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观念(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点击上方关注本号,更多行业内容推送
早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出了具体要求,还就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支持乡村创新创业等六个方面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措施方法。各地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断推动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产业创新,为乡村振兴增加了活力,为乡村产业发展丰富了内容,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
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才能更有利于乡村振兴的实施。
乡村特色产业究竟是什么样的产业,在乡村振兴中俱何等战略地位?乡村特色产业与农业产业有何关系?如何依据乡村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创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特色产业等等,还需要提高认识,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推进创新。本文拟就以上方面做些初步的探讨,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参考。
一、当今时代是全面转型发展的新时代
转型与变革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从全社会以及我国农村发展的进程来看,当今时代大变革最突出的表现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历史性的转型发展,最重要的特征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转型与变革的时代主题将在三个方面来展现:
(一)传统农村向未来新乡村的历史性转型
从传统农村向未来新乡村转型的发展路径,主要通过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乡村产业,传统社会性农民向现代产业型农民,传统村庄向现代乡村社区发展的整体转型来实现。
1. 新农民化。新农民化将围绕传统的社会性农民向新型产业农民转型来进行。劳动型、组织型及业主型农民将随着农村的大变革,不断产生,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新主体,支撑新乡村的大发展。随着产权制度改革,农民资产的股权化,租赁、转让推动生产要素的加快流动重组,业主性农民得以加快发展。随着农村进一步改革开放,乡村功能加快创新,乡村产业创新将吸引与组织起非农人员加快投资乡村,将推动新农人群体的形成。以市场化为动力,以乡村产业为纽带的新型乡村产业工人群体不断壮大。
2.新农业化。一是农业经营主体法人化。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及其联合的产业共同体支撑乡村产业的发展。二是农业资源园区化与基地化。推动优势农业产业形成,促进优质农产品的原产地化创新。三是农业产业将以乡村产业的发展形态来呈现。主要通过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多元融合推动康养产业的发展,以及乡村新型服务产业的不断壮大来实现。四是适应市场多元需求的新变化,生态型农业、科技型农业、创意型农业、休闲养生型农业等新型农业加快创建,农业将由生产导向的单一业态向市场导向的多元融合发展的新业态转型。
3.新农村化。我国农村正在由传统农户为主体的自然村庄,向生态宜居、美丽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乡村转型。特色村庄加快发展,农村区域多样化中心加快形成。未来乡村将形成特色小镇带特色村庄乡村发展的新格局。未来乡村功能,也必将由单一的农民自组织,满足农户自身需求,向满足农户需要与对外提供多元化社会性综合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服务体转型。未来乡村是产业兴旺、生活宜居、生态文明相结合的乡村社区。
4.新区域化。传统的工农、城乡、县域是相对分割独立运行的社会区域单元。未来新乡村将由工农、城乡相对分离转型到融合发展的新乡村。呈现特色小镇并特色村庄形成乡村中心,发挥乡村中心综合服务功能,乡村中心带动并引领村庄发展,村镇融合、村村一体,城乡融合互动,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创新发展,为乡村居民生产与生活提供综合服务的综合体。特色小镇、特色产业、特色村庄、新服务、新农民、新治理将成为未来新乡村的有力支撑。通过推进新乡村的新乡村经济、新乡村文化、新乡村社区、新乡村生态、新乡村政治建设来实现未来新乡村的发展。
(二)后工业文明社会向未来生态文明社会转型
文明是人类社会性的重要体现与表现形式。人类文明通过人类发展的实践成果、文化表现、知识体系、生产与生活方式、制度安排来承载人类文明的主要内容。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型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1.构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与文化。生态文明是新乡村建设重要的文明标志。生态文明的社会,体现的是传统后工业文明由对立向和谐,由强调个体占位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由宗教狂热或者迷信到生态知识体系的传播,新型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发展的新型关系得以构建与发展。乡村生态文明要求转变后工业文明的社会价值观念,树立培育生态文明的价值体系,推动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制度与文化。
2.践行生态文明生活方式。从人的精神文化价值来看,生态文明倡导生存环境的优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指导人们生活。天人合一、命运共同、和谐共生、求同存异、道法自然、尊重规律,保育自然与生态都是生态文明践行的价值准则。在推进新乡村建设的实践中,需要倡导生态文明新风,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与行为规范。
3.创建生态文明的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社会形态是多方面的。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需要多民族、多村庄、多宗祠、多文化信仰的相互尊重,友好相处。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生态文明超越人与自然的对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类生态化生产与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建设起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新乡村。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生态文明倡导乡村社区是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产业与乡村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倡导和谐幸福美好的乡村生活。乡村是乡村人、自然、社会共治共生共享的家园。
4. 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发展需要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发展方式来看,乡村发展要走生态绿色循环发展、区域与产业融合发展和市场化发展之路。从产业形态来看,未来乡村产业要建设成为生态友好型产业、质量安全性产业、资源节约型产业。发挥乡村产业的多功能性,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现生产供求的基本平衡与良性发展。
(三)社会生活向新时代化转型
1.全球化。扩张与反扩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形式。当代,扩张与反扩张的全球形式是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全球化是全方位的,表现为文化、经济、制度及意识形态的整体性。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全球化正在成为时代大潮,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进而影响人类文明进程。资源、生产要素、市场及与此相关活动全球范围的高效配置,自由流动,给我们带来全球竞争与全球发展机会。全球化思维,行为方式的全球化,向全球开放与参与全球治理创新,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变革我们的观念,推动我们进行更深远的探索,进而促进我们深刻变革。
2.智能化。人与物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一方面,物的实在性,引发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广泛认知,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由于人类的不懈探索,产生了科学与哲学;另一方面,现实的物质世界被人类所利用,为人类发展服务。随着物的人化过程的发展,未来,在人的活动的支配下,人与物的关系,将由主动探索与被动利用,转变成智能化的协调关系,新型人与物的关系得到构建。智能化的物化时代必将取代被动的物质世界,在更高层次上服务人类的发展。
3.市场化。未来,随着改革开放与全球化加快,市场主体更加多元,市场活力更强劲,市场机制的创新必将迎来新的生机。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市场与社会对人类生活的调节边界更加模糊,作用更加有力,手段更加融合。二是一切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将在市场上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实现资本化,创造更大价值。三是人的智慧价值将伴随人才的资本化呈现新特点。人才的价值评价、人才的资源配置、人才的创新平台及服务体系将提高到战略高度。
4.人本化。人类社会人的权利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无权力意识的自由发展阶段;自由权利部分转移被利用阶段;权利的人本回归与自主张扬阶段。这三个阶段都是伴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产生的。当今社会,人们对自我权利的认知感增加,张扬个性,强调权利表达,力争权利诉求等体现人本思想的自主权力的趋势在未来会更加强烈。有理由相信,充分尊重人才的个性发展,尊重人才的权利索求,满足人才的现实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是未来创新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5.区域化。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区域化特征,这种趋势还在加速。区域化是由国家意识、民族特征、自然禀赋、人文资源及社会制度决定的。区域化是全球化的一种形态。有双边、多边性区域合作,如东盟贸易区、一路一带发展战略等。我国国内发展,其区域化也呈加速态势:有以产业为基础的区域化,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加快发展;有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发展,如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一体化,有以武汉、长沙为中心的中部区域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也有以文化为主体的区域发展模式;也有以交通体系为主体的区域发展,如长江经济带等。随着市场化加快推进,区域化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6.大数据化。大数据化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场新的革命与飞跃。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物质世界信息化趋势日益显现。对信息的多维存贮、数据的多次分析、价值的广泛研究日益成为未来创新活动与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因果关系单一线性研究与思维方法,单一的样本研究方法,单一的个体研究方法将让位于总体研究,关系研究与趋势研究,数据技术的研究方法将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与研究方法。
乡村振兴的智能化,数智化才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压舱石,利用科技的力量推动乡村产业跨越式发展,势在必行!
