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园(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
在上世纪50年代,北京工业版图中曾有一黑一白之说,一黑指首钢,与其并肩的一白便是京棉。作为当时的新兴支柱产业,棉纺织业打一出道,便是妥妥的C位。根据首都战略发展的需要,金字招牌京棉历经发展、转型、重组,最后退出历史舞台。如今,京棉旧址作为工业遗存转型文创园,再度C位出道。人们徜徉其中,既可感受其华丽转身,更可汲取其腾笼换鸟、再立潮头的改革勇气。
1957年5月25日,《北京日报》1版1954年8月14日,《北京日报》2版首都工业战线上的新军1954年8月,北京东郊一望无际的青纱帐中,一座崭新的工厂拔地而起。深灰色的高大厂房拥有5万纱锭、1千多台织布机,厂房外,三三两两的建筑工人正在修建庭院花池。这里,便是即将正式开工投产的国营北京第一棉纺织厂。这座棉纺织厂一年生产的纱布,可满足近千万人的需要。
京棉一厂的建厂速度不一般:从1953年3月开始设计,1954年4月就进入了试车生产阶段。当时,有着30多年纺织业工作经验的总工程师李宪章感叹道,建设一座同样规模的纺织厂,即便在国外也得三五年,京棉一厂简直是个奇迹。
1954年的京棉一厂。叶祖兴/摄这个奇迹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创造的。
京棉一厂筹建处主任杨慧洁告诉本报记者,建厂过程中曾委托青岛梭管厂代制一批纱管。谁都知道,对于一个生产管理已上轨道的工厂来说,当它的生产任务已经排好时,额外加货是很麻烦的事,更何况这批纱管的规格与该厂现有产品不同,连工具都需要重新设计制造。但一听说是支援北京的工业建设,青岛梭管厂欣然接受了这批紧急订货,并且按期赶制出来。
其他兄弟厂也纷纷伸出援手:缺乏工具,天津的棉纺厂把自用工具调配进京;没有组织管理经验,西北的棉纺厂传授经验;需要技术力量,上海和青岛的棉纺厂送来大批工程技术人员,为北京培训工人。(1954年8月14日《北京日报》2版,《首都工业战线上的新军》)
继京棉一厂之后,规模更大的国营北京第二棉纺织厂、国营北京第三棉纺织厂相继建成。其中,京棉三厂的产品品种除京棉牌白布和细布以外,还有本市从来没有大批生产过的纱哔叽、纱直贡,适合印染成各种色布、花布,可供市民做春秋装或冬装。(1957年5月25日《北京日报》1版,《国棉三厂今天开工》)
1953年到1957年,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发展工业。在首都城市区域规划中,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纺织工业必不可少。这3个新建棉纺织厂形成了北京现代纺织工业的雏形。自此,印有京棉字样、比五福布还要细密的平纹细布,开始一卡车一卡车运往城里。
1957年4月28日,《北京日报》1版1963年11月14日,《北京日报》2版产业链成型跻身全国前列知道怎么区分什么是你份内的事和什么是你份外的事非常重要。
北京兴建现代化棉纺织厂的时期,也是全国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1956年,全国纺织工业系统有13个工厂动工兴建,其中棉纺厂就有9个,占据大半江山。这些工厂建成以后,过去纺织工业基础薄弱的城市,如北京、郑州等地,均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纺织工业区。(1956年4月11日《北京日报》1版,《纺织系统今年将兴建十三个工厂》)
国内工业对于纺织业的重视,除了为满足老百姓的生活需要之外,也是对多年来纺织业积弱的抗争。1956年,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主任委员荣毅仁向记者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国内纺织业的窘境,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黄浦江里停满了美国兵舰,美国货像海潮一样地涌来,我们的棉纺厂用的大部分是美国棉花,中国的工业破产,农村破产。上海尚且如此,其他城市更不必提。
而新中国用6年时间扭转了局面。农村土地改革让棉花产量快速提高,中国的纱厂不再依靠外国的棉花。随着纺织行业新工厂的出现,北京也逐步由一个古老的消费城市转变为生产城市。
1955年,北京市工业劳动模范崔淑琴在示范先进包粗纱法。 李晞/摄1957年4月,中纺公司北京采购供应站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不再只是一个棉布消费城市,随着外销市场的打开,京棉的销售版图已扩展到16个省,其中浅线呢、毛蓝粗布和特字普鲁褥面等产品最为走俏,颇受消费者喜爱。(1957年4月28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布销到十六省》)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北京纺织工业已成气候,棉、毛纺织生产水平跻身国内前列,产品大量出口,成为创汇大户。1963年,北京纺织行业举办了一次质量评比,结果显示,北京生产的棉布和精纺毛织品分别有88%和96%以上是一等品;在全市21种主要纺织品中,有7种达到国内优质产品水平。
