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重构与价值创新的时代来临了
经过两三个月的时间,很多线上模式快速被消费者习惯,比如云上课、云开会、云上市等。哪怕疫情完全结束,已经被培养起来的习惯与观念仍然会保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间接影响着我们今后的消费行为。大家在疫情期间对经济状况的担忧,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理念。虽然高端消费需求仍然会存在,但是疫情会让很多人更愿意选择性价比高的商品。
消费端倒逼产业端,更适应变化的产业和企业会产生与崛起。疫情后,新的消费行为与观念会让消费场景发生变化,比如社区商圈的崛起与线上场景的优化。我们会比之前更能适应线上,高性价比的产品也会更受欢迎。
疫情暴发时间是2019年末2020年初,“95后”“00后”开始成为主流消费群体。他们没有特别突出的经济能力,也没有强烈的储蓄观念,但他们更注重个人需求和自我满足。主流消费群体的更换会让小众产品大放异彩、大众品类也会有更多的价值创新。疫情的出现,加速了这一消费趋势的演变。
再加上购物中心等渠道的普及,以及小区等商圈的便捷化,越来越多的主流年轻消费群体愿意去逛这些商圈。餐饮品牌的年轻化已是必然趋势—不只是满足年轻群体,还意味着品牌要跟着时代而迭代,哪怕你的顾客是中老年群体,他们也喜欢保持创新的品牌。
现在去餐厅吃饭,看大众点评、抢美团套餐、扫码点餐、微信/支付宝支付等行为,已经是很普遍的消费习惯了。技术驱动社会变化,技术也是商业变化的重要底层结构之一,技术的发展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就是顾客消费行为的可量化、可测化。不只是电商才能看到用户的消费数据,线下实体店也可以。比如客单价、所点菜品、消费频次等数据信息。
数据本身没有价值,洞察数据规律才有价值。真实的消费数据对企业的经营指导、科学决策意义非凡。企业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数据和需求洞察去改进产品、模式等,实现更好的增长。而对于餐饮产业端,技术会加持产品标准化、中央厨房模式等,降低整体的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这次疫情之所以能够催生一大批线上模式,离不开技术基础的发展。疫情过后,更是要重视数据与技术带来的变化。
2013—2015年,是资本疯狂投资餐饮行业的时期。雕爷牛腩、黄太吉、伏牛堂、遇见小面等,打着互联网+餐饮的概念,受到很多资本的追捧,而资本也生怕错过“时代”的风口,纷纷拥入餐饮行业。但众多餐饮商家面临房租高、人力成本高、食材成本高、毛利低的“三高一低”困境,最终存活下来的餐饮企业并不多。资本也开始发现餐饮并不像他们想的那样容易,投资回报周期也并不短。现在如果你说餐饮项目需要超过3年才能收回投资额,很多人就不敢碰了。
疫情的暴发造成大量餐饮企业倒闭,一些企业运营结构本来就很重的品牌更是受到重大打击。这时,很多资本开始冷静下来,更加理性。对餐饮的商业模式与投资热度也有了更多客观考虑。
当然,疫情不只是改变了一些商业模式,也加速了一些商业模式的发展,比如垂直化直播卖货、品牌加盟模式等。
社区离主流消费群体更近,而且用户群体更稳定。疫情中,大家也感受到去社区店就餐、购物的便利性,不用跑到人群聚集的商超等地方。很多社区餐饮店比商超的餐饮恢复得更快。加上这几年,社区的商业服务也在逐渐多元化和全面化,疫情更是培养了这种认知与消费习惯。
所以,之前开店是到街边,现在普遍到购物中心,未来可能会逐渐在社区布局。因为距离用户比较近,就会有更多消费需求的可能性。比如下班途中在手机上点好,到了社区店就可以取。尤其是满足饱腹需求的快餐等刚需、高频品类,未来品牌连锁化会越来越多。社区是一个新的消费场景与投资渠道。
性价比并不代表低价,而是顾客花同样的钱,得到更高的价值与体验。口味相差不大的两家店,如果在店面环境、卫生状况方面有着明显差异,顾客会优先选择哪家不言而喻。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很多企业做不到。为什么?