二、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一)响应社会新需求的新产业
社会新需求正在加快向纵深发展。社会新需求表现为,现实的新需求与未来潜在需求向现实新需求转化的新需求。新时代的新需求是当代社会生活整体变革所引起的。总体来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社会生活新需求需要满足。从未来乡村的功能需要来看,未来乡村是生态涵养之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策源地,是人们精神家园的归宿,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与有机组成部分。从人们对乡村产业的市场需求来看,人们对乡村产品的需求已经由本土向区域,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由单一向多元化,由大众向个性化,由满足温饱向功能营养方向发展。需求结构正在由单一的物质产品需求向文化体验、健康营养、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综合性高质量需求转变。
2.新时代新关系需要构建。重构新型关系,需要着力构建工农产业融合、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工农关系;着力构建城乡互助,区域一体的城乡关系与村镇关系;着力构建国民经济与农业发展的新关系。需要加快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充分发挥其新基础性地位,构建乡村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关系。
3.乡村发展的新动能需要创建。从历史上看,我国农村变革的动力,一般来源于农民对生活资料特别是土地的再分配的要求。当代,我国农业基本的经营制度已经确立,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动能取决于三个方面创新:一是发展机制的创新。必须紧紧依靠市场需求,创建市场决定产业发展的机制,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二是发展手段的创新,必须推动多元与多业融合,通过实现融合创新来实现乡村发展;三是转型升级的创新,必须紧跟市场变化,紧紧依靠资源创新、科技创新、运营创新来实现乡村发展。
(二)正在成为农民有效创新创业平台
1.农村创新创业日渐活跃。据了解,全国各地围绕乡村振兴,制定并落实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政策,吸引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到乡村创新创业。一是人数增加。截止2018年,各类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达780万,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本乡创新创业人员达3100多万。二是领域不断拓宽,由种养向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创办的实体87%在乡镇以下,80%以上发展产业融合项目。三是层次不断提升,返乡下乡人员50%以上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创业,近90%是联合创业。四是载体不断增多,认定的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实训孵化基地达1096个,益农信息社覆盖1/3以上行政村。
2.特色产业扶贫扎实推进。据了解,2018年,结合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在贫困地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万家、农民合作社61万个,有力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除此之外,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正在兴起。比如,目前已经建成甘肃定西马铃薯、江西赣南脐橙、陕西洛川苹果、湖北潜江小龙虾、重庆涪陵榨菜等。市场供求日益活跃,2018年农业农村部举办的各类产销对接活动,带动贫困地区销售农产品超过500亿元,促成签约项目300亿元。科技人才支撑有力,在22个脱贫任务重的省份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组建科技服务团,培训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2万余人。
3.创造了好的经验。围绕创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特色产业,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构建。各地发展企农契约型合作模式,已有1亿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订单,签约农户经营收入超过未签约农户50%以上。推广利益分红型模式,通过订单收购+分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返利分红等方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探索股份合作型模式,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4.推动农民劳动与生产方式的转型。智能化时代,新型消费方式正在加快推动传统农业组织方式向现代产业组织方式转型。传统的生产导向型农业向市场导向型农业产业转型。单一产业向多样化集群式发展转型。本土性市场向区域化全球市场转型。分散的小农向集体主导的混合经济体转型。低端供给向高质量高效益产业转型。传统的化学农业向生态循环式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自产自销向产销分离,销地市场向销地与产地相结合转型。农民自身单一农业生产劳作正向自主创业经营转型。
(三)实践创新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1.创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全国认定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400个。乡村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宗类、多样化乡土产业,创响特色品牌约10万余个。各地依托乡村资源,发掘农业与乡村新功能新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县、乡(镇)、村特色产业综合体不断显现。
2.传统农业产业不断升级。全国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32个、农产品加工园1600个,创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148个、农业产业强镇254个。融合载体呈现丰富多样的发展态势。农产品加工深入推进,引导加工产能向粮食等主产区布局,促进就地加工转化。特色农产品加工不断创新,特色产品品牌不断创建。据有关资料,2018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9万家、营业收入14.9万亿元。
3.乡村新产业不断创新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的实施,推动各地建设休闲观光、乡村民宿、健康养生等园区景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有关资料,2018年接待游客30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2018年农村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农村网络销售额突破1.3万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3000亿元。乡村新型服务业创新发展呈快速发展态势。
4.乡村产业形态不断丰富。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文化+、旅游+等多业态发展态势。农业文化、农业教育、农业旅游、乡村康养、乡村电子商务等产业快速发展。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等延伸型农业、综合种养等循环型农业如稻渔综合种养快速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7万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243家。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217万家,家庭农场60万个。
三、准确把握乡村特色产业的内涵
(一)乡村特色产业本质属性
把握乡村特色产业的本质,关键是要把握其特色。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
乡村特色产业的特色,反映的是乡村特色产业本有的特色,是其基本的规定性及发展的属性。把握乡村特色产业的本质属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三个维度。一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区域维度也就是区域视角。一个地区乡村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乡村地域性特征等因素决定着乡村产业的特色。区域特色是特色产业的基础,同时,乡村产业特色成为乡村区域特色的重要内容。二是乡村产业的维度或者视角。乡村特色资源形成的乡村特色产业,特定乡村产业发展的经营方式、产业业态、产品特点及服务方式,形成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元素,表现产业发展的特点。三是当代社会需求的维度或者视角。乡村特色产业是依据特色的市场需求发展而成的,旨在满足特殊人群或者社会大众的功能化的需求,如文化体验、休闲养生,降低三高等,从而相对其他产业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三个层面。认识一个产业的特色,需要把握三个层面:其一,产业层面。是产业自身存在的特色。产业属地特色的突出表现是乡村,根植于乡村资源与环境。其二,发展层面,具有自身发展的突出特点,由此,有别于其他产业发展。第三,价值层面,是相对社会的阶段性的特色需要而创制的乡村新型产业。
3.四个环节。一个完整的产业有四个的发展环节,把握这四个环节的特点,就是了解乡村产业的特色。首先,把握乡村产业的资源环节。乡村特色产业是由乡村特色资源形成的产业。资源的性质、特色、区位、种类决定乡村产业特色。其次,把握乡村产业的形态特色。是具体产业特色的表现形式,由融合方式、手段、业界等决定一个产业呈现产业特点。第三,把握乡村特色产业的产品特色。是特色产业实现产业价值,形成多元的特色产品,满足人们生理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体验消费与物质消费的有机结合的载体。产品特色是产业特色最直接、最核心的形式。第四,把握产品功能与市场需求。一个产业特色是与一个特定的目标人群价值需求相关联的,了解一个产业的特色,往往可以从一个特定的人群及其特殊的需要出发来把握。
(二)乡村特色产业的基本特点
1.特色鲜明。乡村产业特色是与相类产业相比较而显现的。构成鲜明特色,有四个最基本的要素:其一,由独特资源作为发展的基础。这些资源主要由独特的自然、文化、产业多功能性来形成。比如,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其二,是区域特征的重要支撑。产业发展呈现区域地方特色,同时,产业特色构成对区域特色的认知。其三,特殊产品品质。品质独特,功能特殊,有一定知名度。其四,目标市场相对明确,形成特定消费市场。是满足特殊人群或者市场用户的需要。市场有前景,规模有优势。
