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产业

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出台:聚焦四大重点领域和支柱产业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8-2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出台:聚焦四大重点领域和支柱产业

  5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

  “生物经济”写入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

  但是,“生物经济”的具体内涵缺乏官方说明。5月10日《规划》的对外发布,明确生物经济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进步为动力,以保护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为基础,以广泛深度融合医药、健康、农业、林业、能源、环保、材料等产业为特征。

  5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了发布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的考虑。

  王翔表示,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尚属空白。《规划》能系统推进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向国民经济的医药、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领域广泛渗透,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当前正值生物经济发展与全球生物技术和产业变革重大交汇期,生物经济作为我国科技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将为应对生命健康、气候变化、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重大挑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另外,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更新速度快、迭代周期短,对相关技术评审和产品准入等政策提出新要求。王翔表示,《规划》旨在遵循生物科技发展规律,从行业准入、市场应用、知识产权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构建良好创新生态。

  此外,生物经济五年规划的提出,还将服务于“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需要。生物安全已普遍成为大国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2020年10月份我国首部《生物安全法》颁布实施。《规划》提出,集约化建设生物安全基础设施,加强运行的全维防护和废弃物安全处置,提升生物安全科研和生产保障能力等。

  近年来,我国生物经济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比如,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料药出口国、第二大药品和医疗器械消费市场。2021年我国医药工业实现营业收入约3.37万亿元,同比增长18.7%,增速创近5年来新高;实现利润总额约7088亿元,累计同比增长67.3%;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1%,比重持续上升。近年来,科创板上市企业中生物企业占比达到三分之一,“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8%。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涛表示,生命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对生物大分子和基因的研究进入精准调控阶段,从认识生命、改造生命走向合成生命、设计生命。近年来,主要国家围绕基因组学、脑与认知科学、合成生物学、精准医疗、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生物育种、生物质能源、生物安全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主要国家政府和各大生物医药企业都加大了在生物安全、疫苗和药物研发等方面的投入,客观上推动生物经济进入加速发展期。

  徐涛指出,面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以及人类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生命健康的更高要求,各国围绕生物经济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只有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更好掌握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原创方法,才能推动我国生物经济由大转强。

  比如,顺应“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重点围绕药品、疫苗、先进诊疗技术和装备、生物医用材料、精准医疗、检验检测及生物康养等方向,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药品监管科学研究,增强生物医药高端产品及设备供应链保障水平,有力支撑疾病防控救治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等。

  比如,顺应“解决温饱”转向“营养多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农业现代化的生物农业,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更高层次的新期待。重点围绕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等方向,推出一批新一代农业生物产品,建立生物农业示范推广体系,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产业体系, 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居民消费升级和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规划》还明确了生物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加快生物技术广泛赋能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促进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生物产业多样化水平。

  比如,加快生物技术赋能健康产业。将着重三方面工作:推动基因检测、生物遗传等先进技术与疾病预防深度融合,加快疫苗研发生产技术迭代升级,助力疾病早期预防;推动生物技术与精密机械、新型材料、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融合创新,提升疾病诊断能力;推动基因组编辑、微流控芯片、细胞制备自动化等先进技术与生物药研发融合,提高临床医疗水平。

  比如,加快信息技术赋能生物信息产业。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生物医学和健康大数据资源,发展智能辅助决策知识模型和算法,辅助个性化新药研发;利用5G、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实现药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卫生健康大数据在医学科研、教育培训、临床诊疗、产品研发、行业治理、医保支付等方面的应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周健在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下一步,将全面提高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包括,加强前沿和原始创新领域布局,从“跟随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迈进,鼓励产学研医深度融合,推动一批新药、新型医疗器械研发和产业化,力争在部分领域实现“并跑”乃至“领跑”;实施医药领航企业培育工程,结合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实施,支持大型企业实施创新转型,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一批国际化程度高、全球布局发展的大型制药公司等。

  徐涛表示,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强化不同学科间交叉融合,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为解决生物经济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学科基础与人才支撑。顺应新科技和科研范式转型趋势,强化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材料技术、先进制造等新兴技术领域的融合创新。

  《规划》提出,建设生物经济创新发展高地。引导创新资源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发展,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世界级龙头企业。发挥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地区生物产业体系完备、科研基础扎实、医疗资源丰富、国际化程度较高等优势,集中力量组织实施重点产业专项提升行动,先行先试改革举措,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经济创新极和生物产业创新高地。

  数据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为我国生物经济创新高地,约80%上市企业、90%国家一类新药、85%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产品,来自这些区域。

  《规划》提出,拟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以城市为载体布局建设生物经济先导区,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和改革试点,引领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壮大。生物经济先导区重点是探索构建适应生物经济时代的前瞻性制度框架和政策实施体系,集中建设凝聚高层次人才、实现创新突破的科技与产业创新平台,通过合作园区、离岸科技孵化器等方式深化国际合作。

  2021年11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三位研究员合作完成的《面向2035的中国生物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对外发表。该文指出,要为生物科技带来新的可能性留足发展空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着眼于前沿生物技术的颠覆性创新方向,积极探索合成生物、生物计算、脑科学等交叉融合方向的“无人区”领域,坚持原创导向,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构建“领跑型”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实施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力度,在遵循伦理道德前提下支持自由探索,营造有利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政策环境,抢占先机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支撑创新型国家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进先导区建设,旨在探索形成适应生物经济创新发展的制度体系。

  徐涛表示,结合生物领域创新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等特点,积极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探索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生命健康领域人才评价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促进科研成果加快转化。大力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依托新型研发机构探索更加灵活的科研管理和组织机制,推动研究与临床、研究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创新资源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自由有序流动。深入推进药品临床审评、上市审批和临床试验管理、医保等制约生物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更加包容审慎的适应性监管体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五大产业是哪五大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