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地产  综合

微医财报的秘密:投建互联网医院,数字资产才是"硬通货"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10-2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近年来,在各项配套政策支持下,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发展迅速。在深化医改进程中尤其是在应对新冠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让互联网+医疗健康业态完成了从"可选项"到"必选项"的一跃,互联网诊疗服务与线下诊疗服务实现了同等待遇,市场迅速井喷。

国家卫健委公开数据显示,自2015年首家互联网医院诞生至今年6月,全国成立的互联网医院数量已超过1600家。作为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基础依托平台,互联网医院在行业的疯狂投资下形成了平台型互联网医院、单体医院互联网医院和合建互联网医院三类模式,互联网医院在数量飞速增长的同时,更是出现了定位模糊、重复建设、功能单一等有待完善的行业性问题。

公众印象中互联网医院像是"飘在空中",而如何落地形成业务和营收规模化仍是行业探索的焦点。在互联网医院建设热潮中,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的微医可以说是最激进者。据媒体报道,微医目前在全国已有31家互联网医院,其中18家成为医保定点机构可实现医保在线结算。

图一:平台型公司投建的互联网医院数量统计(截至2020年底)

为何企业如此热衷于建互联网医院?投建互联网医院是否是个烧钱的营生?建互联网医院与实体医院有何区别?本期产业公司报道聚焦互联网医院业态,以国内建互联网医院"最上头"的微医为例,我们通过微医的招股书,从财务报告和业务章节里窥探互联网医院这门生意。

20亿烧在哪儿了?非资本化的数字医疗"新基建"

烧钱,几乎是所有互联网公司快速扩张的必杀技。不得不说,公众印象中在线问诊、处方、审方、配送这些互联网医院的常见功能,看上去就像随处可见的自来水管一样简单的流程,但其背后的"基础管网"建设还真烧钱。

招股书显示,微医在2018、2019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高达93.4%和71.3%,研发投入几乎与当年营收相当。即使在2020年收入约三倍增长的情况下,上述比例依然超过了18.8%。对比来看,A股上市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前100的公司的这一占比平均数为17%;研发投入占比最高的三个行业:电子、计算机与医药生物行业的这一比例在20%左右,极重视研发的华为公司这一比例约为24%。

深挖微医的会计师报告发现,报告期内的研发开支在会计科目上被一次性记为费用,直接计入营业成本,降低了当期利润,影响了当期的损益,这也形成了其报告期内三年亏损中的大头。

研发投入费用化是稳定的、保守型的公司常用的账务处理方式。微医选择对其研发投入的费用化而非资本化处理,如按10年摊销计,相当于为此后十年每年节约出了2亿的利润空间。而形成对照的是,很多企业往往将研发开支资本化,表面看业绩期内收获了相对漂亮的财务报表,让市场形成盈利能力强的"幻觉",但后续的折旧摊销会让IPO后的财报"持续承压"。

这些钱花在哪儿了?招股书披露,微医的研发投入主要用在了支撑互联网医院建设运营的技术平台和系统构建、产品开发、系统安全保障以及研发人员开支等。以此为支撑,微医在全国20多个地市建了31家互联网医院,其中18家实现了与医保系统的打通。

这些研发投入形成的医疗科技系统和产品等积累,形成了可在未来复用的无形资产,持续推动业务的提效、扩张。微医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搭建起规模化的互联网医院矩阵并得到医保的认可和购买,正是因为其前期巨额投入建设数字医疗平台所积累的能力。高额的研发费用投入到数字医疗"新基建",这些无形资产和系统平台除了能支撑后续的运营外,由于其投入大、积累周期长,也为企业树立了竞争壁垒。

钱花得值么?一家区域互联网医院两年比肩三级医院

招股书显示,微医于2019年在泰安正式落地全国首家慢病互联网医院,至2020年其管理的慢病会员数达14.5万人,以慢病长处方最长2个月计,每人每年至少复诊6次,其年诊疗量近90万人次,已相当于一家大型三级医院的规模,这还不包括其他非慢病患者的日常在线问诊业务。

图2:微医区域互联网医联体模式(摘自德勤中国互联网医院研究报告)

微医较早开始运营的泰安、济南、天津等地互联网医院营收已接近三级医院规模。得益于疫情需求及医联体发展,微医在全国建设的30余家互联网医院得到了快速成长。

图3:微医旗下互联网医院建设运营时间表(来自微医招股书及媒体报道)

一家互联网医院在两年时间业务规模比肩一家三级医院,这与医疗行业内投资建设实体医院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照。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要求,一家实体三级综合医院需要至少需要百亩房屋建设用地,不少于500张床位以及各类必要的大型医疗设备以及检查检验器材等各类配套支出,再加上各类医护人员的人力成本投入,至少需要20到30亿元,比如社会办医的代表北大国际医院,初期投资总额更是超过了45亿,建设周期历时12年。

投资实体医院建设周期长的同时,其运营更是受到区域位置限制,自建专业医疗团队并实现规模化运营门槛极高。而加之建设期巨额资金投资到钢筋水泥和大型医疗器械设备等方面的固定资产,后期运营中每年折旧摊销压力也依然很大,收支平衡更是遥遥无期。

而互联网医院的优势在于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依托一个规模适中的一级医院,借助互联网医院数字平台和相应的技术、服务终端,在一个主平台支撑下连接供给侧和需求侧,在研发高额投入下建设的数字化平台就可以提供全流程的服务支撑,且建设期的一次性投入后期可持续产生收益。

数字产业化:数字医疗新基建是产业"硬通货"

10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会议强调指出,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数字医疗正是充分利用数据这一关键要素,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融入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一条"互联网医院+公立医院协作+区域互联网医联体+打通医保支付"的创新路径正在加速成型。

以微医在天津的实践为例,由天津微医互联网医院牵头,协同全市267家基层医疗机构形成紧密型互联网医联体,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医保"整体打包付费""按人头打包付费"等支付方式,根据医疗健康管理质量,落实"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健康责任机制。

数据要素在促进"生产力"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医疗服务从"价差模式"走向"效差模式"。前者以治病为中心,按项目付费,提供非连续性服务,患者数据散落在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激励主要从药品、耗材供应链"价差"中来;而后者则以健康为中心,按病种/人头付费,医务人员在完整的数字健康画像下,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激励从患者健康水平提升、医疗费用节约的"效差"中来。

从微医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在围绕互联网医院的研发创新上的投入,所带来的增长不仅体现在横向的可复制性上,也体现在纵向的成长性上。可以预见,在国家"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战略下,相较于建设实体医院砌出的"钢筋水泥",互联网医院所积累的"数字资产",更是未来医疗健康产业的"硬通货"。

肉丸动漫 http://www.xinzhiliao.com/sj/dongji/16838.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