2.乡村独有。乡村独有是乡村特色产业的鲜明特点。与一般产业相比较,乡村产业的空间属性是乡村,乡村特色产业是利用乡村资源优势创建的乡村产业。一般来说,是以乡村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根植于农业农村、由当地农民主办、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乡土经济活动,如特色粮油、特色果蔬、茶叶咖啡、食用菌、中药材、特色畜禽、特色水产、棉麻蚕桑、林特花卉等特色种养业和乡村食品、酿造、纺织、竹编、草编、剪纸、风筝、陶艺、木雕、木工等特色手工业。除此之外,还以乡村元素作为融合发展的条件,创新新产业、新业态,创建新型产业如休闲旅游、现代康养产业。
3. 农民主体。乡村特色产业是农民的产业。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乡村特色产品供给,同时,为农民创造就业渠道。乡村特色产业是农民创业的产业,也是农民致富的产业。广大农民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订单收购+分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返利分红等方式,极大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还通过股份合作,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形式,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农村,推动乡村振兴。
4.相对优势。相对优势,说到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潜在与现实能力。一个特定的乡村产业的相对优势是指,相对其他相关产业有相对较强的发展能力。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能力所表现的相对优势,主要由乡村特色产业的特点所决定:特色产业发展有其他产业发展不可替代的区位与资源条件。在一些地区,有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传统,技术比较成熟,相对集中连片,市场半径和市场占有份额大,具备形成知名品牌,组建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的基础。有较强的产业集群能力,容易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县一特的区域品牌。在不断满足用户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具有引领潜在市场的能力。特色农产品发展符合区域分工的要求,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
(三)乡村特色产业的当代价值
乡村特色产业的基本功能是产业功能。表现为以大众喜爱的优质产品满足市场需要。乡村特色产业除具有一般的产业功能之外,还具有以下功能:
1.是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特色产业生产经营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明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富民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可以促进土地、资金等要素的合理流动,特色农业既能容纳本地的一部分劳动力就业,又能接收部分外来劳动力就业。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挖掘特色农业潜力,有利于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全产业链建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创造新产品、催生新业态、发展新模式、拓展新领域,有利于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创新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业,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由此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文化传承,由此,构成乡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新型产业基础与平台。乡村特色产业兴旺发达,让乡村更加宜居,乡风更文明,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带动农民生活更加富裕。
2. 是推动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融合是创新乡村新型特色产业的手段,其路径与目标是乡村特色产业。多产业、多元素跨界融合,为乡村特色产业创新新型资源。乡村新型产业及其新业态创新,通过多产业相+,推动文体、农业、旅游的有机结合而得以创新发展。比如乡村康养、文化体验与休闲、乡村旅游产业就是多产融合创新的结果。融合,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构筑要素互通、环境共享、联系稳定、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为社会资源流向乡村提供通道。
3. 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抓手。乡村特色产业是面向市场的,是市场导向性产业。乡村特色产业的创新成为推动传统农业由生产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型,由规模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型的重要推手。一个地方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粮油、特色饮料、特色花卉、特色纤维、道地中药材、特色草食畜、特色猪禽蜂、特色水产等发展,将成为加快推动一个地区农业产业调整与优化结构重要内容。乡村特色产业也是效益产业,是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消费由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的营养健康,消费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趋势的重要产业,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4.推进生态优化的新型产业载体。特色农业具有气体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育、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价值。可以创造良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使自然资源系统得到修复和强化,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服务和供给价值。其生产要素本身就是构成生态环境的主体因子,对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生存环境的改善、保持生物多样性、防治自然灾害,为二、三产业的正常运行和分解消化其排放物产生的外部负效用等,具有积极的、重大的正效用。乡村特色新型产业如康养、乡村休闲旅游等需要配置生态景观资源,提升传统乡村的景观化水平。通过对湖、田、林、村、水、山、路进行综合整治, 促进山美、水美、人美、田美、路美、村美的美丽生态田园形成。特色农业对优化区域生态系统起重要作用。以云南哈尼梯田、湖南紫鹊界梯田为代表的南方稻作梯田系统,具有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系统特征,形成自流灌溉农业生产体系,紫鹊界梯田一带素有天下大旱,此地有收的说法;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佳县,干旱少雨,生态脆弱,枣树不仅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生计来源,在生态保护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徽省砀山县立足酥梨产业,以生态立县推进新农村建设,初步走出了一条新路子。砀山县是全国生态试点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境内环境优美,全县村庄绿化率达85%以上,森林覆盖率76%以上,水果种植面积逾70万亩,被吉尼斯纪录认定为世界最大的连片果园产业区。
5. 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一是传承农耕文化。乡村特色产业需要配置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在农业文化遗产地表现更为明显,其具体表现方式除了文字记载外,还有歌曲、故事、谚语、仪式等形式。截至2018年2月,中国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遗产地总数为15处。为了加强国内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促进农业文化传承、农业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从2013起开始认定中国重要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已经认定了91处。二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91处中国重要文化遗产进行大致分类发现,除了稻作、梯田、农田水利等比较传统的农业文化外,茶、水果、干果、中草药等特色农业也很有文化内涵。如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稻田养鱼、孟连神鱼节文化、江川开鱼节、勐腊弩弓水下射鱼等渔业文化,彰显了特色农业文化价值的魅力,丰富了特色农业的价值内涵。云南普洱、福州茉莉花、湖北砖茶、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福鼎白茶、黄山太平猴魁等不仅是国内外知名茶种,而且形成了各种茶文化。一些地区的枣、梨、葡萄、杨梅、核桃、荔枝、樱桃、柑橘等水果干果种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当归、辛夷花、枸杞、玫瑰、黄连、银杏等中药保健作物种植更具中国文化特色。三是提供教育和审美。特色农业生产在传承、维护和创造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特色农业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四是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各地以乡村文化元素为资源,通过文化+,+文化等多种形式,创新多姿多彩的文化产业。
6.满足社会新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类特色农产品产值达到5万亿元左右,约占我国农业总产值的50%,占据我国农业的半壁江山。特色农业如干鲜果品、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极大满足了社会对健康养生的新需求。生态农业园以休闲农业带动特色农业发展。利用特色农业的景观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业,让游客享受观光、采摘、体验生产、了解农民生活、感受乡土情趣。目前,一些特色农业经营主体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将游憩休闲与科普教育有效结合,促进现代社会的人们与大自然紧密接触,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创作、农产品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情趣。
