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文旅真正有灵魂的文旅有着巨大的能量
《闲话文旅》是新旅界推出的一档栏目,旨在记录文旅从业者对于文旅的感性思索和故事。我们相信文旅作为一种精神消费,不仅仅是商业模式、产品设计、运营效率和投资回报,它更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情怀。不求客观全面,但求有温度的感悟……
3月13日,23个国家部委发布《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到,要重点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丰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改善入境旅游与购物环境,创新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模式。
这不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喊线年起,就多次出台措施,鼓励文旅消费。从历次的举措来看,主要围绕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加强旅游供给侧改革,加强宣传引导和市场监督。客观上看,这些措施对文旅产业的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改善了旅游体验,提升了品质,引导了多样化的供给。
我认为振兴文旅,改善体验固然重要,但长期来看,不断培养和提升游客的文化审美,才是根本的振兴之道,这需要政府、文旅从业者、专家和媒体等共同努力。
目前,游客绝大多数没有文化审美,文旅从业者在文化上也所知甚少。这不是游客和从业者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长期在有“缺陷”的宣传教育下,在功利主义的引导下,我们没有形成对文化和美的深刻认识。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在此我不讨论精确的定义,我认为在文旅范畴内,文化至少有两方面的魅力,可以产生经久不衰的强大吸引力。首先形成某种文化,它的基础是某个思想、某种理论、某种对世界对生活的解释、某个理想或者某种热爱,这种思想和热爱往往能凝聚起一大批人。第二,基于这种思想所生发出来的美学、技艺和工艺,这种美学的生命力甚至可以贯穿古今中外。
举例来说,中国古代先人信奉天圆地方,这是古人肉眼观察得出的印象。躺在空旷的野外躺着观察天空,确实如穹笼覆盖大地。中国古人的这个观念至少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直至清朝时期西方地理科学的传入。基于这一认知,古人认为生活中处处都应遵循天地之道,祭祀天地需要天圆地方,墓葬天圆地方,居所天圆地方,货币天圆地方,日用品工艺品天圆地方,甚至做人也要外圆内方。由此“天圆地方”贯穿中国整个历史,一代代古人围绕这一理念探索“美”的呈现。
现在我们知道世界并非天圆地方,但老祖宗从方圆中发现的优雅和谐的美学范式,却没有过时,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审美体系,已经凝固成为东方审美,让全世界为之着迷,并为今天的生活美学提供设计思路和灵感。
还有一些传统文化理念至今仍未过时,例如儒家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兼济天下”,这些同样延展出一些设计理念和规范。在中国古村古镇里,盖房子需要一套秩序井然的“礼制”,任何一家房子的高度不得超过村里的公共建筑,民居建筑所用的形制、规格和装饰,需要根据主人的身份地位来决定,例如建筑临街的门板窗格,普通村民只能用无装饰的木板,连漆都没有。只有有功名、德高望重的人家才能用雕花、镂空等窗格装饰。哪怕你再有钱,盖房子也不能随心所欲,必须遵守礼制,这甚至不需要强迫,人人自觉的接受、遵守并维护。
如果我们去到保存比较好的传统村镇,能清晰的看到这套礼制,以及这种秩序井然的和谐感。我们能真切体会到,古人的观念里,提倡节俭和节制,打压炫耀和攀比。有钱并不可以为所欲为,有学问、有道德、为集体做贡献的人,才会受到众人的尊敬。这一套价值理念影响下,古人即使是有钱的商人,也自觉形成心怀大众、致力于公共利益做贡献的理念,例如山西乔家大院的富商乔致庸在厅堂内悬挂一幅手书的对联,“具大神通皆济世,是真法力总回春”。可见,在古人看来,再强的能力、再多的钱财,如果不是用于帮助他人,那么你的神通都毫无意义。
遗憾的是,儒家文化这些精华的理念和“礼制美学”,在今天我们并没有很好的继承,不少传统古村镇和仿古文旅小镇,并没有遵照这套礼制,仅以建筑装饰为例,很多文旅项目为了迎合游客对古建筑精致的想象,建筑装饰力求精美华丽,却不知这样丢失了建筑背后的理念和价值观。严整的秩序感没了,古朴、简约和节制的文化氛围没了,为了夺人眼球各地古建筑争相打扮、争奇斗艳,反而成了“有钱可以为所欲为”的现代喧嚣美学。
谈完了文化的思想价值,再来谈谈文化的美。文化的美既能愉悦感官,又能启发内心。目前,国人最需要补齐的就是启发内心的美。