这些变化说明:北京纺织工业经历了一个由极不完整到比较完整,纺织品品种由少到多,质量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已今非昔比。(1963年11月14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建成比较完整的纺织工业系统》)
1981年8月20日,《北京日报》1版1994年10月10日,《北京日报》1版1998年4月14日,《北京日报》1版京棉巨轮开启产业转型之旅上世纪60年代,京棉三厂的全国先进生产者梁小凤。 王一波/摄1979年北京展销会上,京棉三厂生产的京棉牌纯棉宽幅平布亮相。到1979年时,与京西十里钢城遥遥相对的京东,已是绵延数里的纺织城。朝阳八里庄是京东纺织城的中心,纺织研究所、京棉一厂、京棉二厂、京棉三厂等都在这里。这一年,北京产品在全国纺织工业名牌产品评比会上位居前三,其中,冰山牌漂白的确良荣获了金牌产品的称号。全市纺织工业一年上缴的利税,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0%。(1979年9月21日《北京日报》3版,《漫步京东纺织城》)
优秀的成绩掀起市场上的棉纺热,但首都工业需要更优化的发展。1981年,北京市工业系统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轻纺工业。具备首都特点的棉纺织产业,首要的就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不断丰富首都市场。据市纺织局统计,当年1-7月试制新产品38种,生产的新花色、新品种达6206种。(1981年8月20日《北京日报》1版,《大力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轻纺工业》)
吉芬反论是指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正向关系这样一种状况。当劣质商品价格的替代效应并不足以抵消收人效应时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1982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明确,北京的工业建设规模要严加控制,工业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
京棉二厂论规模曾是中国之最,论反应也最快。该厂迅速做出调整,将生产三高一难,即高档次、高质量、高附加值、有一定生产难度的产品定为目标,并且率先实现按国际质量标准组织生产,让国际上备受欢迎的无接头纱首次在中国落了户。(1994年10月10日《北京日报》1版,《京棉二厂抢先一步一步登天》)
上世纪90年代,京棉一厂生产的高级府绸、京棉二厂生产铜亭牌纯棉精梳纱闻名全国,另外还有景山牌棉纱、灯笼牌氨纶纱、珍珠牌坯布等产品在国际纺织制造业名列前茅。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北京作为首都在上世纪80年代就摸索实践的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了更明确的思路。
北京纺织城所在地原来是地广人稀的东郊,但随着城市化的扩展,已成为人口密集区,显然不再适合设置工厂。按照北京工业布局的新规划,1997年京棉一厂、二厂、三厂整合为北京京棉集团,厂房设在顺义。从此,八里庄一带不再有纺织车间的机器轰鸣声,取而代之的是鑫帝大厦、华堂商场等商业设施,北京纺织业进入了世纪之交的转型期。
顺应时代之变,北京仍在与时俱进。
1998年北京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以纺织行业棉纺压锭减员增效为突破口,推动工业的调整和发展作为国企解困的思路。当年4月13日,北京棉纺集团首批一万锭落后细纱机,当着各有关部门监销员的面,被倒入转炉红通通的炉膛中……此举打响了京城压缩棉纺纱锭的第一炮,拉开了以纺织为突破口,实现国有企业脱困与改革目标攻坚战的序幕。(1998年4月14日《北京日报》1版,《压缩纱锭第一炮打响》)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沿市场化方向深入推进,京棉巨轮通过兼并、转移、破产等途径,开启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之旅。先是北京印染厂、纺织机械厂,而后是京棉一厂、京棉三厂,最后,盛极一时的京棉二厂也在2006年进行改革重组。
2011年9月19日,《北京日报》3版2016年7月30日,《北京日报》1版2018年10月11日,《北京日报》5版老纺织转身文创再立潮头2008年8月,一则京棉二厂老厂址要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消息引发人们关注。原本京棉二厂的土地也计划像京棉一厂、三厂那样进行房地产开发,一次性收益颇丰,怎么突然改变主意了呢?
