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官员:逐步建立地方债国内和国际并行的双评级机制
“(建议)规范(地方债)信用评级,体现财力和债务差异。”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行长魏革军在《中国金融》发表文章表示。该篇文章名为《地方政府债券柜台交易探析》。
他具体提出三个建议:
一是,参考国际经验,以国家主权评级为上限,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税收能力、债务总量和结构、财政健康状况等特征,确定差异化的信用评级结果,并发挥评级结果对地方债定价的约束作用;
二是,探索试点由投资者分担支付评级费用的可能性,避免地方政府与评级机构之间因寻租行为影响评级结果的客观性;
三是,引入国际评级机构,逐步建立地方债国内和国际并行的双评级机制,借鉴国际经验带动国内信用评级水准。
从不同地区地方政府债券的评级来看,目前所有评级均为AAA。
“这显然不能真实反映不同地区之间的偿债能力和信用差异,也不能发挥信用评级报告对举债主体的约束和监督作用。”魏革军表示。
财政部数据显示,2019年1-10月份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070只,共计42786.51亿元。从发行场所看,上交所发行1.91万亿,深交所发行0.86万亿,银行间市场发行1.5万亿(其中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发行了115亿)。整体来看,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发行规模仅占0.26%。
“这项业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但却并未受到热捧。探究其中的问题和原因,或可为完善地方政府债券柜台业务提供借鉴,为在全国逐步推开地方政府债券柜台业务积累经验。”魏革军表示。
魏革军分析称,(商业银行柜台地方债)产品期限只有3年期和5年期两种期限,期限选择余地小;而且发售期只有三天,不少投资者错过了认购时机。同时,承销机构对个人客户群体定位不准确,对机构投资者的营销力度和营销服务也有待提升,存在流失事业、保险、公积金、社会团体等潜在投资客户的现象。
魏革军认为,(地方政府债券柜台交易)可以降低地方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缓解银行机构流动性压力。
据统计,银行业金融机构购买了地方债的96%,而银行尤其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购债资金主要来源于同业融资。在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不断加大,系统性金融风险也随之加大。而中小投资者参与地方政府债券柜台交易业务,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银行机构作为购债主力军,随着地方债发行规模加大,持有的地方债金额也与日俱增,但受同向交易偏高、二级市场活跃度偏低等因素限制,银行机构只能持有地方债到期,加剧了资金的流动性缺口。
“中小投资者参与地方政府债券投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机构的债券持有量,能有效改善银行资金结构,缓解其持债资金压力,释放更多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魏革军称。
2018年1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地方政府债券柜台业务的通知》,允许金融机构通过营业网点、电子渠道等方式,为投资者开立债券账户、分销债券、开展地方政府债券交易提供服务,并相应办理债券托管与结算、质押登记、代理本息兑付、提供查询等业务。2019年3月下旬,陕西等6个省市首批试点在商业银行柜台面向中小投资者销售地方政府债券。
魏革军还建议,要加强对银行柜台人员的业务培训,做好对中小投资者的宣传、提示和引导工作,方便个人根据资产的流动性管理和地方政府债券利率及期限的匹配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债券品种和投资额度。
- 标签:
- 编辑:金泰熙
- 相关文章