我用两幅画来谈谈什么是启发内心之美。首先是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晚钟》,画中一对农民夫妇在暮色下祷告,背景是明亮的夕阳,远处是一座尖顶教堂,可以想见画名《晚钟》就来那儿。我很喜欢这幅画,一对农民夫妇经历了一天的劳作,听到教堂的晚钟,准备收工回家,回家之前进行例行的祷告。想想看,完成一天的工作准备收工回家,是多么让人心情放松的事;推车和篮子里满载辛苦劳作的收获,是多么让人心里踏实的事;在收获的喜悦和钟声中,履行一个信徒对神的祷告义务,心里充满虔诚和感激;从画面呈现的人物关系来看,这对夫妇虽然贫穷但关系和睦,相互扶持用勤劳的双手养活家庭,这是多么简单质朴的幸福。勤劳、虔诚、和睦、卸下一天的疲惫、收获的喜悦、夕阳的美景、悠扬的钟声,这些被米勒敏锐的捕捉到,以一种极其优美的构图和色调呈现出来。显然,米勒他想借助这对儿农民夫妻告诉我们,什么叫简单的幸福。这幅画所传递的平静的喜悦,具有抚慰人心的作用。
米勒被誉为“人民画家”,他厌弃当时学院派那些远离现实的绘画主题,如圣经故事、达官贵人画像、浪漫情调的花草静物等,他想用画笔展现社会现实,尤其是农民这些不受关注的小人物的现实生活。他从这些小人物身上发现很多珍贵的品质,因此他的画笔下充满对农民的赞扬和热爱。但脱离了主流绘画,也使他贫困潦倒,甚至买不起颜料。后来,米勒启发了梵高,梵高也因此关注农民等的日常生活,并将更为浓烈的感情投入自己的画作。
另一幅画是学院派大师安格尔的《浴女》,安格尔以照片级细致的笔调描绘了一位刚出浴的妇女,画面极其逼真,床单的褶皱、垂穗都纤毫可见,同时把妇女丰腴的体态、光洁的肌肤描绘的极其优美。同时,画面温暖的色调、人物舒展的造型以及和谐的环境传递了一种独特的氛围,即妇女出浴之后内心的平和、放松和满足,以及身体被清洁后的心灵上的洁净感。试想,沐浴是让人很放松的事情,沐浴之后擦拭身体的那一刻,人的状态是卸下所有防备,摆脱一切烦恼和束缚,不用面对任何人和任何事,只面对自己,只面对洁净的身体,这时候人的心灵极度舒展和满足的。这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小幸福,安格尔发现了这一瞬间,用细致入微的画笔将这一刻如实的呈现出来。和米勒的《晚钟》一样,这幅画也是传递一种简单的幸福。
米勒告诉我们,幸福很简单,只要你勤劳、虔诚、家庭和睦就能幸福。安格尔告诉我们,幸福很简单,就在我们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细节里。米勒和安格尔,一个是贫困潦倒、不被认可、内心却充满热情的穷画家,一个是备受推崇、名利双收、技法和内心极度细腻的学院派大师,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揭示文化和艺术动人的美,以及对人的价值观和情感取向的影响。
这两幅画既做到了愉悦感官,又做到了启发内心,如今都收藏于巴黎卢浮宫。我们的博物馆和文旅场景是否也需要给游客提供类似的、触动内心的文化体验?
我想是的,我们历来接受马克思主义和唯物主义教育,这些教育推崇科学,强调解放生产力,强调以物质的极大丰富实现主义,然而科技、生产力和物质这些都没错,都是好东西,但它们和人的心灵、人的情感关怀无关,人们很难借助科学和物质达到内心的充盈和幸福。这种教育的长期作用下,人们只重物质发展,忽视那些情感和心灵上细致而温暖的体验。
同时,我国屈辱的近代史以及建国后恶劣的国际斗争环境,使我们必须保持斗争姿态。面对斗争,我们需要忍受痛苦、积攒力量,以期获得未来的胜利。长此以往,我们变得习惯于忍受当下的痛苦,把幸福的希望寄托于某个长远目标的实现。例如“等我财务自由了,我就幸福了”;“等我找到那个对的人,我就幸福了”,“等我升职/加薪/买房,我就幸福了”,“等我孩子长大/大学毕业/结婚,我就幸福了”。但实际上,这种等待除了让人们更加习惯于忍受眼前痛苦外,没有更多帮助。例如,我认识一位在大城市打拼的农民工,租住的居所环境十分恶劣,不仅脏乱差甚至不通自来水,问他为什么能够忍受这样的环境,从来不想着做一些改变,他说,他在这里只是临时的,早晚要回老家,攒的钱全部用来盖老家的房子。问题是,他在这个城市已经有二十年了,二十年都在过“临时”的生活,人生有多少二十年?而且未来很长时期内,他并不会回老家。回老家是一个遥远到有些虚幻的希望,支撑他人生大部分时间里忍受痛苦。
文化,绝不是的消遣娱乐,文旅也不是随便逛逛看看景色。真正有灵魂的文旅,有着巨大的能量,它让着我们重新认识世界、审视生活、发现自己的内心。一个只认可一种价值观的人,他会对多样性的世界视而不见,一个只认可一种“美好”的社会,众人挤在幸福的独木桥前人仰马翻。希望未来我们的文旅,能成为打开一道道窗口,让众人窥见不同的幸福之路。
- 标签:文旅到底是做什么的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
闲话文旅真正有灵魂的文旅有着巨大的能量
《闲话文旅》是新旅界推出的一档栏目,旨在记录文旅从业者对于文旅的感性思索和故事…
-
总金额超720亿元苏州48个重大文旅项目清单一览
近日,苏州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金鸡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 《2021中国智慧文旅5G应用白皮书》发布
- 2019文旅产业发展:3大背景+5大趋势+9大重点
- 每日焦点-牛摩网
- 边旅行看风景边理财看世界摩托车旅行是最好的颐养天年方式
- 宿迁文旅集团昨日揭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