成本。这种体验的提升,一般都会导致成本的上升。但顾客确实有这种需求存在。这里可以通过模式与成本上的重构,在顾客感知不强的方面减少投入,在顾客感知强的地方重点投入。这样就可以让顾客花同样的钱,得到更好的体验与价值感知,企业也能赚钱。
一个品类能不能大众化,大众对该品类的认知很重要。随着交通的便利和信息交流的化,哪怕在西北一个小山村里,也能知道重庆火锅,也能知道李佳琦。加上购物中心等渠道的崛起和供应链等的标准化,云南菜、西北菜、东北菜、湘菜等各种区域菜系和品类得以走向全国各地。
疫情催生了更多消费场景,区域小众化品类会越来越多。一二线城市的人融,也让各种小众品类得以有足够的需求量,实现赢利。但不要以为所有小众品类都有机会。要评测品类在该商圈的潜在需求量,判断其能否支撑单店盈利。
餐饮是一个体验驱动的行业,线下的体验始终是线上难以替代的。但线上线下不是隔离的关系,而是融合互补的关系。就像现在去吃饭,我先通过大众点评选择某家店,线下吃完饭,再用手机支付,随后再发条朋友圈—你说,这顿饭,是线上部分多还是线下多?
疫情中,线上外卖和线上购物的消费习惯也更加成熟。便捷的物流和各种保鲜技术,都加速了餐饮食品线上零售化的趋势。比如海底捞推出的自嗨速食火锅、霸蛮米粉(原来的伏牛堂)推出的米粉零售。小门店也同样可以,比如一些门店自制的辣椒酱等,作为辅料的同时也会零售。
餐饮食品化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增加一些营业收入(有些零售占比非常低),还是为了增加品牌与顾客的连接。因为顾客不可能天天到你的店里吃饭,但是如果你品牌/门店下的一些相关零售食品可以放在顾客家里,这就增加了露出的时间和机会,就相当于在天天给品牌做广告,在提醒顾客记得品牌、选择品牌。
但也不要为了零售化而零售化。餐饮零售化建立在顾客对品牌或门店的认可基础上,如果店内的菜品都还没做好,体验也不好,还想靠零售化的方式增加营业额—这就是本末倒置。
表现在私域流量的建立与顾客关系的管理维护上。面对疫情,提前把顾客留在自己手里的商家就非常具有优势,通过向顾客零售菜品和外卖等方式,降低了不少损失。大品牌通常都会把顾客留在自己的平台上(公众号、小程序等)。中小餐饮企业也要绑定长期用户,比如在微信或其他平台上。抓在自己手上并且运营好的顾客,才是真的流量。将顾客留存在自己的线上渠道的同时,也要注重让消费行为数据可量化和可测化,方便更好地了解顾客需求,以实现更好的产品迭代和品牌优化。
大店投资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小店,比如特色小吃类的店,还有一些便捷快餐小店等,解决边走边吃的需求,从运营成本、投资、复制加盟等方面来说都更容易。以后品牌会越来越专业化运作,加上中央厨房模式和相关技术等的介入,整个成本会下降、产品标准化会提高,这会使得餐饮的成本结构减轻,投资回报周期更短,也会吸引更多的投资机构。
品牌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象征,中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实力和文化自信,对本土餐饮品牌、餐饮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前吃肯德基、麦当劳是一种时尚行为,现在这种感觉越来越淡了,越来越多的国人回归中餐和中国特色品类。中餐,更适合我们中国人的胃。加上中餐也在不断发展优化,对中餐品牌品类的发展都有正向作用。
而且,国外对中国美食本来就有天然的认知,随着中餐的中央厨房等技术的普及,很多中国餐饮品牌走出国门也比以前更有优势。
最后,疫情造成绝大部分企业与个人的损失与影响已成事实,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转危为机。但是我们还是要复盘,既要抓住适合自己的机会,也要有居安思危的风险预防意识与常态化的应对方案。
- 标签:餐饮店的社会价值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
餐饮重构与价值创新的时代来临了
经过两三个月的时间,很多线上模式快速被消费者习惯,比如云上课、云开会、云上市等…
-
艾媒咨询|2022年中国餐饮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餐饮行业规模为46895亿元,同比增长18.6%,餐饮行业市场规模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 2020年餐饮外卖业市场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疫情影响下餐饮全年收入将下降 短期外
- 中国餐饮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021年餐饮行业消费升级发展前景
- 中快餐饮企业简介
- 韩明:餐饮业将在新发展格局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中快餐饮、益海嘉里两大集团强强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