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地产  文旅

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和职业机会)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0-1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和职业机会)

 

01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毋庸置疑,文化产业正日益成为国家或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支柱性产业,成为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正因如此,国家已将文化产业列入新兴产业行列,提出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公共文化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升文化消费需求的背景下,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1.1 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年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020年中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为98514亿元,同比增长13.7%,与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下降13.9%、6.2%、0.6%相比,全年实现正增长。

文化产业逐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文化生产及再生产离不开国民经济体系支撑;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渗透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随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我国文化产业逐季稳步恢复,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由负转正,企业生产经营明显改善;互联网+文化保持快速增长,文化新业态发展态势向好。2021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文化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文化产业规模将继续扩大,文化市场复苏态势将不断巩固。

图1-1 2016-2020年中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及增速

1.2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呈现阶梯状

各区域文化企业经营状况普遍趋于好转,从我国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情况来看,中西部地区占全国比提高,呈现以东部为主、中部追赶、西部快跑的梯度发展态势。

东部领先是全面的

2020年东部10省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73943亿元占75.1%,增长2.3%。

中部大步追赶

中部6省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14656亿元占14.9%,增长1.4%。

西部发展迅速

西部12省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9044亿元占9.2%,比上年增长4.1%,增速较前三季度提高3.2个百分点。近年来,新疆文化产业总量水平不断提高,以乌鲁木齐、喀什、霍尔果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区域的金融中心,进一步加强了区内外文化金融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1.3 文创园区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文化产业是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是在第一、第二产业不景气的阶段,文化消费越是繁荣。文化产业不仅创造了巨大的增加值,还使传统产业有效升级,促进经济的生态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已涵盖了文化、艺术、科技、传媒、动漫、影视、旅游等各个领域,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到2002年末只有48个园区建成,2005年以来,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迅猛发展,数量不断增加。全国各地大兴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风,这一方面说明全国各地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下大力气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使文化创意产业在短时间内形成群体竞争优势和集群效应。数据显示,2015-2018年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园数量持续稳定增长,从2506增长至2599个,其中由国家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就已超过350个。

图1-2 2005-2018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数量

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为龙头,以省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为骨干,以各地特色文化产业群为支点,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格局。

02

如果所有投入品的数量都以相同的百分数增加,并导致产量也以相同的百分数增加,就是规模收益不变的。

我国文化产业特点分析

2.1 供求关系水平不佳且非对称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国的文化市场已有长足的发展。一方面,经济社会生活条件迅速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另一方面,各种新型文化产业门类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结构性变化频繁。

我国文化产业部门所提供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着的文化消费需要。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需要与文化产业部门的供给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出入,文化市场的现状只是一种低水平的供需平衡,同时由于还存在着各种体制性问题,所以它还只是一个存在结构性矛盾的、非对称性的平衡。

2.2 经营单位众多但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

我国的传统文化产业诞生于计划体制之下,长期以来既被行政体制分割又被各种政策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总体格局,表现出经营单位众多,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极度分散和不讲经济效益的突出特点,这些机构大都规模狭小、重复建设、效益低下,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近2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各有关方面一直在尝试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实验,但是基本状况并没有根本性改变。

2.3 传统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化要求正在形成尖锐矛盾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快车道。但是,资源配置机制混乱,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仍然困扰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既具有一般的行业属性,又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如何基于这些特点做出制度性的安排,既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康发展,又保证先进文化的主导作用,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需要我们以创新的精神大胆开拓。

2.4 文化原创能力不足,资源潜力不能转化为产业实力

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是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的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举世公认。几千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文明发展,幅员辽阔的国土上还留存着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还有各种类型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图书馆、博物馆里保藏着数以百万计的艺术珍品、典籍和文物;中国人的言谈举止、风情习俗、节日庆典中保留着大量有形无形的文化符号;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不间断的研究和播传。凡此种种,都为中国文化产品乃至其他可以负载文化符号的耐用消费品的设计、生产、创新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

但是仅仅满足于此显然落后于时代。当今世界,文化已经具有原生形态、经济形态和技术形态,新兴文化产业得益于资本市场和信息技术两驾马车拉动,才有了前所未见的高速度,才将大批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和财富。我国正是在上述两个方面都显得被动和迟钝。

03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3.1 文化+科技双轮驱动

在双循环战略背景下,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将使中国文化产业面向更加广阔的全球市场,驱动产业发展空间不断增长。基于新基建战略实施搭建底层体系架构,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将重点面向场景创新、民生应用,以VR游戏、在线逛展、沉浸展览、特效电影、智慧旅游、在线教育、直播带货等业态为代表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场景中。文化+科技的双轮驱动效应,将进一步体现在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配套、金融服务体系、现代文化治理体系以及相关制度的创新中。

3.2 文化要素市场化配置趋势明显

知识产权、技术、数据和特色文化资源正在成为文化产业重要的生产要素。目前,这些要素配置还存在结构失衡、效率低下、价格扭曲等问题。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战略的实施将要求加快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化建设。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活力;促使文化要素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区域间、城乡间的流通;文化经济政策的制定应着眼长期,避免形成政策依赖和过度的行政干预;注重技术、数据等要素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的价值,加强相应的产权认定、资源整合、价值开发。

我年轻的时候,我发现我做的十件事里面,有九件是失败。结果我做了十倍的工作。

3.3 深化改革畅通内循环

畅通内循环要求深化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着重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深化改革需要健全文化市场体系,破除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壁垒、商品服务流通的障碍,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国内开放统一大市场和经济良性循环;以科技作为关键力量,强化文化金融创新、完善金融供给,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通过产权分离、社会购买等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推进文化领域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等更深层次的改革。

3.4 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疫情期间,各地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场馆积极顺应5G、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步趋势,紧跟公众实际文化需求的发展变化,工作重心迅速转移至线上。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数字化建设,加大线上数字文化资源开放,不断整合资源、创新提升服务质量,丰富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安全性、便捷性和针对性,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提质增效。

平均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也称为平均总成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