是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根据该理论,产业结构的状况决定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产业结构与地区的主导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密切相关。创新活动决定地区发展的梯度水平,如果主导产业部门正处于创新初期阶段,表明这一地区是极其具有发展潜力的,因此该地区被划分为高梯度地区,反之,则列入中低梯度地区。根据这一理论,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存在如下规律:由于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资源要素禀赋等条件各不相同,存在着梯度差异,产业首先会在高梯度地区获得发展,随后逐步向中低梯度地区转移。
基于新经济地理的产业扩散。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一文中,初步阐述了新经济地理理论,之后在其他研究成果中又对其进一步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完善了相关的理论体系。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假设条件为不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报酬递增,该理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既可以分析国与国之间产业转移问题,也可以分析不同地区之间产业扩散问题。
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减少生产成本等原因,产业选择在某地聚集,但任何产业聚集都不是无限的,随着集聚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也会日益激烈,生产成本也反而上升,此时就会产生拥挤效应,使产业发生空间上的扩散,从而降低了产业的集聚水平。
企业之间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的抗衡决定了产业是集聚还是扩散,当企业的生产成本、贸易成本等较高时,企业无法实现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来获得规模经济,此时企业之间的离心力大于向心力。而当集聚能够降低企业的各类成本,并且能够实现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生产并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时,企业之间的向心力就会很大,会吸引更多的企业集聚。随着集聚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本地要素需求增加、价格上涨,若所需要的要素能够从别的地区调入或流入,那么产业的集聚水平还会进一步提升,反之则会发生产业的跨区域调整,即发生产业扩散。
- 标签:产业分类的概念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
产业布局中产业集群和产业扩散理论和分类有哪些?
产业布局或者说是产业规划,是从整体上对产业进行布置和规划,使产业在某国或某一地区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组合的一种经济现象…
-
21世纪以来印度经济结构经过了怎样的演化过程
印度政府通常采用以下途径促进国内的消费支出:一是通过宣传改变国民消费观念;二是放宽银行管制,增加消费信贷服务;三是通过各种途…
- 【全球报告】全球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研究:2012-2016
- 【产经】三次产业分类法是谁发明的你造吗?
- 环保行业定义及分类分析 - 环保行业
- 哪些板块资金净流入?
- 文化产业链(文化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