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品牌  汽车

“Mi Car”尘埃落定,小米为什么必须造车?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4-0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骆雅婷

近日有关于骆雅婷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骆雅婷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骆雅婷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骆雅婷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骆雅婷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经过多次辟谣,小米造车终于尘埃落定。

3月30日晚,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将成立全资子公司,进军智能电动车市场,首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未来十年投资额达1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56.6亿元),并由小米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亲自带队。

早在26日,就有消息传出小米将联合长城汽车造车,当日小米市值飙升至500亿港元,长城汽车涨停。不过,小米集团总办副主任徐洁云针对此消息在微博回应称:“完全是扯淡的假新闻。”

实际上,包括腾讯、阿里、百度在内的互联网巨头早已先行入局,其中百度与吉利合作的集度品牌首款车型最迟将于2024年推向市场。在新一轮造车运动中,相比其它“门外汉”入局的时间点,小米的步子并不算快。

为什么选择在该节点造车?

昨晚发布会上,雷军表示直到今年1月15日,才应董事会要求开始认真研究电动车行业,在过去的75天里,经历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并与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深度交流,进行了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及两次正式的董事会。

实际在2013年,雷军就对特斯拉表示出强烈兴趣,并专程拜访过马斯克。此前小米还间接或直接投资过小鹏汽车等造车新势力,2019年11月在小鹏汽车C轮融资中,雷军通过旗下的Fast Pace Limited公司投资了 5000 万美元,有着充分的前期调研。另外,前期包括蔚来、小鹏、理想在内的新势力车企已“摸完河下之石”,很多技术路线都已经清晰,雷军自然很清楚造车门槛,也希望借助造车来撬动资本市场。

要知道,2012年小米公司估值40亿美元时,特斯拉市值始终在20亿美元徘徊。而今天,特斯拉市值已超过了6100亿美元,截止发稿,小米集团市值为6464亿港元(约831亿美元)。

还有一点,眼下消费电子增速正在放缓。

尽管在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以4330万台的出货量和11.2%的市场份额排在全球第三位,但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预测,在出货量及出货规模方面,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金额从2020年到202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4.31%,此境之下,面对触手可及的天花板,小米自然需要新的更具资本“引力”的增长点。

押宝智能的小米汽车意欲何为?

此前中信证券预计,随着电动化逐渐成熟,智能化进入加速期,未来智能电动车市场规模将持续高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的销售规模将达到700万辆,渗透率达20.4%。

根据小米公布的专利信息,大多围绕智能座舱、行车安全而来。作为新入局的科技企业,小米的优势在于生态建设,即借助智能汽车,基于现有的软件优势,开启设备协同。过去11年,小米从智能手机到智能语音,再到万物智联,已经逐渐构建起自己的庞大物联网生态体系。而在2018年,雷军就宣布小米的万物智联平台已超越谷歌及苹果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物联网平台。

汽车作为万物互联的重要一环,小米造车的目的就是为了打通用户智能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让小米的物联网融入到用户的生活中。此前雷军也直言道,只有自己造车,才能够真正的打通手机和全生态链,才能给用户更完整的生态体验。

首款车型售价一定具备高性价比?

相比百度、华为、阿里等科技企业及蔚来、小鹏这些新势力品牌,作为新入局者,小米在“三电系统”及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上并不具备绝对优势,首款产品冲击高端可能性不大,而且新车作为小米物联网中重要移动终端,想要形成更完整的生态链,售价自然不会过高。

不过,小米也需要借助造车拔高品牌形象,获得资本市场青睐。以手机产品举例,小米“高性价”的品牌形象起始于小米手机1的1999元,而现在这部分内容更多是由子品牌Redmi承托。比如刚刚发布的小米11 Ultra售价达到5999元,小米还是想借数字主线产品发力高端,但比起苹果、华为的竞品机型还是要便宜不少。首款汽车产品思路大体如此,虽然它的售价应该不会很低,但在同价位中一定很具性价比。

3月31日平安证券研报指出,小米造车优势显著,过去雷军率领的小米在手机和智能家居领域已获得成功经验,预计小米会推出售价20万元以内的极具性价比的车型。

发布会上,雷军称深知汽车行业的潜在风险,汽车动辄就需上百亿的投资规模,且要三到五年才能见效,但是他也表示小米亏的起,无论是1080亿元的现金余额,10000多人的研发团队,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还是较为完整智能生态,这些都是小米造车的重要支撑。

不过,造车不同于手机,智能不是最重要维度,砸下重金也未必能激出更大市场水花,这里有太多前车之鉴。况且,市场竞争加剧的今天,错过市场前期“红利”的小米此刻入局,并未讲清楚要如何造车,资本市场的“引力”或许才是雷军亲自下场的根本原因,而在新一轮造车中,小米肯定不会是最后一家宣布造车的科技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