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区域特色基本形成。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品牌化趋势明显。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合作模式多样化。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的产业支撑。除此之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一)发展不平衡
一是各地区不平衡。城市周边快于边远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西部地区。经济作物集中地区快于传统粮食为主体的地区。在每个县市,各乡村发展不平衡。有些地方实施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增加了农产品的品牌收益。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高的地区发展较快。传统农业区域发展较慢。在各产业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健康功能化产业及乡村旅游产业较快。在大部分地区 ,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产业链空间布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三是利益分享机制有待完善。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等举措的推进,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参股,分享产业化的收益,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上还存在难度。四是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平衡。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需要加工支持。特色农产品的初精加工需要技术支撑与创意策划。
(二)全而不精
特色农业产业虽然种类繁多,且大多小有名气,但真正能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据主导地位、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尚未形成,尤其是各类特色产业均为其它地方也有发展的低技术门槛类产业,比较优势并不明显,同时,由于特色产业种类过于繁多,政府部门在引导支持中力量较为分散,没能将项目、资金集中于优势项目中,呈现出撒胡椒面的支持状态,扶持效果不算显著。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多数乡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创新能力不足,工艺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产品供给仍以大路货为主,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较低,休闲旅游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小众类、精准化、中高端产品和服务,品牌溢价有限。乡村产业聚集度较低,仅有28%的乡村产业集中在各类园区。
(三)小而不大
从县域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特色产业,一是基地面积不够,如有的县发展最多的猕猴桃、魔芋等产业,实际面积仅为6、7万亩,茶叶经过近年的恢复性发展,总面积也不超过3万亩。二是企业发展能力有待提升。大多数茶叶、药材、特色食品等产业的加工、销售企业年销售规模均不超过1000万元。由于龙头企业的块头小、规模较小,难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不能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带动相应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政府主导的现象,同市场运行规律有所冲突。三是市场容量较小。农产品职业经理人的销售人才群体缺乏,市场低层次的供求矛盾始终没有缓解。一产就多,一多就乱,一乱就弃的发展规律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规模始终存在发展的瓶颈,因为销售市场有限,而不敢盲目扩大产业规模。
(四)粗而不细
产业链条仍然较短。总体情况是,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二产连两头不紧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65%,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三产发育不足,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能力不强。产业融合层次低,乡村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农户和企业间的利益联结还不紧密。大多数特色农业产业仍然停留在提供初级产品的阶段,缺乏深加工产品,如药材、高山蔬菜、猕猴桃、土鸡、速生丰产林等产业,深加工龙头企业少,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受限制。比如,由于缺乏深加工龙头企业,猕猴桃企业无法在保质期内完成干鲜果销售,导致大量猕猴桃积压变质,给种植户和经销商带来了严重损失。产业链不完善,在有些地区,没有一个产业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条,包装、广告设计、产品检验、物流运输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制约。
(五)产业要素活力不足
当一项发明第一次使用时,我们称之为创新。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任何资源都是投入品。
乡村产业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金融服务仍明显不足,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偏低。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尚未打通,阻碍了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乡村产业。农村土地空闲、低效、粗放利用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供给不足并存。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建立。农村人才缺乏,科技、经营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产业的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六)缺乏科技与创意支撑
一是缺乏科研院所+。小产品的产业,由于普遍规模小,科研项目少,又找不到合作伙伴,难以实现真正的科技支撑。行情高涨时,农户笑逐颜开,赚个盆满钵满。行情低落时,大家伙愁眉不展,毫无办法,赔个净光,任其自生自灭。二是能工巧匠有待提高水平。有些有特色产业的村里没有技术人员,产业的背后更没有技术团队及科研人员的支撑,村民们自认为抱了个金饭碗,也不外出学习考察掌握新品种、新技术,跳不出自己的小圈子。三是乡村特色新产业的发展,创新支撑严重不足,缺乏创意支撑。在发展休闲旅游时,模仿多,真正具有市场价值创意活动比较少。缺乏依据市场需要的持续的创意技术作为支撑。
(七)利益连接机制有待完善
一般一个特色产业农户靠的是单打独斗式经营,只顾埋头拉车,行情好时盲目增加面积,一窝蜂式地扩大生产,常规的农产品一般是,多数时候是买方市场,生产过剩,产品滞销。农户与市场主体的利益链接不稳定。在小农为主体的特色农产品发展过程中,始终受二个规律的支配:市场好了,农户自干,市场差了,农户找企业,找政府。不大的范围内,大家争相生产,抢占市场,而且各自为战。行情一好就扩大,一扩大就滞销,一滞销就放弃,一放弃,又上涨,周而复始。小农生产的行为是依据周边区域性的或者是人人相传的行情来决定生产,由此,分散的农户就会在市场行情的引诱下,加快生产,短期内形成宏大的未来生产供给。造成低水平的滞销,反之,又形成短缺。这是小农永远也摆脱不了的农产品供求规律。发展特色产业迫切需要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需要组织农民一起组团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一起选用优良品种、先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一起共享市场信息,一起抵御市场风险,保证农户持续增收致富。
(八)基础设施仍然是发展的主要短板
一些农村供水、供电、供气条件差,道路、网络通讯、仓储物流等设施未实现全覆盖。农村垃圾集收运和污水处理能力有限,先进技术要素向乡村扩散渗透力不强。乡村产业发展的环境保护条件和能力较弱,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扩散等问题仍然突出。在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业基础设施普遍相当落后。如贵州省水城县营盘村的茶产业、猕猴桃产业、蔬菜产业等特色农业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但是,猕猴桃和茶叶种植园区的田间道路、灌溉等都还非常缺乏。云南省昭阳区、鲁甸县、永善县分别有68%、75%、80%的果园不通路,68%、88%、90%的果园不通水,缺水问题严重,果园间道路状况差,灾害性天气频繁,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十分脆弱。智能化与数字化特色产业需要发展。产地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相对落后,物流经营成本较高。
五、注重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律
(一)根植乡村
根植乡村就是要发挥乡村优势,实现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与乡村发展的四个结合。
首先,要与乡村资源创新相结合。依据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推进乡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产业多功能性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多元化发展。注重手段与技术的创新。走多元素融合,多产业相+之路,以融合创新推动特色产业资源创新。形成产业性、产品性及公共性质资源的有机衔接,以优质的乡村资源支撑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其次,与乡村农民利益及其全面发展相结合。农民的短期利益要从增加收入,开辟就业渠道开始。长远利益要着眼利益机制构建与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将乡村特色产业真正办成农民致富的产业,同时,通过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培育起农村土地专家,提升乡村人才整体素质。围绕提高农民稳定的可持续的收益能力,必须加快完善股份合作、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订单农业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创新,调动广大农户发展乡村产业的积极性。将乡村特色产业创建与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有机结合,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以达到孵化与培育农民创业能力的目的。
