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帝尧之都与石峁王城首次“相会”的背后
山西陶寺遗址与陕西石峁遗址,是4000多年前分处南流黄河南北两端的临汾盆地和河套地区的两大遗址。随着石峁与陶寺考古新发现的不断披露,对二者的对比研究以及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多元性的再反思等相关学术问题也在不断推进。 “黄河文明的标识——陶寺和石峁的考古揭示特展”正在山西博物院展出。展览何以就石峁和陶寺两处遗址进行对比展?石峁是否为黄帝居所?陶寺是否就是尧都?“·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就此专访了山西博物院策展团队。
山西博物院策展团队对表示,“石峁与黄帝或舜有关这一说法在考古界并不是主流观点,而陶寺遗址的历史年代、地理位置、文化内涵、规模等级、文明程度等,与史籍所载的‘尧都’十分契合,学界普遍认为陶寺就是尧都。”
双面人面石柱 石峁遗址出土
从距今4300年前开始,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两岸,河汾之东,陶寺人夯土建都。而在陕北高原,石峁人砌石筑城。
“这两座城既有关联,也有区别。”山西博物院副院长张慧国此前表示,陶寺遗址为夯土城,而石峁遗址是石头城,筑城风格亦不同。在礼乐制度方面,其共通之处是都通过陶器和玉器之间组合的方式呈现,从中能看到中国早期城市的雏形,而国家就是从城市逐渐扩展出来的。他介绍说,选择“黄河文明标识”这一展览主题,是希望通过陶寺、石峁这两个近几年在国际考古领域具有很高知名度的考古遗址,揭示黄河文明在中国早期文明形成过程当中的重要地位。
1984年陶寺遗址发掘现场
石峁遗址皇城台发掘现场
对于陶寺遗址,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的苏秉琦曾说,在中国文明起源的历程中,作为帝尧陶唐氏文化遗存的陶寺文化,构成一个伟大的历史丰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李新伟则认为,石峁遗址石破惊天的发现, 确定了石峁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核心引领作用。山西陶寺遗址与陕西石峁遗址,双城并峙数百年,土城恢宏,石城巍峨,人口密集,规划井然,社会分工明确,初现王权和礼制,以及中国早期国家基本面貌。陶寺与石峁,隔河遥望,南北呼应,在交流与碰撞中,共同推进了中华文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成为黄河文明的显著标识。
据山西博物院公布的资料,此次展览在时间框架上确定为龙山时代,空间范围上锁定为黄河中游。根据展览内容和展厅形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帝尧之都”主要展示陶寺遗址出土文物,并以文化相近的临汾下靳墓地和芮城清凉寺墓地文物辅陈;第二部分“王者圣城”主要展示石峁古城文物,并以天峰坪东遗址和碧村遗址文物作为石峁古城文化的重要补充,以芦山峁遗址文物作为连接陶寺和石峁的重要节点。据悉,此次展览是石峁遗址正式发掘以来首次大规模的展出。
明代刻本中的帝尧像
对话山西博物院策展团队
:对石峁遗址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可能与黄帝或舜有关,陶寺遗址则被认为与尧有关,作为策展团体怎么看?在展览中有没有呈现这样的一种观点?
山西博物院策展团队:在策展过程中,策展团队也注意到了石峁与黄帝或舜有关这一说法,但是在考古学界,这一提法还不是主流观点,仅仅处于猜测阶段,所以我们用了“王者圣城”的提法。
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
在陶寺部分,策展团队直接使用了“帝尧之都”提法。这样的提法,是有较为明确的证据的。陶寺遗址的历史年代、地理位置、文化内涵、规模等级、文明程度等,与史籍所载的“尧都”十分契合,学界普遍认为陶寺就是尧都。而陶寺出土文物朱书扁壶上的文字,对佐证陶寺是尧都也有重要作用。展览中,在观象台复原场景的图版上,也直接点出可能与帝尧“敬授人时”有关。
:中国早期文明考古的对比展比较少见,这次展览的缘起是什么?为什么选择石峁和陶寺进行对比?
