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地产  购物

“笔记本电脑之父”陨落,日本制造业真的不行了吗?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8-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微天下【8月21日】

✦ 央行:二季度移动支付业务同比增长33.61%至106.17万亿元

✦ 通用汽车未来五年计划向新技术投资200亿美元

✦ 农夫山泉赴港IPO获重要基石投资者认购,发行规模将不足4%

✦ 海天味业市值突破5000亿人民币,超越中国石化

✦ 中国植物肉品牌星期零获千万级美元A轮融资

✦ 上半年飞鹤净利润增长57%,业绩超预期

✦ 黄峥退出拼多多(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

✦ 影院复工满月,全国票房超10亿

✦ 三星将为IBM代工最尖端半导体芯片

✦ 可口可乐继续扩大对中国供应链的投资,拟建立新的工厂和生产线

作者 | 换新言

来源 | 爱范儿(ifanr)

曾在全球家电行业纵横睥睨的东芝,昔日的光芒已经无法遮掩如今的颓势。8月10日,日本东芝公司正式宣布退出笔记本电脑业务,并将其个人电脑业务剩余的少数股权转让给夏普,从而结束了其在个人电脑领域长达35年的拼搏。

东芝的衰落并不是偶然,它只是日本制造业集体沉沦的一个缩影。

公元1875年,推崇洋务运动的同治皇帝,病逝于紫禁城。

而距离紫禁城2578公里的东京银座,一家名叫田中制造所的民营机械工厂出生了,并在日后的100多年间,凭借强大的技术力量,获得了24个“世界第一”或“日本第一”。

比如1894年研制出日本第一台水轮式发电机;1930年制造出日本第一批电动洗衣机和电冰箱;1970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彩色电视电话;1985开发并销售世界上第一款膝上式PC(ThornEMILiberator)……

第一款“膝上电脑”ThornEMILiberator

这些成就,都来源于这家被誉为“日本制造”的航母级标杆企业——东芝。

而承载了太多辉煌的东芝,进入21世纪后却似乎颓态渐显。

在近五年内,东芝频频出售自己曾引以为傲的业务。先是图像传感器业务,再是家电、医疗、半导体。最近,又把PC业务完全割让给了夏普,意味着东芝正式退出经营了35年的笔记本电脑业务。

东芝近年屡次断臂求生

从顶着“笔记本电脑之父”的光环,在20世纪90年代连续七年夺得世界销量第一,到近年来笔电业务频频亏损,再到完全退出笔电业务,东芝的经历令人唏嘘。

而PC业务只是东芝陨落的一个缩影。现在看来,东芝的B2C业务已经几近停摆,只能靠B2B业务接济度日。

1

东芝的陨落之路

《红楼梦》里,探春在大观园被抄检时,曾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才能一败涂地!”

对于东芝这个“巨型航母”来说,也是这个道理。东芝的陨落固然有市场变化等客观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自己作的”。

东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目前公认是2006年。

彼时,东芝盯上了核电产业这个香饽饽,但自己又没相关的核心竞争力,但没关系,东芝有钱。

于是,东芝打算收购美国西屋电气,来作为自己进入核电产业的翘板。而与此同时,三菱和日立也盯上了西屋电气这块肥肉,三只饿狼相争,谁也不让谁。

好在东芝财大气粗,最终以3倍溢价,豪掷54亿美元拿下了西屋电气。三菱和日立“怅然若失”。

东芝的核电站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一下子将核电产业推向了寒冬。东芝花大价钱发展的核电业务,受到了致命一击。

但东芝比较“头铁”,坚持看好核电业务的前景,甚至又在2015年收购了CB&I核电公司。不过越来越少的客户,越来越高的建设成本,使东芝的核电业务陷入了死胡同。

东芝为美国建造的核电站

如果把核电业务的失败归结为运气原因,那下面这些过失就是纯属“自己作”了。

同样是在2015年,东芝被曝出惊天丑闻:财务作假,时间跨度长达8年(2008年~2015年),至少涉及4大业务部门、可统计虚报利润1562亿日元。

东芝时任领导人鞠躬道歉

财务造假让东芝吃到了一张70亿日元的巨额罚单,更要命的是让其名声一落千丈,年底两个评级大佬标普(S&P)和穆迪(Moody’s),先后宣布下调对东芝信用评级至垃圾级。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东芝元气大伤,只好变卖“家产”用来“回血”。所以从这一年开始,东芝就走上了大规模裁员和“卖卖卖”之路。

2

掌门人上演宫斗剧

要问财务作假的原因,明面上是为遮掩核电业务的羞耻,暗地里则是因为几代掌门人的内斗。

其中,西田、佐佐木、田中久雄之间的恩怨最为人所知。

西田虽然早就从社长一位上退下,但是一直处在“垂帘听政”的状态。佐佐木是西田的继任者,两人曾有一段“蜜月期”。不过西田后来“变了心”,认为佐佐木只会核电业务,这种人是不会让公司有未来的。

