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地产  文旅

济南这个博物馆级古村在哪里?清朝戏服,明代小院,还有36眼泉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11-3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

初冬时节,穿梭在高楼大厦间,与繁华都市的车水马龙和灯红酒绿相比,宁静古村落的沧桑和故事更让人魂牵梦萦

△//村子里茂盛的绿色植被,简直是一处“天然氧吧”,古老的石头房子,历经百年风雨仍保留着原来的样子

山峦叠翠,啼鸟喃喃,那依山而建的石房子,散发着古老而令人敬畏的气息,似是向人们诉说着这里过往的韶华岁月。

△//夏日里,石头垒砌的石磨盘,静静躺在院落的一角

在济南章丘区的官庄街道,就藏着这样一个宛若桃源的地方——石匣村

隐匿城市中的古村落

承载千年岁月印记

冬雾朦朦,笼罩了村舍和田野。古树、古河道、古庙、古桥、古泉池、章丘梆子戏……

△//村里大多都是明代的石头小院

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村庄,浸逸着岁月的遗迹,因神奇古老的传说显得更加神秘而又值得一探。

△//苍劲的古树依旧挺拔如初

石匣村坐落于九顶山东麓的一道峡谷之中,空气清新,历史文化遗迹与自然生态保护良好。

走进石匣的深巷,就能感受到这里不只是一幅田园山水画,也是一本厚重的史册。因村内嬴汶河中有一天然形成的石湾,形似匣子,故名为石匣。

△//.这条赢汶河水源充沛,四季水流不断

古村落沿一条自西向东的小河分布,名嬴汶河。

河的上游发源于恶石坞、蝴蝶峪,流经西流泉、石匣、石门村,向东穿越赵庄,逶迤绵长10余公里,注入孝妇河。

△//清澈见底的河水倒映着枝繁叶茂的古树

河水常年不断,清澈见底,依水而建的院落参差坐落。溪水小桥人家,岁月流淌,安静地深藏在这群山之中。

△//农家的山羊听闻脚步声,探出了它的小脑袋

村落呈椭圆形,地势东高西低,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

△//村里随处可见的花花草草,欣欣向荣

村内仍保存着石屋四合院,石头房300多间,院落多建于清朝中期,门楣上雕刻的花草鸟兽,大门外乘凉的石凳以及拴马的桩子,简洁而讲究。

△//错落有致的石头房子,都保存完好

在石头砌成的石巷中行走,两边的墙壁伸手可及

△//层层叠叠的石阶,两边整齐的院落,好像行走在明代的小路上

走到一座老房屋前,章丘梆子第十代传承人于亮兴介绍,这个宅子有两层,是古代大家闺秀的住处,二层是过去的老式绣楼,青砖黛瓦、镂空窗棂,看着被岁月的风雨侵蚀得斑斑驳驳的木窗,仿佛穿越了时空。

岁月斑驳

藏在古道古桥里的历史

行走在村中,随处可见的古桥,精致而古老。

△//坚固精致的古桥,依旧历经着岁月的打磨

由于石匣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古人架起二十四座古桥,它们都横跨在这条古老的河道上。沧海桑田,它们也架起了时间的长河。

△//唯美的幸福桥拱桥上,走过几代幸福的人们,宽阔的石匣大桥,桥身直跨嬴汶河两岸

悠悠漫步在古桥之上,向下俯视,河水清澈见底。历史在岁月的深处静静沉淀,时代在沉淀的历史里滚滚向前。

顺着清代康熙年间的东大桥踏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官道,便是莱芜通往章丘的官道。

△//青石板路,这是古代通过莱芜的官道

一条条东西横贯的巷道,由碎块青石铺地,巷道两侧,老屋排列,鳞次栉比。

上千年的石板路,历经岁月沧桑,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变迁

△//悠闲的漫步在青石板路上,感受岁月的流淌

“泉自罅中出,水从石上流。”石匣村山泉众多,拥有淬火泉、凉水泉、圣水泉、神仙泉、凤凰泉等36处古泉。

△//顺着石阶向下走,便来到了泉水旁

山泉水四季常涌,甘甜凉爽,不曾枯竭,始终滋润着这方土地,为世世代代的村民提供水源。

△//又是一处清澈冰凉的山泉

嬴汶河沿途有一棵古酸枣树,生长在距路面七米左右的峭壁上,树身足有水桶粗。据说“先有小枣树后有于家人”,被村民们称之为历史活标本。

△//古木参天的酸枣树,根深叶茂

“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这棵古酸枣树诉说着村落的古老历史,古风犹存。

深山古寺

千年古刹红墙

眺古庙、衔远山、听云卷云舒。村里分布着真武庙、龙王庙、兴隆寺、报国寺等寺庙。

真武庙是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寺庙之一,据碑文记载:真武庙建于乾隆五十六年

△//保存完好的石碑上记录着前尘往事

其中最出名的是位于轿顶山南麓的兴隆寺,又称“东寺”。据考证,该寺庙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清乾隆八年(1743)三月初六曾重修一次。