2016年,由京棉二厂旧址改建的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新貌。 邓伟/摄京棉集团将目光投向文创产业,与当时工业遗存资源保护和再利用愈加受到重视有关。
2004年北京总规第五次修编后,明确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工业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与首都功能定位相符。2007年11月,北京市工促局、规划委、文物局联合发布了《北京市保护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导意见》,探讨建立工业遗产的评价标准和认定机制,对其进行保护。(2008年1月23日《北京日报》5版,《工业遗迹将登文保名录》)
北京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改建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方面可以保护工业文化遗存,延续城市历史记忆;另一方面可实现产业升级,获得长期收益。
2011年9月,占地面积相当于半个798园区的原京棉二厂重新开放,变身为容纳125家优质创意企业、年产值100亿元的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园仪式现场,大屏幕上密密麻麻排列着来头不小的入驻企业LOGO:昌荣传播公司、东方风行集团、安世亚太科技公司、华策影视公司……高端产业、国际化、总部型,是这些入驻企业的特色。(2011年9月19日《北京日报》3版,《京棉二厂旧址变身创意产业园》)
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将纺织业列入北京市坚决淘汰产业范围,纺织既不适应北京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也与北京城市战略定位不相符。2016年,北京纺织印染、服装加工生产业态全面转出北京地区。它们所属的老国企北京纺织控股,也宣布更名为时尚控股,走上了一条时尚之路。(2016年7月30日《北京日报》1版,《老纺织踏上新时尚路》)
抢先一步,便是不一样的天地。在老纺织纷纷退场的同时,京棉二厂已凭借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再度C位出道,成为老旧厂房华丽转身的典范。它既是新兴的创业和创意园区,也是北京城市文化的新景观。2015年10月,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从全市百余家园区中脱颖而出,入选北京市首批4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这意味着它在政策先行先试、资金优先扶持、搭建服务平台、优化人才服务、保障项目审批等方面将获得更加有力的支持。
2018年10月,来自20个国家23家媒体的记者来到朝阳区,参观转型升级后的老旧厂房。在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京棉二厂老厂房改造成为46栋花园式低密度工作室的创意、近百家文化创意企业在这里创造500亿元年产值的成绩,让外国记者赞叹不已。他们纷纷表示,要把中国经验带回自己的国家。(2018年10月11日《北京日报》5版,《外媒记者点赞老厂房新故事》)
随着北京打造全国文化中心,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多老旧厂房再利用的故事在北京上演。
东有莱锦,西有永乐——这个永乐指的是位于丰台区造甲街的永乐文智园,其前身是京棉二厂分厂。昔日的老厂房,如今已成为一个集文创中心、全智能路演中心、办公、文化书店、文化产品交流展示、创意工作室、品牌商铺、特色餐饮、休闲健身等于一体的融合功能空间,建筑面积超2万平方米。从位置上看,永乐文智园与丰台火车站相距仅1.2公里,随着丰台站站城一体化发展,它将成为城南地区新的文化亮点。(2021年2月18日《北京日报》2版,《65岁老棉纺厂编织文创梦》)
纺织,曾是首都工业的一面旗帜,是新中国对外展示的窗口。当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它成为了北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如今老纺织编织着新时代的文创梦,乘上东风,再立潮头。
(原标题:京棉:从工业到文创的C位出道)
来源:北京日报 本版文字:汪丹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流程编辑:L021
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商品Y的价格发生1%的变化时所引起的商品X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 标签: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
文化创意产业园(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
在上世纪50年代,北京工业版图中曾有一黑一白之说,一黑指首钢,与其并肩的一白便是京棉。作为当时的新兴支柱产业,棉纺织业打一出…
-
文化创意产业园(懋隆文化创意产业园)
北京懋隆文化产业创意园是北京对外经贸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外经贸控股公司)转型发展的重点项目,已列入市国资委和北京…
-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可以考公务员吗)
- 佛山创意产业园(佛山创意产业园地铁站)
- 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有利影响)
- 产业链(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 产业链(产业链金融和供应链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