第三,与乡村社区发展相结合。乡村特色产业与乡村社区的结合,要立足乡村社区的发展。目前,乡村社区发展主要面临三大问题:一是产业、集体资产、人心相对分散;二是公共治理相对缺失;三是面源污染遏制相对困难。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就是要通过推动三变实践创新,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增强物质基础。创新乡村公共产品产业化的实现方式,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水平,使乡村产业发展成为乡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创建者,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创建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发展绿色乡村特色产业,推进生态宜居,创建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美丽新乡村。
第四,与壮大乡村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相结合。主导性的优势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加大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力度。创建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产品品牌。着眼全产业链培育,打造产业生态链。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业活跃、联农紧密的乡村产业体系,示范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扶持一批管理规范、运营良好、联农带农能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基础好、发展前景足、引领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服务行为规范、覆盖农业产业链条的生产性服务组织,打造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引领市场
首先,面向市场需求。一般性的市场由区域市场、人群市场、时间市场来组成。面向市场,就是要分清不同市场的不同特点,确定服务对象,分析对象需求,把握需求发展态势,由此来组织产品的供给。这是创建市场导向的乡村特色产业必须要坚持的原则。
其次,创新市场策略。制定市场策略,要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出面向市场的产品方案与市场运营方案。一般市场的需求有三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延续性的需求、现实需求、潜在需求。要做好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分析不同性质的需求市场,在此基础上,研究每个市场的一般需求、现实需求及潜在需求的发展状况,由此制定适应市场、满足市场、引导市场发展的策略。产品的迭代创新方式是保证市场策略实施的重要路径。
第三,引导供给。需求大于供给、供求平衡、供给大于需求是一般市场供求关系发展的三种形态。要创办高效益的乡村特色产业,需要通过制造供求矛盾,创造需求大于供给,需求引领供给的发展态势。需求大于供给是构建产业发展主动权的主要措施。所以,要发展好乡村特色产业,必须在引导供给上下功夫。实现需求的升级与变化推动供给的发展与升级。在供给满足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创建满足、引领与创造需求来发展现代乡村特色产业。
(三)做好特色文章
一个地方的特色是一个地方的综合供给能力相对人的需求价值。乡村特色是乡村发展的个性,是乡村自然风貌、历史人文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集中的反映。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灵魂就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特色,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独一无二的文化元素的外在展现。如何才能构筑起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灵魂? 如何打造乡村特色产业的特色?
首先,注重精品打造。没有精品就不会有特色。精品乡村要体现自然和谐、艺术美感、文化传承的基本要求。从产业来看,精品的载体是产品,是产品本质精化的体现,是相对人们需求的价值综合。是人的智慧、工艺、品质的综合体现。力求完美,物有所超。所以,要做好精品化的乡村特色产业,需要在产业创新、公共资源的配置、产品制造及服务方面展现与植入精品元素。
其次,创建品牌体系支撑。一是体现品牌支撑品质服务。将品牌作为展示品质服务的文化价值符号,充分发挥区域品牌良好服务的载体作用。二是体现品牌支撑市场拓展。充分发挥品牌对消费者的影响作用,引领消费者对乡村特色产业及其产品,依据品牌的指向了解服务,体验消费。三是体现品牌支撑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公共品牌、产业品牌、产品品牌的集群优势,以品牌集群优势,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推进三特建设。一是要创新特色产业。也就是要依据一个乡村特色的自然资源禀赋与人文资源特色,面向特定市场,通过产业资源的配置来创建。二是要要形成特色产品。特色产品是面向特定市场的服务定位。它是形成乡村特色最直接的形式与内容,也是乡村发展的价值形式。有生态产品、农副产品、养生养老服务产品。三是要创新特色服务。要依据市场定位,以创造消费者自我服务的平台为抓手,创造平台化的自我服务意境与平台。
(四)构筑乡村新型产业资源基础
首先,全面认识资源范围。认识资源的视角应基于乡村特色产业创新的功能需要。与传统农业相比,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产业形态呈现以下特征:是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是多产融合的产业创新;是综合性产业集群,满足社会对优质农产品、精神文化及休闲养生等多元需求。要实现这样的产业创新,必须以多元资源系为基础,实现资源开发与资源配置的有机结合。通常,传统乡村的资源主要有四种形态:一是乡村农民生产与生活方式长期积淀,形成的农业产业与农村文化体系构成的农村文化资源;二是自然风貌与独有的生物多样性所构成的乡村生态资源特别是水资源;三是农业生产长期形成的农业优势产业;四是乡村风貌及文化的呈现所表现的资源。
其次,推进资源创新。原始状态的资源只有通过创新资源形态,才能有效成为新型产业创新的基础。如何创新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产业资源?一是多功能化创新。主要是指,在保持原有产业属性的基础上,通过发展传统产业的多功能性,培育新型功能,推动传统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性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多功能性向产业资源性转化,为新型产业创造资源基础。比如,农业在发挥产品功能外,还能满足人们体验养生、观光休闲等多样化的需求,由此,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多功能性的资源转化,为亲子、中老年养生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二是转型。主要是通过改变原有资源的部分性质来创新新型资源形态,通过相关手段,推动不同资源在公共资源、产业资源及产品资源之间相互转化,从而为新型产业创新创造条件。三是融合。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资源融合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从宏观上看,公共资源、产业资源、产品资源的融合共同支撑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型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从微观上看,充分发挥不同产业的功能元素,围绕新型产业创新,推动元素融合,共同形成新的资源形态,为新型产业创新创造资源条件。
第三,做好资源配置。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资源配置有三个主要的方向:一是立足某个主导性的产业资源,通过配置新型的资源,为主导产业的创新提供资源支撑;二是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里面,为了丰富与拓展新型产业功能,需要重新植入新的产业资源,从而为新型产业创新创造条件;三是为提高产业经营效率与产品市场收益,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大对公共资源的高端配置,形成公共资源、产业资源、产品资源有机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五)实现产业化经营
首先,孵化经营主体。一是要多元并进。培育壮大一批乡村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组织。鼓励工商参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二是推进多元主体的合作创新。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普通农户等紧密合作,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三是加强乡村特色产业人才培养,建设一支掌握产业情况、充满乡村情怀、具备现代管理素质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队伍,培育一批乡村能工巧匠、一批中青年乡村传统工艺传承人、一批乡村特色产业创业创新带头人、一批致力于乡村特色产业的农技推广人才和实用专业人才。
如果你需要完成一件事,那么你要让忙的人去做。做得越多的人,能力越强。
其次,构建产业生态体系。首先,构建面向市场需求的产业创新机制。面向市场需求,区分区域市场、季节性的时间市场、不同的人群市场等不同类型的市场,以市场的需求确定产品的供给进而实现产业创新。其次,以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发展过程中,产业转型升级往往表现为由单一农产品供给向农产品、文化体验休闲、自然生态养生等多元服务转型,由初级产品的供给向高端有机生态农产品供给方向发展,由各自独立向集群化转化的发展态势。第三,构建不断升级的产业集群结构。通过产业创制,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形成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周延产业相结合,传统产业、新型产业及战略性产业相协调的产业集群式发展。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还要以特色的优势产业为支柱,形成多元化产品集群、企业集群、品牌集群,核心产业与外延产业创新相结合,传统产业、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多元产业相互融合的产业集群。
第三,做好支撑体系建设。支撑体系的建设,要着眼于全产业链,建立全产业链的支撑,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从建设内容来看,突出强调产业需求,力争政策支撑、金融支撑、科技创新支撑、生产经营性的服务体系支撑。从体系运行的机制来看,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相结合的机制。还要依据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阶段面临的具体短板,来制定具体的支撑方案。
六、推进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新动能
动能是发展的引擎。培育新动能是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主要来自二个方面,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二是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如何才能达到这二个目的?