△//深山里庄严肃穆的兴隆寺,钟声悠扬

听闻,抗战时期,廖荣彪将军曾在此养伤,并得到僧众保护。

踏着层层叠叠的石阶和满地的落叶,行走到庙前,让人心生虔诚。

△//石缝中的树根,生气蓬勃,格外有生命力

寺庙按四合院建筑,稳健庄重,院内正中有一株松树,苍翠挺拔,直冲云霄,颇为壮观。

戏曲之旅

探寻章丘梆子戏的秘密

漫步古村落,村口的古戏台格外引人注目,每年农历六月二十,这里都会举办戏剧节,著名的章丘梆子戏就是在这里唱彻了全村。据说戏台建于明末清初,2019年又修筑复建。

△//明末清初的古戏台,颇有一番风味

这一栋木雕戏厅有着巨大的斗拱、精美的额枋、宏伟的抱柱,飞檐翘翅之间,处处流泻着古建筑的厚重与坚守、灵动与沧桑

光,从戏台的东侧洒了进来,戏曲人便已准备就绪。

随着他轻走几步,随着他手臂一挥、面容一变,随着音乐一起,章丘梆子那古老的活力便在台上一触即发。

金声玉振,跌宕起伏的章丘梆子声如庭前一场盛世花开,向八方来客,打开五彩的屏扇。

“忽闻一声梆子响,从此为戏痴而狂。”走进章丘梆子博物馆,追根溯源,感受传承与发展。

△//快来章丘梆子博物馆,感受一下戏曲的魅力

章丘梆子是山东较为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又名“山东吼”“山东讴”“靠山梆子”,源秦腔,起陕西,沿商道,经黄河,传齐鲁,融章柳,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

章丘梆子还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官庄街道石匣村,正是章丘梆子的发源地和传承地。

△//于亮兴向我们介绍纯手工缝制的戏服

馆内展厅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历史溯源部分为我们揭开了章丘梆子的历史面纱;其次梨园精粹部分向我们展示了其独特韵味,包含角色行当、板式唱腔、经典剧目、乐器双响四大类;最后大师风范部分让我们领略了各个名角的经典传奇。

△//橱窗里精致的戏服,仿佛在等待着再一次粉墨登场的机会

于亮兴介绍,馆内的戏服大多是大多是建国初纯手工制做的,还有一些是清朝和民国时期的,明末清初时的头饰,攀银线、纯金线缝制的戏袍也都保存完整。

△//守护者娓娓道来章丘梆子戏的由来、发展与传承

置身于博物馆中,梦回过往的山中岁月,多少悲欢故事,传承至今

漫步九顶山

寻齐长城遗址

沿公路向上,到达村子旁边的九顶山,这里是齐长城南段旧址

△//断壁残垣的齐长城南段遗址,尽收眼底

这段齐长城沿悬崖峭壁而建,由一条狭窄的小路漫步山中,登顶四顾,峰峦绵延,古老的齐长城只剩下残破的石墙,当年雄伟的样子早已不复存在。

△//夏天来这里,陟山四望,山清水秀,风景宜人

山风飕飕,感受齐长城从脚下通过向两边山顶峡谷蜿蜒而去

△//如今的齐长城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风光,战士们休憩的阵营还依稀保留着原样

俯视遥望,红色瓦房高低错落,鳞次栉比,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仿佛每一寸土地都写满了动人故事

△//冬夏对比之下,九顶山的四时风采依旧壮观

万物逆旅,百代过客,无数场人生大戏如同章丘梆子戏一样在这里幕起幕落,古村依然静默,仍在发展。

△//近距离感受、触摸石砌齐长城的文化遗址

于兴亮介绍,未来石匣村将以瀛汶河流经区为轴,吸收戏曲元素进行景观打造,如“二十四桥明月夜”、油葵花田等,利用村中农特产品、美食小吃、手工技艺打造乡村七坊,配以休闲业态,古泉、古碑、古桥自成一景,形成特色旅游线路

△//石头房子依次排列,好一派恬静的石匣风光

游千年古村落,看九顶山翠绿层叠,穿行在石头砌成的石巷里,两边的墙壁在阳光的照射下,绚丽、缤纷,俨然身处一幅油彩画中。

△//暮色暗淡,落日余晖,是一场自然风光的视觉盛宴

冬日里,来一场随心自在的乡野之行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关村艳照门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