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历程、趋势及河南路径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组建,文旅融合进入新,开始从市场驱动的双向融合,迈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一体化发展阶段。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文旅融合都将成为政策的风口、行业的热点和经济社会的增长点。
习总指出,旅游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2018年4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以来,文旅融合成为统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全局性、战略性议题。新时代的文旅融合,本着“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必将是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也将孕育和催生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旅游业态。在此,笔者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文旅融合的历程,研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文旅融合的趋势,探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路径。
以1978年10月至1979年7月同志关于发展旅游业的五次重要谈话为标志,我国有了现代意义的旅游产业。与此同时,自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走过了体制改革攻坚期,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改革开放40年来,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走过了一段从低到高、由浅入深、从不间断的历程。
这一阶段从1978年至2000年,是文化和旅游互相借力借势、不断走近彼此的过程。20余年间,我国人均GDP从299美元增加至945美元,城镇居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达到678.6元;入境旅游人数从514.1万人次增加至3122.88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从2.7亿人次增加至7.4亿人次。
按照国际规律,当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观光旅游处于初级阶段,是典型的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汽车尚未大规模进入家庭,旅行社的产业组织作用不可替代。加之这20余年我国旅游业的总体定位是外事接待和创汇产业,致使这一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以入境游为主,以国内游为辅。
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是:北京、上海、西安、杭州、桂林、黄山等少数具有世界级文化和自然资源的旅游区域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入境游目的地。这一时期文旅融合的总体特征是:依托古都、古城、古镇、文物、遗址等高品级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旅行社组织,形成了诸如故宫、长城、泰山、兵马俑、莫高窟等世界级文化旅游产品及线路。
这一阶段代表性的文旅融合事件有:中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增加至23处,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1989年以来,以锦绣中华为代表的微缩景区型主题公园迅速从深圳向大江南北蔓延,但存活下来的不多,这与当时我国所处的消费阶段有直接关系。
这一阶段从2001年至2010年,是文化和旅游形成融合共识、累积融合势能的过程。10年间,我国人均GDP从1042美元增加至4434美元,城镇居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从708.3元增加至883元;入境旅游人数从3316.67万人次增加至5566.45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从7.84亿人次增加至21亿人次;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3345亿元增加至11052亿元,国内旅游收入从2001年的3522.4亿元增加至12579.77亿元。
按照国际标准,这一时期文化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观光游剧增(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休闲游骤升(超过2000美元)、度假游渐旺(超过3000美元);汽车从进入家庭(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到爆发式增长(超过3000美元),自驾游、自助游成为潮流;文化娱乐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人均GDP1500-3000美元)。
这一时期,受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旅游业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1999年“黄金周”制度推出,国内旅游开始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国内游客接待量及国内旅游收入均10年间扩大了3倍左右;国务院2006年发布《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序幕拉开,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004-2010年扩大了超过3倍。
这一阶段我国文旅融合的总体特征是:文旅融合面更广,文化旅游业态多元化。以《印象·刘三姐》(2004年公演)、《宋城千古情》(1997年首演)等为代表的一批旅游实景演艺项目广受追捧;以深圳欢乐谷(1998年)、常州恐龙园(2000年)等为代表的主题游乐园发展迅猛;以丽江古城(2002年游客接待量突破300万)、平遥古城、江南古镇以及南庙、杭州河坊街等为代表的古城古镇古街区文化旅游产品集中涌现。
这一阶段从2011至2017年,是文化和旅游在市场因素驱动下全方位融合发展的过程。这一时期,我国人均GDP从5447美元增加至8836美元,城镇居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从877.8元增加至1024.56元;入境旅游人数从5758.07万人次增加至6074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从26.4亿人次增加至50亿人次;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13479亿元增加至34722亿元,国内旅游收入从19305.39亿元增加至45700亿元。
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以后,社会将全面进入休闲时代,度假旅游成为首选,科普教育开始加速,文化娱乐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30%;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以后,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会真正形成,艺术、收藏等市场会出现繁荣。