(一)推进重点改革
改革是发展的继续,在于调整利益关系,通过政府的政策创新,为新型经营主体及其活动创造环境。其目的是更好地发展现代乡村特色产业,实现乡村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 孵化动能主体。围绕培育新型多元经营主体,推动制度创新。结合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三变(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践。鼓励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宅基地资格权、闲置房产、资金、劳动等要素入股合作社参与农业企业经营。培育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同时,推进合作社企业化发展,创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产业利益共同体。
2.构建小农户利益链接机制。机制建立的难点在结合,关键在利益分享。政策驱动的重点主要在三个方面:其一,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构建农户+园区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其二,注重扶持带动小农户发展,建立政策支持小农发展的政策创新。其三,建立让农户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的新模式,推动建立农户可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3. 推动金融支撑特色产业发展机制创新。一是盘活存量资产。依据不同资产的不同性质,制定现有农村资产抵制、租赁、出售、转让的有关政策,通过产业创新,明确资产权限,推动僵尸沉睡闲置等资产变现、让权、生利。推动农民现有土地、宅基地有关权能的抵押机制创新,变现收益权,激活乡村创新创业活力。二是鼓励资金互助合作。做好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试点。实现有效管理、良性运行、风险可控。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创新发展,构建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多元发展合作共赢模式。三是加快融通社会资本。取消准入限制,构建项目公平招标与项目成果质量监管的项目市场准入机制。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利用量化的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的融资机制创新。
(二)加快开放促进发展
要实现四大开放。一要做好市场开放。开放本土,促进地方市场与全国市场的融合,促进国内与全球市场相连接,推动特色农产品进出口,支持本土企业开展跨境合作。二要做好产业开放。处理好政府行为与市场功能关系,发挥政府作用,让市场真正成为产业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三要做好区域开放。打造区域特色,推动区域一体。四做好城乡开放。推动人、财、物、商在城乡之间自由活动,共同发展。
要做好三个跳出。跳出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发展路径,在全新的路径上开辟发展的新领域,实现发展的新愿景。一是跳出传统农业发展路径,发展乡村新型特色产业。重点是构建面向市场需求的市场导向性的新型产业。二是跳出传统农村,重建未来乡村。未来乡村是特色产业支撑的,镇村一体、村村一体,城乡互动,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新乡村。三是跳出传统农民,重塑产业农民。通过纵向与横向的产业创新,使新农民成为新产业的推动者与实践者,成为传统三农向新三农发展转型的动力。通过产业载体,股权参与,资产融合等多种方式,发展现代业主型产业农民。使新型农民成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产业大军。
(三)创新发展新动能
创新发展是新动能的核心引擎。乡村特色产业的创新必须是整体的全产业链性创新过程。首先,做好资源创新。依据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创新的要求,推进传统产业或者资源的多功能化,创新多种产业元素,推动融合创新,依据产业发展及其功能拓展的新需要进行新资源的配置。其次,做好新市场的创新。创建起时间市场、人群市场、区域市场相结合的市场体系。推动销地与产地市场一体化,构建原产地与销地,有形与网络市场融合一体的新型市场。第三,做好产品创新。紧跟区域、人群、时间市场需求,提高文化元素在产品中的价值,实现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创新的有机结合。结合不同人群的消费特点,实现单个产品创新与多个产品组合创新。第四,做好新业态创新。建立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科技型产业,创建生态休闲养生型、文化体验型等多形态的新型农业产业。第五,做好新产业创新。依据乡村产业服务对象的需求内容与需求方式的变化,立足乡村多元资源,做好资源配置与创新,实现新型产业创新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新需求。形成传统产业、新型产业相结合的综合性市场供给。第六,运营创新。加快适应农产品原产地化及智能化时代消费行为的变化,搭建起新型特色产业市场平台。创新运营方式,推动消费者组织到消费的运营创新。第七,发展创意产业。创意是创新的源泉。创意在于把握人的内心渴求,通过多元要素的融合,创新新产业、新业态,以此来不断满足社会需要,以创意的产品引领与满足市场,进而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第八,做好融合创新。融合创新是乡村特色产业创新的主要手段。市场化的融合创新一般在三个层面上展开:一是跨界。农业与养生,生态、农业、休闲三者融合。二是各类元素融合创新,推动新产业,新产品的形成。三是元素的资源化配置,推动一般性产业形成区域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
七、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特色产业
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与乡村资源环境处于友好状态,是生态友好型产业;乡村特色产业是资源节约型产业,其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机制、发展能力与市场发展始终处于良好关系状态。形成市场不断发展,产业不断升级的发展态势。这是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创新发展路径
1.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总体要求是,适应大众需求的新变化,坚持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建特色农业产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构建地域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2.小产品大产业。乡村特色产品,是根植于乡村,依托特有资源和传统工艺,地域特色鲜明、乡村气息浓厚、功能属性独特、开发潜力巨大的产品,包括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和特色手工产品等。特色种植是指,除小麦、玉米、水稻等大宗农产品,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马铃薯、苹果、柑橘等优势农产品之外的小宗类、多样化特色种植产品,包括特色粮、油、薯、果、菜、茶、菌、道地中药材、林特花卉苗木等农产品,以及传承农耕文明、具有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价值的农产品。特色畜禽是指,除猪、牛、羊、鸡等优势畜禽之外的特色畜禽,包括特色草食畜、特色猪、禽、蜂等。特色水产是指,除青、草、鳙、鲢四大家鱼,以及鳗鲡、对虾、贝类、大黄鱼、罗非鱼、河蟹、斑点叉尾鮰、海藻等优势水产品之外的其他特色水产品。特色食品是指,用特殊工艺加工,有明显地域特色、文化内涵、风味独特的特色食品。特色手工及其产品是指,采用传统技艺,通过手工方式,生产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文化内涵的手工艺品,包括特色制造、编织、剪纸、风筝、陶艺、木器等。
3. 发展现代康养产业。乡村现代康养产业是适应人们对休闲养生新需要,立足乡村特色资源创建的新型产业。融合是康养产业发展的灵魂。融合是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的手段。农业与文化、农业与旅游推动健康养老发展。集群是现代康养产业的生命。只有依据人们多样化养生养老的需求,创新多样化的产业,才能实现现代康养产业发展。比如,在一个区域,既要发展休闲观光、科普展示、农事参与、农家体验,又要发展餐饮住宿、中草药养生、度假康养等综合服务新业态。发展文化体验旅游、饮食旅游、民宿旅游、乡村婚恋旅游等体验式旅游项目,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创建森林养老产业、休闲产业、康复产业、论坛会议产业。升级是现代康养产业方向。关键是主动对接区域休闲旅游市场,突出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特色,提升各类园区功能,加快推进休闲旅游示范点建设与现有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村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化、精品化发展。打造具有乡村特色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4.培育现代乡村发展综合性服务业。乡村发展形态的转型,催生乡村的新需求。有乡村社区生活如物业、房屋及社区公共产品的新需求,有乡村新型经营主体由于发展新型产业需要提供新型经营性与产业发展的服务,有乡村服务功能转型所带来的新需求等等。这些新需求迫切需要新产业、新业态与之相适应。