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礼品玩具

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扩容 农商银行纳入试点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2-0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近日有消息称央行等监管部门启动第三轮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20余家银行入围,除部分城商银行外,多家农商银行首次入围。相比2016年和2017年两轮试点,此次试点新增银行数量将创新高。

  经济下行压力下,地方银行不良压力持续上升,不良“出表”需求旺盛。业内人士透露,尽管银行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需求较高,但实际发行数量并未达预期,主要是底层资产单一且很多资产难以达到入池标准,同时受发行综合成本偏高、投资者热情偏低等综合因素影响,导致实际发行量较少。

  业内分析认为,此次将部分农商行纳入试点范围,也是希望通过证券化缓解地方银行不良压力,刺激地方银行对地方企业的信贷投放;不过地方银行对公不良资产风险相对更高,投资者对回收率和未来价格预期不看好,发行情况并不乐观。

  农商银行纳入试点

  近日有消息称,央行等监管部门近期召集银行等金融机构开会,将启动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第三批试点,除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邮储银行、进出口银行、渣打银行(中国)外,还包括贵阳银行、东莞银行、重庆农商行等多家地方银行,试点金融机构达20余家。

  这也是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以来,监管进行第三轮试点扩容。

  2016年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启动,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和招行六家银行入围,试点总额度为500亿元。此后,监管部门启动第二轮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增加国开行、8家股份制银行和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和杭州银行等3家城商行。

  此次监管将启动第三轮试点扩容,除部分城商银行外,还首次纳入重庆农商行、顺德农商行、广州农商行、深圳农商行等多家农村商业银行。

  从行业来看,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就是银行将一部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经过一定的组合,使这组资产具有比较稳定的现金流,再经过提高信用,从而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流动的标准化证券的过程。通过这一方式,银行可以将不良贷款进行市场化、批量化、透明化处理,不仅可以压降表内不良贷款规模,还可以快速回笼资金。

  随着经济下行和企业信用风险持续暴露,各商业银行不良压力上升,不良资产证券化成为银行处置不良、盘活存量的新工具。

  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可分为表内消化和出表两种。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熊启跃认为,现在各商业银行尤其中小银行化解不良的压力持续增加,特别是银行利润下滑后影响拨备,表内直接处置不良的方式难以满足需求,通过证券化手段可以快速有效地缓解不良压力。“且资本工具主要依靠发行人主体的信用,而资产证券化则是依靠底层资产的信用,这也意味着即使资质相对弱的银行,只要底层资产较好依然可以获得市场认可。”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李奇霖表示,近年来很多地方银行规模扩张太快,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风险不断暴露,导致中小银行不良压力大,不良“出表”需求旺盛。

  李奇霖表示,监管将地方银行纳入试点,也是希望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银行的不良、资本等监管压力,以刺激地方银行信贷投放,更好地支持地方实体经济。“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中小银行加入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

  与全国性银行相比,地方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更具地方化特点。李奇霖认为,中小地方银行信贷结构有较大差异,信贷客户主要为当地企业,因此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底层资产的地方化特点将更加明显。

  需求大但实际发行少

  某券商机构业务部负责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尽管目前银行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需求非常旺盛,很多地方银行也在进行尝试探索,但真正发行成功的暂时并不太多。

  据了解,2016年、2017年两轮试点的额度分别均为500亿元。据中债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不良贷款ABS发行规模分别为156.10亿元、129.61亿元,其中2017年发行规模同比减少达16.97%。

  2018年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数量和规模大幅上升,但发行金额仍不足200亿元。据中债数据显示,2018年不良贷款ABS发行158.8亿元,同比增长达23%。

  需求旺盛的情况下,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成功发行数量为何较少?

  上述券商机构业务部负责人表示,大部分底层资产不达标,很难通过审核。“此前银行非标业务占比较大,很多不良贷款的底层资产不明晰,不符合入池标准,难以证券化。”

  该负责人还指出,国内银行可做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底层资产主要是对公贷款,以前很多地方银行的风控管理不到位,贷款的抵押物不达标或者持有一些其他并购产品、嵌套等问题,不符合证券化标准。

  某华北地区资管公司不良资产业务总经理告诉记者,现在发行的ABS的底层资产个人业务的居多,如信用卡、按揭等业务,对公业务不良资产占比虽然更大但真正能证券化发行的比较少,尤其农商银行的对公不良贷款,风险相对更高,且很多都不达标,尽管现在监管也在鼓励推动,但目前市场积极性还不是很高。

  熊启跃认为,与国外市场情况不同,国内银行可做不良资产证券化底层资产的主要为对公贷款,比较单一,且一般期限较短,难以满足市场投资的多元化需求。

  除底层资产限制外,综合成本高和投资者热情偏低也是商业银行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少的重要原因。

  某股份制银行投行部业务人士向记者透露,一般能做证券化的不良资产包需要相对分散,但这样也会增加对底层资产的核查成本,加上评估、法律等各种综合因素,使得证券化综合成本偏高。“而且相对物业、租金等有稳定资金流的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市场接受度低,一般很难获得好的发行价格,总体来看收益率不会太高。”

  从发行者角度看,熊启跃也表示,监管对银行还有风险自留的要求,不良资产“出表”后,银行还要自己持有一部分,防止风险扩散。“尽管目前监管对此要求有所放宽,但标准依然相对较高,且考虑到市场认可度等因素,最终银行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并不理想,因此实际发行也会更加谨慎。”

  从投资者角度看,李奇霖认为,投资者一方面对不良资产回收率情况存疑,另一方面对现有形势不确定,如果后续价格不理想很难实现预期收益,限制购买热情。

  熊启跃还指出,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银行是最主要资金来源,但是银行持有这类资产的风险权重很高,且受资本约束,所以更加谨慎。

  李奇霖表示,从监管层面来看,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对比较特殊,非银机构及个人投资者在识别不良资产方面经验不足,限定在银行间市场也是防止风险扩散,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和社会接受度提升,未来也将会慢慢推进,逐步完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