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理论)
引言
全球价值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投资乘数理论,投资乘数理论是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基础,首次出现在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后来经济学家Fritz Marchlup等将这一原理引入到国际贸易领域,阐释了对外贸易、劳动力市场就业、国民收入之间的影响机制。
在对外贸易中获利能够使劳动力市场就业总量以及国民收入增长数倍,具体来看一国的贸易出口会增加一国的贸易利得,当本国的出口增加时,获得的收益也随之增加进而带来消费水平的提高。
新的消费水平又会进一步刺激生产进而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劳动市场就业,具体到整个产业以及单个部门都适用,这样出口的获利经过几轮循环之后就会带来劳动力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倍数增长。
一国的贸易进口会减少一国的贸易利得,会引起消费水平下降和部门生产萎缩,进而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收入不断降低会加剧消费水平的降低带来进一步的生产萎缩和失业。
因此,只有当一国某行业出口大于进口,才能带来劳动力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以上为该理论的实际内涵。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也有着一定的缺陷。
假设世界进口总值固定不变,一国想要继续扩大本国的出口份额就意味着别国出口份额的减少,在产品同质的情况下只能通过降低价格实现,但是产品价格的下降会使得企业因利润下降而缩减产量,这就意味着只有在世界进口总值持续增加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通过扩大出口来拉动国民收入和就业数量的增加。
另外,当国内处于充分就业水平时,出口的增加将导致市场的需求超出国内企业供给能力的情况出现,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产业结构的升级
参与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针对那些还未参与全球价值链或参与程度较低的行业,第二部分是已经融入到全球价值链生产当中的企业继续谋求生产长度向两端延伸或地位的提升。
对于第一种情况而言多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或者部分国家全球价值链参与度较低的产业,这些国家和产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初期并不具备强竞争力,只能通过接受其他国家淘汰的落后产业或生产环节来不断完善自己产业结构。
中国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初期也是通过接受对外直接投资和其他国家的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实现,企业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学习和示范经验分享价值链收益,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在国内迅速建立起配套的产业集群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在这一过程中会持续增加对国内劳动力的需求进而促进就业。
第二种情况则与当前中国多数制造业行业的处境较为相似,对于已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产业来说,由于生产研发及终端销售等高利润环节由发达国家控制,如果不能进一步谋求向价值链两端延伸或者地位的攀升则很有可能长期处于低端锁定的局面,不仅从全球价值链中获取的收益会大打折扣还要面临其他国家的替代冲击。
目前许多加工贸易企业逐步转移到劳动力价格更加低廉的东南亚地区生产,这会直接冲击国内的中低技能劳动力就业。
规模效应及替代效应
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平均要素投入随产出的增加而降低,规模效应既有内在的表现也有外在的表现,内在表现为国内生产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自身规模的扩大而降低,外在表现为平均成本随着整个行业规模的扩大而降低。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一国某部门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过程中不断拓宽在国内生产的全球价值链条,扩大单个企业和整个行业的规模,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我国目前部分行业主要通过加工贸易的形式参与全球价值链,进口中间品在国内加工后再出口,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规模效应的产生,国内的生产链条得以延长,部门的出口规模也越来越大,创造的劳动力岗位和劳动需求也随之增加。
替代效应是指一国某部门在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会增加对外国中间品的进口需求,产生的进口会对国内的相关产业形成替代效果,进而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替代效应可以从替代国和被替代国两个角度来看,替代效应往往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开始不断扩展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选择成本,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种方式使用的某种资源,它所能生产的价值就是选择成本,也可以称之为机会成本。
一国生产被替代大致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劳动力和资源产业方面丧失竞争力让位于成本更低的低价值链参与水平国家,另一种是自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水平低,进口外国中间品的成本要远低于自产或关键中间品不能够进行自产。
从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现状来看这两种情况都在发生,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初期拥有丰裕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这个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环节的分割性也越来越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将一些传统制造产业的加工装配环节转移到国外生产的要求
越来越迫切,我国凭借着成本优势和优惠政策加持自然成为了理想的产业接受国,这时欧美国家的相关中间品进口就对国内的非熟练劳动力产生了替代效果,在欧美日等国家去工业化的过程中制造业就业比重也在逐年降低。
我国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方面的竞争优势不足以弥补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竞争的劣势。由于缺少对关键环节的把控存在卡脖子环节,在技术密集型越高的产业我国需要进口的中间品的价值也越来越高。
中美贸易战期间美国通过限制对我国芯片的出口给我国手机、汽车等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对于生产环节分离性强、附加值低的中低技术行业往往会将相关生产环节转移到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与我国相比在劳动力成本方能存在着绝对优势,产业的转移和中间品进口的增多会导致国内就业岗位的减少。
技术的转移
技术转移是指某项技术从起源地转移到其他地域的过程,技术转移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例如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建立战略联盟、产学研结合等等。
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在生产和管理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效果,发展中国家在承接产业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发达国家成熟的技术。跨国公司是技术转移的主力军,跨国公司掌握着完整的产品生产链条,能够根据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合理安排生产布局。
跨国公司在本地化的过程中会逐步向当地企业让渡部分技术,这会提高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为了进一步节约生产成本会尽可能将更多生产环节转移到该国,本地企业能够学习到从生产到管理到技术开发等一整套技术流程,这样一来企业的生产规模会进一步扩大,需要新的劳动要素投入与生产结合,进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
通过产业间的关联效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形成集聚,也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但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传入会对产业接受国原有的产业结构产生新的挑战,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也会逐步增强,这个过程中会减少对国内低技能劳动者的需求。
A股不是实物股票,以无纸化电子记账,实行“T+1”交割制度,有涨跌幅(10%)限制。
跨国公司在本地化的过程中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并且会尽可能多的雇佣当地的劳动力,如果现有劳动力的素质不能够满足其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跨国公司会对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经过培训后的员工也能够进一步发挥示范作用,提高国内就业水平。
产业关联的效应
产业关联是指某一产业在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经济活动能够对前后向关联和其他部门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在此定义的基础上可以将产业关联效应分为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
前向关联效应是指通过前向联系对上游的企业产生影响,上游企业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主要负责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这种产品本身并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如果上游企业生产的产品与进口中间品为替代关系,那么技术水平更高、生产成本更低的进口中间品很容易取代上游企业生产的产品,会造成相关企业生产萎缩,进而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
后向关联效应是指因某一产业的发展对下游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加工和组装进口中间产品需要投入新的生产要素来匹配产业发展,从而刺激国内进口中间品互补产业和投入要素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结语
总的来说,如果上游企业生产的产品与进口中间品为互补关系,那么随着进口中间品的增多对互补产品的需求也会增多,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也会进一步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
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数量。
- 标签: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
产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理论)
引言 全球价值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要知…
-
产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视角下城市会展业发展模式研究)
来源:【红星新闻网】 在科学施策防控疫情的背景下,成都会展业正恢复活力。6月15日,记者从成都市博览局获悉,中国(成都)会展产…
- 创意产业园时代影城(番禺大道时代创意产业园)
- 产业升级(产业升级的原因和意义)
- 产业资本(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 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投资项目)
- 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