一是要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农资供应、技术推广、农机作业、疫病防治、金融保险、产品分级、储存和运销等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为千家万户农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有力保障。二是要培育乡村生活性服务业。顺应回归乡村养老、康养、休闲、旅游发展趋势,以及高龄、失能和患病老人的照料护理的现实需求,发展乡村的养老托幼产业。推进物品维修产业、批发零售业、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三是要培育乡村传统特色产业。与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竹编、剪纸、木雕、石刻、民族服饰等传统的手工业,发展传统食品如卤制品、酱制品、豆制品以及腊肉腊肠、火腿等传统的食品加工业。体现地域特色浓厚,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民族的文化。发挥品牌效应,提升乡土制造的魅力和效益,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特色化的市场需求。四是要培育乡村环保产业。顺应农村民众生活社区化发展趋势,做好农村生活垃圾、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资源农村环保产业创新发展。五是要培育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适合本地产业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就业链和效益链。六是要培育乡村建筑修缮业。制定适合未来乡村发展特点的建筑业管理标准,加强农村建筑施工队资质管理,规范未来乡村建筑市场,培育未来乡村建筑修缮产业大军,树立并打响乡村特色产业乡村建筑品牌。
(二)构建三大关系
1.特色产业发展与乡村社区发展的关系。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乡村社区与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建立良好的发展关系,必须将乡村特色产业创办成生态友好型产业,走绿色生态循环发展之路,减少因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而造成的农村环境污染。将乡村特色产业办成生态宜居的促进力量,成为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载体。
2. 特色产业发展与小农发展的关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应该成为乡村农户就业致富的渠道,创新创业的平台。通过多种形式,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加快构建小农户与现代乡村产业的价值关系,使乡村特色产业成为小农户支撑未来新乡村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3. 特色产业发展与乡村整体产业发展的关系。乡村产业创新应该成为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同时,乡村特色产业的主导产业化,带动新型产业发展,形成主导产业、新型产业、周延产业相互促进的乡村产业集群。
(三)发挥三大作用
1.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是要做好规划。强化县域统筹,优化特色产业空间布局与主导产业的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种养,积极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等乡土产业,推动形成县城、中心乡(镇)、中心村层级明显、功能有效衔接的结构布局,促进县乡联动、产镇融合、产村一体。重点培植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县一特走产业集群式发展之路。推进县域、镇域产业聚集,以乡(镇)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二是要创新政策。特别是创新融合创建新型产业的政策、乡村经济多功能化发展的政策、推动现有资产高效配置创建新产业的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科技支撑乡村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创意理念与创意技术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创新。三是要依据不同产业的发展性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设施基础。建立健全以县、乡(镇)农业技术干部为骨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业主、科技示范户为示范和纽带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网络。四是要做好示范推广。主要围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乡村传统手工艺等树立一批特色产业发展典型,打造一批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特色产业示范主体、创响一批独一份的特色产品品牌,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2.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一要确保合作社、农业企业及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作为市场主体性地位。市场主体依据市场需要组织各类实体,开发不同产品,开拓特定市场,独立开展经营活动。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提高各类要素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中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二是要创建乡村特色产业新型市场。充分考虑智能化社会的总体生活环境及消费行为的变化,推动传统的销地市场向销地+产地+微商+主题传播相结合的市场转型。创建消费地市场平台+生产地生产配送产业链合作。创新消费预计+计划生产、生产+消费+投资共享消费模式。三是创建乡村特色产业协会,创新协会服务功能。协会要做好乡村服务产业规划,对服务主体行为实行行业自律监管,培养行业人才。四是推进经营性服务产业化。引导会农业技术、有生产要素、懂市场经营的农民领办经营性服务企业,实现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代销代购、农机作业、储藏保鲜、粮食产后服务等专业化服务经营实体化。
3.发挥社会传播的引导作用。在智能化时代,推广传播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助推器。推广传播的成功在于推广传播手段、内容、方式的创新。推广传播是组织消费的主要措施。首先,要创建传播平台,打造乡村特色产业传播平台,创建传统媒体+电子商务平台+微媒体+多元新媒体的传播体系。建立互联网+微信公众号+微商乡村服务。其次,推动传播创新,构建活动传播。注重内容传播创新,传播乡村特色产业的新、奇、特、美。发现与传播乡村振兴新人、新事、新发现,使传播的内容成为外界了解乡村特色产业,体验乡村特色产业,投资乡村特色产业,消费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资源。第三,研究系列节庆活动,发挥活动、节日组织市场的功能,以节庆活动传播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塑造乡村特色产业 网红形象,创新网红传播方式。
(四)构建特色产业发展的产业体系
1.构建与夯实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基地、信息支撑、产业市场共同构成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首先,要推进产业基地化,创建生态化、园区化、科技化或者智能化乡村特色产业基地。夯实基础设施,提升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地位,以园区创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特色产业的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好特色产业基地的灌溉系统、入园道路、生产设施等。其次,实施数字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战略,推进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物联网在特色产业创建中的示范应用。第三,推进区域性现代产地市场建设。创建微商+电商+交易+交易的产地市场。
2.做好科技创新支撑。要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支撑的基础上。结合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推动科技创新与特色产业的有机结合。创新结合方式,推进科技创新,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全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立健全特色产业技术研发体系。实现全产业链支撑,强化工艺流程、新产品、新业态的研发。加快特色产业绿色生产、特色产品加工技术、设施装备、专用材料、特色手工业工艺流程等技术研发。加快制修订一批乡村特色产品标准和追溯标准。推进产业创新的智能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等科研项目,适当扩大对乡村特色产业技术装备研发支持。
