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篇文章,你就能是精神赶海达人!
因为地心引力的作用,海洋生成潮汐
并与沿海的淤泥、沙滩、礁岸交互融合
形成名叫潮间带的海陆生态系统交错带
这里有一个既不同于陆地
也不同于大海的
能吃的海洋生物小世界
广西北部湾,中国最大的海湾,每天涨落潮高低差接近7米。于是如奇观般,每天都有一座沙岛在海与陆的中间现身又消失。
伴随沙岛一同出现的,还有被大潮席卷上岸,上一秒还在海底吃饭的小生物。
面对突然消失的海水庇护,小生物们似乎并没惊慌。上亿年的进化,让它们非常明白此时应该做什么:埋进沙子,等下次大浪,是这片沙岛上海洋底栖生物的主要行动。
招潮蟹悠悠地爬进自己的洞穴;弹涂鱼凭借有力的胸鳍,奋力跳跃寻找各类“菜品”;螺类爬行在泥滩上,不紧不慢地刮取着藻类套餐… 泥滩之下也是欣欣向荣,“隐士”沙虫伸出触手试探着环境,藏身泥中的蛤、蛏、蚶中意的则是各种浮游生物…
因为地心引力作业,海洋生成潮汐,并与沿海的淤泥、沙滩、礁岸交互融合,形成名叫潮间带的海陆生态系统交错带。这里有一个既不同于陆地,也不同于大海的海洋生物小世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海边人。
附近渔民见大浪退去,早早备好了船。就等落潮一开始,飞速向沙岛行驶。小铲子、小拎桶,赶海装备上百年都没变过,就这么简单。靠岸后,大家立刻投入对沙面细致入微的观察。渔民对这些底栖海洋生物的习性了若指掌,不一会儿,小桶里就装满了收获。
广西一带就以挖沙虫居多,也就是方格星虫。这是个鲜味值爆表的海洋生物,拿回来洗净晒干,是最天然的味精。
什么是潮间带
每个去过海边的人,都对海岸有印象:
有的金沙白沙,光脚踏着舒适无比;
有的泥泞不堪,需穿着雨鞋才能趟过;
还有的怪“石”嶙峋 —— 小的还能爬一爬,大的可就不能随便玩了。
这其实就是潮间带,依据基底不同,又可以分为砂砾潮间带(沙滩)、淤泥潮间带(滩涂)和岩相潮间带(悬崖峭壁)。
淤泥潮间带
砂砾潮间带
岩相潮间带
双脚踏过,真实的感觉不会骗人。但为何每天都有一两次,有些潮间带会消失?背后其实是潮水的涨落。
地球上所有海水都受到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涨潮落潮就是引力对大海最明显的表现。一天之间,地球相对位置不断变化,海水什么时候涨落,涨落多少,也因此发生改变。
涨潮时,大海卷着海底正在栖息觅食的小生命冲上岸边;落潮时,一些被遗忘在“岸”上。来回之间,潮间带生成了一个独特的生命王国,而被大海带上岸的小生命,也就是这个王国最重要的成员。
在没有科技手段的过去,渔民依靠祖辈留下的经验做预判大潮小潮。有大船的,思考今天适不适合出海 —— 浪大的日子,生命安全无法得到保证,是一定要休息的;赶小海的则更期待大潮日的退潮。
潮水最奔涌的日子,就是大海最慷慨的时候。赶海人的工作,就是在退潮后赶紧出动,趁下一轮大潮未来之前,在潮间带尽可能的挖到赖以生存的小海鲜。
不同的潮间带能挖到什么?
