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地产  文旅

必须进一步深化对文旅融合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2-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必须进一步深化对文旅融合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新时代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文旅融合的新亮点、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再次提及“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文旅融合成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以文促旅游,以旅彰文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思路。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成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要求,为“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激发新动能、形成新优势、实现新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综观古今中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成功事例不胜枚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融合发展上的探索成效斐然。

  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工作,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特别是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作出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作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必将开启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征程,为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贡献。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增强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人文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旅游讲特色、创精品,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十分注意对文化内涵的发掘。发展旅游,最重要的资源无非两大类。

  一类是自然资源,主要是自然形成的壮丽河山、优美风景;一类是人文资源,主要包括几千年中华文明留下的文化遗产遗迹、历史文化传统、各民族各地方风土人情,以及我们党民在、建设、改革中取得的伟大成就等。

  因此,文化资源本就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即使是自然资源,很多也富含人文要素、打上文化烙印,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文色彩越浓厚的旅游资源就越有魅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进入大众旅游新时代,单纯以观光看景为主的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旅游愿望。

  这就需要以优秀人文资源为主干,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经济发展,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精心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旅游精品,让自然景观更富神韵、文化体验尽显魅力。

  旅游业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发展旅游经济,对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旅游本质上是人们认识世界、感悟人生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参与度高、覆盖面广、体验感强。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们在旅途中增加知识、拓展视野、感知文化、涤荡灵魂,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也为文化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和无尽灵感,《诗经》很多内容来自民间采风活动,唐诗宋词许多名篇成于游历山水之间。

  同时,旅游也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像古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商旅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往之路,每一名商旅游人都是文化使者,每一次旅行活动都促进文化相通。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旅游在传播中华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特殊优势,使旅游成为宣传灿烂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成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促进民心相通、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桥梁。

  习总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旅游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旅游业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

  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这个目标上,文化建设和旅游事业的目标是一致的。作为生活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典型的综合性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又是天然相通的,关联度、融合度越来越高。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旅游组织测算,全球近40%的旅游业是由文化驱动的。另据我国研究机构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国庆黄金周国内旅游人次约8亿,其中66.4%的游客参观过人文旅游景点,足以见得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

  这就要求我们立足文化和旅游发展内在要求、顺应融合发展趋势,找准最佳切入点、最大公约数,推动文化和旅游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协同共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努力开创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旅游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的新局面,让人们在享受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实现精神文化需求极大满足、美好生活指数全面提升。

  习总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要论述是在正确认识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律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必须准确理解核心要义、落实工作要求、形成基本思路,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

  习总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要论述蕴含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必须坚持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出人民需要已经从保基本的“有没有”“缺不缺”向求品质的“好不好”“精不精”转变,由“生存需求”型向“精神需求”型转变,可以说美好生活需求更强、要求更高。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必须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

  习总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旅游的相互促进作用。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只是文化和旅游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的各自优势,促成化学反应、形成发展动能,实现文化和旅游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以文化和旅游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加大资源整合利用力度,优化政策环境、法规环境、工作环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事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要以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深度融合促进理念创新、机制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党和国家工作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和旅游都是促进文明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渠道,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源泉。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必须对标对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从服务国家整体战略,既要用好文化渠道,也要用好旅游途径,更要以文化和旅游之合力,全方位、多领域推进文化和旅游国际交流合作,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世界价值,塑造负责任、现代化的大国形象,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既是时代大课题,又是发展新任务,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做到科学融合、有序融合。

  尊重客观规律,既看到文化和旅游有能够融合的一面,又看到它们各自相对独立的一面;既努力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做到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避免片面强调特殊性和抹杀特殊性两种错误倾向。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区位特点、依据资源禀赋,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不搞“一刀切”、不能“一窝蜂”,防止照搬照抄、简单模仿。坚持稳中求进,做到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既不能一味观望等待,又不能指望一蹴而就;既反对保守、不作为,又防止冒进、乱作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总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要求落地落实、取得实效,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建设。

  健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强化政策法规引领,研究制定有关扶持政策和举措,特别是在财政、金融、用地和人才保障等方面拿出真招实招,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结合“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将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纳入有关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谋划设计一批重要工程、重点项目、重大举措。积极搭建融合发展平台和载体,营造良好环境,让一切有利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找准产业结合点,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业态、新主体、新模式。

  推进红色旅游、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主题公园等已有融合发展业态提质升级,支持开发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依托文化资源、突出文化元素,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展演旅游、康养旅游等新型文化旅游业态。

  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立一批文化主题鲜明、文化要素完备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发挥文化产业创新创意优势,推动更多文化资源转化为高品质旅游产品,扩大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加大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普查、梳理、挖掘、阐发力度,推出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丰富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市场,加强产品宣传展示。

  在加强保护基础上,盘活用好各类文物资源,推动有条件的文博场馆改扩建、提高展陈水平,推动将更多文物资源纳入旅游线路、融入景区景点。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推出一批承载文化内涵、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旅游产品。发掘乡村人文资源,提供更具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智慧供给和服务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把更多文化内容注入景区景点,使文化成为景区景点金字招牌。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配置,积极培育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提升活力竞争力。鼓励文化机构和旅游企业对接合作,推动形成一批以文化和旅游为主业、以融合发展为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领军企业、骨干企业。

  促进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融合,加强对新主体新业态新群体的引导、管理和服务,更新监管理念,建设信用体系,推进行业标准建设和行风建设。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弘扬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加强对旅游场所、项目、活动监管,加强对旅行社和导游规范管理,确保旅游市场高扬主旋律、充满正能量。

  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为居民服务和为游客服务,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服务网络。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使用,建设、改造一批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覆盖面和适用性。

  统筹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设置,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修建、改造中,增加文化内涵,彰显中国特色、中华元素、地方特点,充满文化味。推动文化和旅游惠民工程整合资源、转型升级、创新机制,精准对接需求,提高服务效能,为百姓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服务。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入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在游客聚集区积极引入影院、剧场、书店等文化设施,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

  整合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和旅游交流工作力量,发挥海外文化和旅游工作机构合力,用好各类文化和旅游双边、多边交流机制,统筹安排“欢乐春节”“美丽中国”等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动,同步推进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

  综合发挥文化和旅游各自优势,推动更多优秀文化产品、优质旅游产品走向海外,进入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展示好,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中国人精彩生活表达好。把握入境游客旅游需求和接受习惯,设计有针对性的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展示好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引导出境游客文明旅游,引导游客遵守境外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使亿万游客成为中国形象体现者、中国故事讲述者和中华文明传播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文化旅游的意义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