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品牌  餐饮

野马电池经营业绩坐“过山车” 营业成本存在虚减嫌疑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3-0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野马电池近年来的业绩波动剧烈,存在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其过于依赖海外市场的风险已有所显现。此外,其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真实性还有待考证。

  野马电池主要从事锌锰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9年6月其在上交所披露了招股书,拟登录A股市场。然而,近年来野马电池业绩波动明显,其净利润如同坐过山车,先是惨遭“腰斩”,后又出现反弹;营业收入则先是大幅增长,后又骤然放缓。因此,其不论是在收入方面,还是在利润方面,表现均不稳定。

  此外,野马电池的产品主要面向海外市场,在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背景之下,其主营业务已经受到影响,未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其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还存在诸多疑点,真实性待考。

  经营业绩坐“过山车”

  近年来,野马电池的业绩表现并不稳定,2016年至2018年,其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98亿元、10.78亿元、10.52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1.34亿元、5402.53万元、1.05亿元。其中2017年和2018年营收增速分别为20.02%、-2.4%;净利润增速分别-59.69%、94.13%。由此不难看出,其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均有较大波动,并且收入和利润增长变化情况并不匹配,其中2017年表现为增收不增利,2018年则在营收下滑的情况下利润大增,显得异常。

  详细分析野马电池经营数据不难发现,其2017年营业收入增加了1.8亿元,而营业成本却上涨了1.94亿元,进而使得其毛利率下滑了5.48个百分点。其营业成本的增长则是缘于原材料提价,其产生的锌锰电池对于原材料耗用量较大,报告期内,原材料占营业成本的比重在7成以上,因此对于材料价格的变动较为敏感,这也就意味着其经营业绩受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

  同时,野马电池的期间费用也吞噬了其大量利润,2017年其销售期间费用率由上年的9.54%增长至13.12%,提高了3.58个百分点。正是因为对期间费用的把控不足,导致其2017年净利润大幅缩水。2018年虽然期间费用有所下降,但净利润仍未达到此前水平,与2016年相比仍有差距。

  患上“依赖症”

  在野马电池并不稳定的经营业绩之下,还存在着多项“依赖症”,而这些经营依赖行为恐将成为其日后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作为锌锰电池生产商,野马电池并不被大众所熟知,主要原因在于其主攻境外市场。招股书显示,2016年至2018年其境外销售收入占比分别高达73.68%、86.98%、85.41%,可见,其七八成的收入均来自海外。反观其境内收入,2016年仅占营业收入的26.32%,2017年和2018年该比例进一步下降至13.02%和14.59%。国内市场销售收入的大幅收缩,说明其愈发依赖境外市场。

  出口业务的好处在于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比如野马电池出口锌锰电池就能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的优惠。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其收到的出口退税额分别为5259.93万元、1亿元和9506.76万元,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高达33.20%、167.71%和76.14%。出口退税严重影响着其业绩水平,个别年份出口退税额甚至远超其利润总额,这也就意味着野马电池存在对出口退税政策的严重依赖,若未来增值税出口退税优惠政策发生不利变化,退税额减少,野马电池的业绩恐怕将深受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野马电池出口业务中,有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于美国市场,报告期内,在美国市场实现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62亿元、2.78亿元、3.03亿元,占各年营业收入比重达29.19%、25.80%和28.79%。然而,由于贸易问题的升级,野马电池的业务已经受到影响,其主要出口产品就包含在美国加征关税的清单里。2018年9月18日,美国政府宣布于当年9月24日起对包含锌锰电池在内的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次年5月10日又将该部分产品关税税率提高至25%。

  美国加征关税,无疑加重了野马电池出口产品的成本,很可能会导致订单大量减少,使得其所出口的产品不得不降价销售,以削弱加征关税带来的价格方面的影响,这将对其境外市场收入规模和盈利能力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

  此外,在出口销售模式上,野马电池主要向家乐福、乐购、松下、飞利浦、迪卡侬、麦德龙等连锁企业、电子设备生产厂商和贸易商等客户贴牌销售,这就使得其自有品牌在终端消费市场知名度较低。对此,野马电池在招股书中坦言,出口电池大多必须依托国外品牌,以贴牌销售为主,致使盈利水平较低,从长远看,没有自主品牌,也为持续稳定发展带来隐患。同时,随着日本、欧美电池转移的步伐减缓,国内中低端锌锰电池企业为了生存,必然加剧价格竞争,从而影响整体发展。

  在销售客户方面,野马电池的客户集中度也偏高,报告期内,其前五名客户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55.06%、47.83%、46.37%,这方面的依赖使得其在对大客户的话语权较低,另外受到大客户经营政策变化的影响也较大,一旦大客户订单减少,将对其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采购勾稽异常

  野马电池不仅在经营层面存在诸多的风险,并且核算其财务数据,还发现其中存在巨额的勾稽差异,招股书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待考。

  招股书显示,野马电池2017年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为3.06亿元(如表1),占采购总额的比重为38.96%,可推算出采购总额为7.85亿元。考虑到当年17%的增值税税率,可估算出其含税采购金额约为9.19亿元。根据财务勾稽关系,该部分采购金额应体现为相关现金流的流出及经营性债务的增减。

  2017年野马电池“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金额为9.03亿元,剔除预付款项减少额30.83万元影响后,与含税采购总额9.19亿元相勾稽,则相较含税采购总额少了1540.04万元,理论上该金额应该体现为经营性负债的增加。

  可事实上,野马电池2017年末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分别为9187.19万元、1.7亿元,两项共计2.6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6062.41万元。而该金额较理论应增加额1540.04万元多出了4522.37万元。这意味着野马电池当年有相同金额的负债,并没有相关采购数据的支撑。

  那么这多出的数千万元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需要公司给出合理解释。

  营业成本或存虚减

  将野马电池的采购数据与营业成本及存货相勾稽时,仍发现存在巨额差异。

  2018年野马电池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为2.7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比重为37.93%,由此推算出全年采购金额约7.28亿元,扣除能源采购金额690.69万元后,与材料相关的采购金额约7.21亿元。

  同期其主营业务成本为8.18亿元(如表2),而其招股书中披露,2018年其原材料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为73.4%,由此可以计算出其成本中原材料金额约6.01亿元。与材料采购金额相较,少了1.2亿元。这也就表明本期生产并未将采购的原材料全部耗尽,部分结余将留存在存货中,体现为野马电池存货相关项目的增加。

  2018年和2017年其存货账面余额分别为1.56亿元和1.65亿元,相比之下,其2018年的存货金额减少了861.48万元,这显然与上文中我们核算出的1.2亿元理论应新增金额相左,一增一减下,两者相差了1.29亿元。那么出现如此巨额的差异又是什么原因所致呢?

  实际上,在对野马电池2017年的采购与营业相关数据进行核算时,我们发现其中也存在巨额差异。

  2017年其主营业务成本金额为8.68亿元,其中原材料所占比例为73.35%,由此可以核算出其当年材料成本金额为6.37亿元。而当年该公司的采购总额为7.85亿元,扣除735.50万元的能源费用后,则材料采购金额为7.78亿元。其中材料采购相较材料成本多出1.41亿元,理论上应当导致其存货有相同规模或者更高金额的增加,然而从其存货账面余额数据来看,其当年仅增加了2001.71万元,相较理论金额仍然存在1.25亿元的差距。

  分析出现如此巨额差异的原因,倘若野马电池披露的采购及存货数据无误的话,那么就不排除其营业成本存在虚减的嫌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