不同潮间带能挖到的小生物有哪些?影响答案的因素很多:它们离海的远近,自身的大小,习惯的海域温度,生活习性等,潮间带的质地也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
比如潮间带里是一定抓不到带鱼,因为它们生活在深海;也一定抓不到鲸鱼,因为太大,浪冲不上来。
多见的是弹涂鱼、沙虫、各种蟹类和贝类这种底栖生物,它们个头小,数量多,适应性强,还修炼了一手面对突然缺海水时的自我保护措施。
当中最常见的自然是蛤了。挖蛤是所有海边人记忆,潮间带的蛤种类数量之庞大,连专家都无法罗列清楚。出名的倒不多,花蛤(蚶子)算其中最经济实惠,中国人认知度也最高的一个。
花蛤,也叫蚶子,学名菲律宾哈仔,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帘蛤目、帘蛤科。它们喜欢生活在风浪较小底质平坦、有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细沙质海滩,以底栖藻类为主要食物,只在潮间带和30米内的浅海生活。
辽宁渤海湾曾经是中国产蚶子最多的地方。这里多是泥沙质潮间带,而且滩长水浅,一个大潮过去,长长的滩涂上留下的全是蚶子。这里海水温度比较低,所以蚶子囤积的鲜味物质更浓郁。
砂砾潮间带当然也有很多贝类,不过独属于这里的还数开头提到的沙虫。这种模样与众不同,非海边人不敢轻易尝试的潮间带小生物,如今数量越来越少,能吃到就是运气。
岩相潮间带,就是怪石嶙峋,走上去戳脚的海岸,从模样看似乎跟前两个完全不同,没太多贝类蟹类可以钻洞保护的机会。但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是远高于砂砾质和淤泥质潮间带的。
在岩相潮间带,礁石表面的凹陷会在潮退时滞留一部分海水,形成“潮池”。面对强烈的太阳照射,潮池的存在就犹如沙漠中出现了一抹绿洲,给小生物们提供了绝佳的栖息环境。岩相潮间带在我国的东海和黄海分布广泛,这里独特的质地,可以让人挖到一些与众不同的滋味。
比如龟足和海胆。
龟足广泛分布在东南沿海礁石缝隙里,是一种茗荷科的海洋生物,长相奇特,也被称为鬼爪螺。日晒时它们会紧闭“鬼爪”休眠,海水冲刷时则张开觅食。
别看它外形“凶神恶煞”,剥开外皮却是一份水润纯白。它的鲜味洁净温和,兼具章鱼的脆和蟹肉的鲜。很多时候,只要打一个葱姜盐水煮一下,便可感受那一份源自海洋的鲜甜。
海胆则栖息在黄海渤海近海的浅海处,可以抓紧岩石,也可以挖洞躲起来。它们以苔藻为食,可以长到一只手那么大。黄色的生殖腺充满了游离氨基酸,直接切开来生吃,嘴里就能充斥一种厚润的甜,味道好极啦!
中国赶海人与潮间带
《风味人间》系列的总导演陈晓卿曾经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他说自己一个从小生活在海边的朋友,有一次回忆自己童年的饮食,疯狂抱怨说:那时候什么吃的都没有,家里穷,饿肚子就只能去捞个小虾、挖个螃蟹、最多在岩缝里抓个海胆….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种追逐潮汐,赶海挖食的生活方式,最早可以追溯至人类原始社会,并且绵延数千年。直到近代,海鲜才开始跟贵价、高档联系起来,赶海也是近两年才成为刷视频时总会看见的网红风格。
对于海边居民来说,赶海从来只是为了生存。即便远洋捕鱼和人工养殖已经日益成熟,潮间带“讨海”依然是唯一能让无法出海的老幼妇孺,在泥沙岩缝中收获生活费的方法。
这种人类最初的渔业活动,直到今天依旧哺育着海边人。
就拿蚶子来说。直到今天,每天大潮一落,海边人依旧如祖先那样,背着耙子往滩涂走去。人们弯着腰,用特质的,结合了钉耙和簸箕的装置不断在滩涂里筛着泥沙,不一会儿,一筐筐蚶子就出来了。
老一辈的赶海人至今都记得“金滩银滩,不如自己家的蛤蜊滩”,即便是零下20度,滩涂上的冰、雪、水、泥都搅到一起,也不耽误大家赶海。为了速度,淤泥潮间带附近的渔民甚至发明了泥涂舟。
这种用单块木板做成的简易舟形工具,使用的时候一腿跪着,一腿后登,就如同滑雪橇一样,瞬间可以在泥泞的滩涂上快速移动,捞挖更多的小海鲜。
滩涂舟
挖沙虫需要的则更简单:一个小铲子,一个小塑料桶,老幼妇孺,有经验没经验,都可以直接开干。再到了龟足海胆,就连铲子都没有了,徒手背筐即可—— 当然悬崖峭壁的危险程度是远高于滩涂和沙滩的。工具远没有经验、胆识和水性来得重要。
潮间带,一片片看似平平无奇的“陆地”,隐藏着一个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中国人和潮间带相伴相依,用独属于渔民的智慧,创造出了一片味蕾的奇迹。
姓名查询 http://www.xinzhiliao.com/sj/qiuji/11519.html- 标签:利箭行动下载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
看完这篇文章,你就能是精神赶海达人!
因为地心引力的作用,海洋生成潮汐 并与沿海的淤泥、沙滩、礁岸交互融合 形成名叫潮间带…
-
四方风物不及人间烟火 藏在街巷的美食给你列出来了!
想让生活有质感,让日子过得有滋味,并不需要多么繁复的仪式。一口简单的食物,有时候就能…
- 31省份新增确诊病例165例 其中本土病例104例
- 31省份新增确诊病例165例 其中本土病例104例
- 甘肃高院“以案释法”公布年度十大案件
- 甘肃:纳税信用“值钱”助中小微企业“贷”更多
- 甘肃:纳税信用“值钱”助中小微企业“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