从2011至2017年,我国文化和旅游业双双进入爆发式增长期,资本、科技、创意等市场要素对文旅融合的驱动力越来越强。突出表现在:以华侨城、华强方特、广州长隆等为代表的主题公园形成全球化品牌,2017年游客量分别达到4288万人次、3849.5万人次、3103.1万人次,入围全球主题公园前10强;以宋城演艺、华夏文旅、山水盛典等为代表的旅游演艺形成品牌,2016年全国旅游演出超过5万场,票房收入34.04亿元;各类文旅产业基金相继设立,截至2016年底全国文旅产业基金数量超过100家,规模上百亿元的超过10家;各类文旅企业加速资本运作步伐,截至2017年上半年有25家文旅企业在新三板上市;以内容创造为特征的IP、以VR为代表的科技等创意创新手段在文旅产业中广泛应用;以文旅小镇、主题度假酒店、民宿、文创园区等为代表的文旅业态逐渐兴起。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组建以后,文旅融合进入新,开始从市场驱动的双向融合,迈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一体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的人均GDP已达到1万美元,海内外游客接近60亿人次,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接近10万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收近9万亿元。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文旅融合都将成为政策的风口、行业的热点和经济社会的增长点。
(一)以城市群为主战场,以国家中心城市为战略支点,文旅融合的区域化进程将不断加快。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从当前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来看,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代表的5大城市群,以及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9大国家中心城市,将成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高地,也是未来国家文旅融合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在这方面,北京走出了以故宫文创、798艺术区为代表的文旅创意化发展模式,上海走出了以迪士尼、国际艺术节为代表的文旅国际化发展模式,广州—深圳走出了以华侨城、长隆为代表的文旅科技化发展模式,江浙地区走出了以灵山大佛、乌镇为代表的文旅精品化发展模式,成渝地区走出了以宽窄巷、春熙路为代表的文旅生活化发展模式。未来,这些地区的文旅发展优势将进一步彰显。
(二)以内容创造为核心,面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文旅融合的主题化倾向将愈加突出。文化旅游消费升级,将倒逼形成更多具有强烈个性和鲜明主题的文旅融合业态。富有在地文化特色又不失时尚感的主题餐饮、体现本土文化符号又充满艺术感的主题酒店、彰显多元文化内涵的主题公园,都将成为新时代文旅融合的新业态;由戏曲文化、歌舞文化、工艺文化、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而成的具有IP属性的文化旅游产品,将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增长点;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科技创新手段,未来文旅融合的科技赋能特征将更加凸显。
(三)以大型文旅企业集团为主体,以资本和创意为驱动,文旅融合的品牌化效应逐步放大。大型文旅企业集团依托业已形成的市场占有度和品牌效应,在文旅融合新时代将更有作为。在大型互联网企业和OTA领域,腾讯从“泛娱乐”到“新文创”,将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景域实施IP战略,致力打造文旅产业共同体,将加速向世界级旅游集团迈进。在文旅演艺领域, “印象”“又见”“千古情”等知名旅游演艺品牌不断加快布局,并向着大集团化方向发展。在主题公园领域,华侨城、华强方特、大连海昌、广州长隆等不断向二三线城市渗透,迪斯尼、环球影城等世界一流主题公园纷纷进驻中国,新一轮的主题公园热正在到来。
(四)以场景化打造为重点,以精致时尚美学为理念,文旅融合的生活化特征将更加明显。“景观之上是生活”,“万丈红尘最温暖”。服务于本地居民的文化消费和服务于外地游客的旅游消费将实现有机融合,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文创园等主客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将成为代表性的文旅融合产品。资本、科技、创意、情怀等将在文旅融合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演艺、动漫、戏曲、杂技、大马戏、特种电影等富有场景表现力的行业,将率先与旅游产业实现融合。
河南是文化和旅游资源大省,但与京、沪、粤、苏、浙等第一梯队相比,尚不是文化和旅游大省,更不是文化和旅游强省。进入文旅融合新时代,“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河南省的文旅融合发展,要积极对接“三区一群”、百城提质等区域城乡战略,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资源融合,建立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大数据库。整合全省文物、旅游资源及博物馆、图书馆等重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立统一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大数据库,解决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性、长远性问题。通过大数据、互联网和地理信息技术,实现数据动态化和可视可分析化。
(二)空间融合,构建城镇—街区—民宿文旅发展空间体系。发挥郑州四大历史文化片区、开封宋都古城、洛阳隋唐洛阳城的载体作用,打造郑汴洛沿黄(运)河文旅产业高地。结合百城提质工程,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和旅游品位。提升全省176个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的文化和旅游功能,建设一批以文化旅游功能为引领的游憩商务区和特色文旅街区。将民宿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推动全省民宿快速发展。
(三)要素融合,培育集资本、科技、创意于一体的新型文旅业态。依托全省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景区、度假区等旅游功能区,古城古镇古街区等文物空间,与国内外文旅战略投资商和知名文创团队深度合作,提升文旅业态的开发质量。与腾讯、高德、头条、携程、美团、驴妈妈等互联网企业和华强方特、宋城等文旅企业集团长期开展战略合作,助力全省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四)功能融合,统筹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戏曲、杂技等非遗项目进旅游景区、进休闲街区、进特色旅游村,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影院、剧场、书店等文化设施在机场、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区、酒店、景区等游客集聚区布局,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提升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旅游服务中心、集散中心、咨询中心以及旅游标识等服务设施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播功能。
(五)院团融合,打造面向居民和游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平台。推动院团改革,加快从满足本地居民需求向满足居民与游客双重需求转变。特别是要面向大众旅游市场,因地制宜推出一批既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传承本土优秀文化,还能满足时尚文化消费需求的文艺作品。如推出景区实景演艺、目的地形象宣传剧,以及一系列适应游客需求的剧场、戏吧、艺廊等文旅产品。
- 标签:文旅融合的特征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
文旅融合:历程、趋势及河南路径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组建,文旅融合进入新,开始从市场驱动的双向融合,迈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一体化发展阶段…
-
文旅融合让城市更具活力
岁末年初,尽管已是冬季,但到山东青岛旅行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
- 中国文旅集团更名大湾区文旅 顺应大湾区一体化
- 5g智慧文旅科技赋能景区
- 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势
- 文旅行业发展背景及趋势
- 2019文旅产业发展:3大背景+5大趋势+9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