3. 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提升龙头企业运营能力。一是推动经营主体多元化创新。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打造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重点产区和优势区集聚。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二是构建发展机制。培育主体带动融合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及小农户开展生产经营合作,构建紧密联结机制。三是鼓励工商资本到乡村发展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使工商资本投入乡村产业成为农民收益不断增长的动力。四是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提升经营能力,要重点围绕优势原料的掌控与配置能力、产品的加工能力与创新能力、市场的占有与引领能力来展开。推进农业园区转型升级,依托园区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和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全力提升产业综合效益,持续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推进良好市场前景的高端产品的创新。
4.发展新型产业农民。一是发展组织性农民。自组织,也就是农民相互间,依据产业创新发展的具体要求,组成合作社或者是合作联合社。传统农民实现传统的劳动向新产业转移,成为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主体的劳动力,在产业经营中得到合理组织,与企业、合作社合伙,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二是引导业主性农民发展。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将新型产业创新作为抓手,通过推进农民资产化的配置创新,依据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将现有资源性资产,主要包括田地、民宅等以不同的形式入股,通过功能转型,为新型产业的创新提供资源。传统农民由原来劳动性农民转变成为业主型农民。三是培育合伙性农民。有些农户有资源,有经营能力,能够担负一定的服务项目,采取合伙办法,推进发展。今后,传统农民依据新型产业发展的要求,与新型产业运营主体建立合作关系,按照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将会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有效形式之一。四是壮大产业性农民。随着新型产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新型经营实体需要劳动力,另一方面,现有的农民通过培训进入新型产业,传统的农民变成新型产业农民。随着乡村的大发展,新型产业、新型企业、新型职业、新型人员将依据新型产业的创新,比如旅游观光产业、文化体验产业、现代农业、农村电商等,以产业链为载体,形成产业大军,由此形成宏大的产业性新型农民队伍。五要发掘一批农村匠人、剪纸工、年画工等能工巧匠,依托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开展职业教育、技术指导和经验交流,培育一批年轻特色手工业创意人才和善于市场运营中高端人才。
5. 构建特色产业服务体系。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公共产品性质的服务体系建设。与县、乡(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队伍相结合,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网络。在示范、培训、推广的基础上,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服务方式,开展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六良(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示范与配套。加快优良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机械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二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化与市场化。发展经营性服务产业。三是实行政府调节与市场功能融合。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各类服务组织在农产品保鲜、贮运、加工、销售环节,发挥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方面作用。
6.创新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一是要推动新业态创新。主要通过创意与融合引领产业集群创新来实现。充分运用+的手段,推动业态。运用文化、生态等+,创新康养、休闲旅游、养生养老产业。二是要推动新产业的创新。主要是大力发展现代新型农业,新型康养产业与乡村现代综合性服务业。形成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周延产业相结合,传统产业、新型产业及战略性产业相协调的产业集群式发展。三是要推动新产品的创新。细分区域市场、季节性的时间市场、不同的人群市场,以市场的需求确定产品的供给进而实现产业创新。四是要推动新型市场的创新。创建在智能化背景下,创建面向市场需求的综合性的产地市场。五是做好存量资产利用创新。主要通过要素化、功能化、资源化、资本化等市场化措施来实现。通过租赁、入股、流转等方式,为新型产业创新创造条件。与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相结合,引导返乡下乡人员依托自有和闲置农房院落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相关产业与服务。
(五)实行品牌化发展战略
1. 创新三位一体品牌体系。打造一批叫得响、卖得好的乡村特色产品牌。创建区域+产业+企业+产品品牌体系支撑。区域品牌的塑造,是一个区域发展的内涵及其人们的认知指向,它是标识系统与品牌内涵的有机统一。产品品牌是良好服务的体现与载体,也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引领性的文化价值符号。产业品牌是一个产业或者集群为社会提供服务内容与方式的集中体现,所以,不同人群将依据品牌的指向了解服务,体验消费,这是品牌市场价值的充分体现。
2. 发挥品牌体系价值。首先,做好品牌定位。也就是乡村特色产业品牌的市场服务及价值的最集中的体现。创新经营理念、优化包装设计、丰富文化内涵、提高产品档次,推进大宗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品牌化。其次,要做好品牌体系的建设。注重公共品牌塑造,产业品牌培育,产品品牌的创新。通过区域公共品牌的引领作用,服务与推进产业的发展与区域市场的形成。第三,创新品牌传播。建立公共品牌与产业品牌、产品品牌相互融合的品牌体系。提升用户传播价值,通过现代移动信息平台,实现服务与传播一体化。第四,做好品牌的管理与运营。做好公共品牌使用的监管,使品牌成为产业开发,市场拓展,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3.唱响乡村特色产业品牌。加快产品认证、加强营销推介,培育壮大一批区域特色突出、产品特色鲜明、市场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区域公用品牌。推进乡村特色手工业、乡土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融合发展,利用国际、国家和地方等专业节庆展会平台,全面推介和展示乡村特色手工业和民族传统文化。开发具有可观性、可娱性、可参与性的民俗表演、民间艺术等活动项目,宣传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促进乡村文化提高品质、形成品牌。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乡村振兴发展研究平台,作者:刘年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须注明,来源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小编,将及时更正、删除。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道文旅很荣幸和您分享这篇文章!不落地,不创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欢迎下方留言分享~
随着经济的发展,路子会越走越宽,人们会各得其所。这是毫无疑义的。
- 标签: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
-
文化产业发展观念(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点击上方关注本号,更多行业内容推送 早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出了具体要求,还就加快发展乡村特色…
-
第二次产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
我们都知道,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分别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
- 第二次产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特征)
- 第四产业是什么(第四第五产业是什么)
- 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什么意思)
- 苹果产业链(信维通信被踢出苹果产业链)
- 产业链上下游(直播产业链上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