山西博物院策展团队:这次展览的缘起,第一是积极响应中央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第二,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要求,河汾哺育的晋南地区和大河流经的陕北高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打造精品展览,对于构建黄河流域的文化标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积极配合省委、省政府《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游山西 读历史》文化强省战略。因此山西博物院从讲政治的角度考虑,对黄河文化进行研究,对黄河文化文物进行梳理,准备策划一场有关黄河文化的展览。
彩绘陶壶 新石器时代 高24厘米,腹径13厘米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在具体的展览主题选取上,策展团队根据山西历史时期的几个亮点,调查了山西博物院现有馆藏,并结合当下的学术热点和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确定了围绕陶寺和石峁这个切入点。
石峁遗址是21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考古新发现之一,引发了学术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对于探索早期国家形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这次展览也是石峁文物第一次大规模展出。陶寺遗址近年来对宫城的发掘,最新成果也层出不穷。两个遗址所表现出来的文明高度,都已进入早期国家阶段,处于广域王权国家出现的前夜,是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一个是中原文化的代表,一个是北方文化的代表,通过一个展览将两者展现给公众,可以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既然定为比较研究展,那么这次展览具体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比较,除了器物的比较,有没有考古研究中揭示的风俗习惯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比较,比如早期的精神图腾等。
山西博物院策展团队:陶寺和石峁,是“古国时代”最亮的两颗星。他们首先是不同的两大集团的中心,从考古发现来看,其表现的文化面貌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展览中从城址、玉器、铜器、礼乐器、陶器等等方面表现两者之间的不同。
彩绘双耳罐 陶寺遗址出土
在精神的层面,陶寺社会“礼制初成”,更加重视礼制的建设。展览中,策展人用礼乐器、玉器、彩绘陶器等器物强烈的表达这一观点。石峁遗址出土中的陶鹰、藏玉于墙、杀戮奠基、卜骨的大量出现,表现的是石峁人对宗教的重视。两者之间在文化内涵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彩绘龙盘 陶寺遗址
陶寺最主要的器物是龙盘,而石峁很重要的一件陶器是“陶鹰”。龙盘是王权的象征,陶鹰是神权的表现,这也是这两个遗址精神文化的具体比较的地方。在玉器部分,陶寺玉器最重要的反映礼制文化,而石峁更重要的是反映“藏玉于墙”的行为。
玉神面 新石器时代 长6.5厘米,宽3.3厘米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石峁和陶寺两种文明的交流和内在逻辑在考古中有没有发现相关的证物,此次展览有呈现出来吗?
山西博物院策展团队:这次展览中,用了很多图版表现两者之间的联系,比如石磬、土鼓、骨簧、石厨刀等等。
蛇纹鬲 石峁遗址出土
在展品中,陶寺部分所展出的陶鬲,就是受石峁文化影响出现的。陶寺日用陶器在陶寺文化早中晚三期都有变化。早期流行的炊器以釜灶为主,中期陶器中突然出现陶鬲,表明了以“石峁遗址”为代表的石峁文化对陶寺文化的强烈渗透。陶寺晚期的器物组合中,鬲的比例逐渐提高,显然石峁文化的影响仍旧持续。陶寺、石峁两大集团不断的交流与借鉴中,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览现场复原的观象台场景
:这次展览的展陈方式有什么特点,重点展品又有哪些,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山西博物院策展团队:这个展览,围绕着两座中心城址展开,表现陶寺和石峁两个集团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展览将两者的联系多体现在内容的编排上,区别多安排在形式的表达上。放弃以前单纯的器物对比,运用更加宏大的叙事与对比模式,形成以点带面、个性与共性并重的展陈思路,从而达到透物见人、以物论史,讲好一个故事的目的。
铜蛙 陶寺遗址出土
铜刀 新石器时代 长8厘米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陶寺部分的重点展品主要有龙盘、朱书扁壶文字、玉神面、玉琮、铜蛙、圭尺,彩绘陶器等等。石峁部分的重点展品主要有石峁人像、壁画、骨簧、石范、铜刀、骨针等等。
绿松石腕饰 下靳墓地出土
:这样的展览对梳理黄河文明有很大的意义,结合这次展览,策展团队还做了哪些工作,让公众更好的理解黄河文明的起源?
山西博物院策展团队:在展览宣传上,围绕展览主题,在宣传上从讲座、沙龙、研讨会、研学、文创开发等多渠道出发,面向各类观众群体,覆盖整个展期,线上线下配合传播,以求发挥展览的最大效应。邀请学界专家,就文明起源、早期国家等课题举办多场科普讲座、沙龙;利用节假日,开展面向青少年群体的动手体验、研学游活动;10月中旬,将在山西博物院举办以“黄河文明的标识体系”为主题的研讨会,召集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内涵,加强学术成果转化,推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研发推出饰品、家居生活、文具、纪念章等4大类文创产品近20款,让黄河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釜灶 陶寺遗址出土
展览海报
- 标签:eiji爱拍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
来广西旅游不吃这20道桂菜,等于白来!
说起广西,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桂林山水、德天瀑布;说到广西菜,即桂菜,很多人第一时间只想到螺蛳粉…
-
独库公路即将解封!一年封闭7个月!十里不同天,一天有四季!
转眼已经进入了六月, 那个充满冰激凌和海滩风味的季节也来了~ 不过!对于旅游发烧友而言, 六月的到…
- 一座有点冷门的宁波小城,6月抓把空气都能酿酒!
- 霸占热搜!上榜非遗!吃货们从此又多了个吃螺蛳粉的理由!
- 端午小长假来了!去玩嘛?
- 年年被嘲“旅游荒漠”,今年明星扎堆去,珠海终于出圈了
-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展开疫情后首次外访 赴英出席G7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