2013年,田中久雄上位成为新社长。田中久雄对西田很忠诚,西田也对田中久雄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让公司盈利更多。

在巨大的压力下,田中久雄也学着佐佐木做起了假账,直到2015年丑事败露。

除了掌门人内斗,东芝公司在这段时间的治理也存在很大问题。

首先是薪酬设计不合理。高管的固定薪酬占比大,并且固定薪酬没有和业绩挂钩,更多的是依靠年功序列和职位高低,容易导致“无功受禄”。并且东芝没有设置长期激励,也就是说高管很难拿到股票期权,这就使得经营人员更愿意追求短期效益,而忽略企业的长期价值。

其次是董事会独立性差,一把手“只手遮天”。东芝规模过大的董事会中,兼任的现象比较严重。董事会成员也经常是公司的高级管理层。这就会导致公司一把手的权力过大,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

最后,东芝内部监督部门形同虚设,很难发挥出审计监察的智能,这也是其连续八年财务作假的助推剂。

3

东芝只是日本制造业的缩影

东芝的衰落并不是偶然,它只是日本制造业集体沉沦的一个缩影。

似乎从2008年之后,日本制造业便一蹶不振,开始走向下坡路。在客观方面,日元的加速升值、世界经济走势下行、市场风向发生变化等,都是导致日本制造业萎靡的“元凶”。不过真正的原因,还得从内部找起。

在《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一书中,作者汤之上隆总结了日本制造业的四大教训。其中两条都在批评日本制造业的创新能力。

一是“面对十年一轮的新技术浪潮时,对市场机会缺乏敏感性,因循守旧,错失机会”;二是“面对技术趋势转变,日本企业制度过于僵化,根本就不能适应技术变革的趋势”。

简单来说,就是日本制造企业普遍过度崇拜技术、创新节奏放慢,在互联网时代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脚步。

除此之外,许多大企业自身制度僵化、体系臃肿,由此滋生许多问题。除了东芝,还有许多制造业巨头出现丑闻。比如三菱油耗造假事件、高田问题气囊事件、斯巴鲁被曝质检造假、神户制钢数据造假事件等,为日本制造业蒙上一层阴影。

最近几年,日本的制造业巨头,纷纷把曾经引以为傲的业务出售,以断臂求生。

2015年,松下将旗下三洋电视业务出售给长虹集团,长虹因此获得“三洋”品牌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电视品类独家使用权,并承接“三洋”品牌电视的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2015年,夏普将其美洲电视机业务(除巴西外)出售给海信集团,包括夏普墨西哥电视机工厂。又在2016年接受鸿海精密3888亿日元注资,成为鸿海的子公司。

类似上述案例不胜枚举。可以说,在家电、智能手机等最终产品,或称之为“下游产品”领域,日本制造企业已“集体沉沦”,丢失对这些赛道的绝对话语权。

4

日本制造业的出路在哪里?

整体来看,现在能够勉强一战的日系消费电子厂商,可能只剩下索尼了。不过俗话说“破船还有三千钉”,即便日本制造业“战败下游”,但其仍然在产业链上游高歌。

据科睿唯安公布的《德温特2018—2019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39家日本企业上榜,数量居全球第一。而我国大陆地区跻身该榜单的企业,目前仅有3家,分别是华为、比亚迪、小米。

这组数字差距还不算太大。有种流行的说法是,日本百年以上的企业有3.5万家,而我国只有十余家,这个差距就更夸张了。

如果将日本百年老企众多的原因归结到明治维新,那日本近年来在制造业的地位,则需要归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科技立国”战略。

彼时日本当局将工作重心从“技术引进”转移到“技术自研”,提出“科技立国”“知识经济”,在纳米技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上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一阶段的变革,直接让日本制造业“封神”。

而这,也让其积累了仍在上游高歌的资本。

据日经新闻网,日本一家调查公司FomalhautTechnoSolutions拆解了华为P30Pro和苹果iPhoneXSMax,结果发现两种机型采用的日本零部件(按金额计算)分别达到占23%和13.5%。

华为P30Pro拆解图

再如生产半导体必备的氟化氢,日本仍在牢牢占据着经验与技术的高地。

在层层危机下,日企也在积极求变。像东芝将全力发展B2B业务;丰田将从单纯的汽车制造商,转向“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日立也将跳出制造业框架,发力数字经济领域。

正如日经新闻网曾说的那样,只有“扔掉面子,抓住果子”,不必全面开花,但求一枝独秀,在中美等未涉及的看似“不起眼”的领域充分磨砺和发挥自身优势,或许能给日本制造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牛郎星是哪个星座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